第十九章 民族国家的形成2(1 / 1)

吟游诗人的诗句唱遍每一片土地,几乎激发了所有欧洲人的早期诗歌。

346.北方的吟游诗人

北方的吟游诗人用奥依语或古法语(Old French)进行创作。在12和13世纪里大放异彩。正如南方的诗歌有图卢兹伯爵这样的赞助人,北方的诗歌也同样有诺曼底公爵这样的鼓励者。

然而,南北方的诗歌之间仍存在着巨大差异。南方诗人的诗歌几乎都是抒情歌曲,而北方诗人的诗歌主要是史诗或叙事诗,被称为传奇。后者赞美伟大君主和骑士的侠义事迹和爱情故事,展现了当时荷马史诗般的生动与壮丽。这些作品大都集中刻画三个人物:查理大帝、亚瑟王和亚历山大大帝,从而形成了特定的查理曼、亚瑟王和亚历山大组歌。

这些史诗故事不仅歌颂英雄们的战争和爱情故事,还讲述其附庸骑士及后裔的侠义事迹。因此,在激动人心的第一组歌《罗兰之歌》中歌颂了查理大帝的勇将罗兰的事迹,他手持圣剑杜兰德尔(Durandal)一击劈开比利牛斯山,魔角一吹地动山摇(181);在传奇的第二组歌《圆桌骑士》(Knights of the Round Table)中,讲述了令人尊敬的亚瑟王及其骑士们的侠义事迹;而在第三组歌《特洛伊史》(History of the Taking of Troy)和《亚历山大传奇》(Romance of Alexander)中,古希腊及中世纪的英雄与著名人物出现了最为有趣而巧妙的混合。这些史诗代表了西欧文明的三要素:日耳曼、凯尔特和古希腊-罗马,而正是十字军东征带来了东部地区新鲜的故事和传奇(详见第222条)。

过度渲染、荒诞不经、语言粗糙是这些传奇文学的特征,表明产生和赞美这些文学原始且不加鉴别的时代特性。在仍同野蛮的本能与冲动斗争的时代,文学尽管有着诸多瑕疵,然而这些法兰西传奇对欧洲文学的兴起却是极大的鼓舞与助益,而且其影响仍在继续。因此,英格兰的文学作品中,不仅乔叟、斯宾塞(Spenser)和所有早期不列颠诗人都从这些欧洲大陆诗歌中获得灵感,而且后来丁尼生(Tennyson)的《国王叙事诗》(Idyls of the King)也表明了古吟游诗人的亚瑟王组歌所具有的想象力。

除了吟游诗人宏大的叙事诗之外,北方文学还产生了无数的讽喻诗和故事诗或寓言,其中包括一些三四万行似乎无穷尽的长诗。其产生的方式同那个时代建造大教堂的方式基本一致,就是一代又一代诗人的续写。最受欢迎的讽喻诗是《玫瑰传奇》(Roman de la Rose),体现出了其他中世纪诗歌中未曾有过的平民思想与情感。最著名的故事诗是《列那狐传奇》(Roman de Renart)或《列那狐》(Reynard the Fox),其中很大一部分是在讽刺修道士与骑士。这预示着骑士制度和隐修制度精神的衰败。

347.傅华萨的《闻见录》

法兰西文学上首个真正的著名散文家是傅华萨(Froissart,约1337—1410),栩栩如生的叙事风格和技巧为其赢得了“法兰西的希罗多德”(French Herodotus)的称号。他出生于百年战争开始不久,因此亲身经历了这场漫长的战争,认识了其中的各个角色,使其成为这一动**时代的编年史家。在他留给世人的引人入胜的编年史《闻见录》(Chronicles)中,栩栩如生地刻画了该时期法兰西和英格兰的著名人物,以及当时的历史事件、风俗与礼仪。

像希罗多德一样,傅华萨也是一个大旅行家,四处游走,为他的历史搜集材料——这些材料主要涉及1326年到1400年间法兰西和英格兰的事务,旁及所有基督教世界及其他地区事务。他跟所有人交谈,上至国王,下至农夫,并在晚上写下白天的谈话。他从20岁时起收集材料,并表示这“比其他任何事情都更令他快乐”,本书为其生命之作。

这本独特的《闻见录》有着其成书时代的附加价值。这是一个过渡时期——封建主义在迅速逝去,而骑士制度则开始感受到新时代摧枯拉朽的气息,就如森林在凋落之前才能换上最为斑斓的装扮一样,骑士制度也是在其灭亡之前才展示出了前所未有的灿烂辉煌。在爱德华三世和黑太子时代,骑士制度闪耀出了最耀眼的华彩与荣光。而这正是傅华萨这位稀世天才所描画的时代。(182)

第三节 西班牙

348.西班牙的开端

8世纪时,萨拉森人横扫西班牙,半岛西北角的阿斯图里亚斯(Asturias)和坎塔布里亚(Cantabria)的山脉为坚决抵抗穆斯林统治的基督教领袖提供了避难所。这些勇敢而坚强的战士不仅成功地保卫了自己位于山区的避难所,还逐步逼退入侵者,收复了部分先前失去的乡村与城镇。

查理大帝极大地促进了收复失地的工作,并将萨拉森人赶出了西班牙的整个东北地区,南压至埃布罗河(Ebro),并将收复的地区设置为帝国的一个行省,定名为西班牙边区(Spanish March)。

11世纪初,几个基督教小国在被收复或一直被控制的地区建立起来,其中应特别注意卡斯蒂利亚和阿拉贡,因其在后来的历史上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卡斯蒂利亚(Castile)起初只是用来防御摩尔人的“一串城堡”(a line of castles),这也是其名字的由来。

(一)共主联盟时期(183)

349.卡斯蒂利亚和阿拉贡联盟(1479)

几个世纪以来,这些小国的君主不断与穆斯林邻邦作战;但是,由于各自之间的纠纷,他们无法完全联合起来收复失地。但1469年,阿拉贡君主费迪南和卡斯蒂利亚女君主伊莎贝拉的联姻为1479年两国实现真正联盟铺平了道路,自11世纪以来两国都极大地扩大了自己的版图且合并为一个王国。通过这一幸福的联盟结束了两个敌对公国之间的争端,此时他们可以团结一致、共同努力,实现基督教君主无论如何争斗也从未放弃的主张——把摩尔人驱逐出伊比利亚半岛。

350.征服格拉纳达(1492)

当卡斯蒂利亚和阿拉贡联盟奠定了西班牙君主政体的基础时,通过自8世纪起基督教首领的不断推进,伊斯兰的领地已经逐渐缩减至西班牙南部一个很小的区域。此处,摩尔人建立起了一个强大而巩固的国家,称为格拉纳达王国(Kingdom of Granada)。

征服格拉纳达

格拉纳达地区土地肥沃,通过摩尔人的工艺与技术,这里已经成为西班牙最文明、最富裕的地区了。在其国土内,除拥有近25万人口强大富有的都城格拉纳达外,还有70座高墙防卫的市镇。所有这些城市,尤其是首都,都被以精湛的摩尔建筑典范掩映得华丽多姿,许多富人的宅邸都装饰得富丽堂皇。

当费迪南和伊莎贝拉解决了他们本国的事务,便开始着手征服格拉纳达,并渴望通过消减摩尔人在半岛上最后的势力范围来巩固自己的统治。

摩尔人奋不顾身地保卫自己的小国家。斗争持续了10年,一座一座的城池落入基督教骑士之手。最后,格拉纳达面对7万大军,只能缴械投降。1492年,十字架取代了格拉纳达城墙与塔楼之上的新月。摩尔人,或西班牙所称的摩里斯科人(Moriscos),在烦琐的限制下被允许留在国内,而所谓的“驱逐事件”则是发生在此后。

格拉纳达被征服,在15世纪后半期的标志性事件中有着重要地位。陷落标志着伊斯兰教在西班牙半岛将近800年统治的结束,因而削弱了东欧的穆斯林势力,并抵制了其在夺取基督教世界的君士坦丁堡之后的西进。征服格拉纳达使得西班牙跻身于欧洲强国之列,并赋予了其军队守卫其地位、影响及尊严的良好声望,即便在其走向衰落之后仍是如此。

351.摩尔人的统治与摩尔战争对西班牙人性格的影响

西班牙基督徒对阿拉伯摩尔人发动的长期战争给国民的性格留下了深刻的印记。首先,战争为骑士奉献与传奇冒险提供了机会,提振了骑士精神,这在近代西班牙人的情感和举止中依然显而易见。其次,战争使宗教成为一种爱国情怀,从而激起了宗教狂热,助长了狭隘思想。

但促进狂热宗教精神发展的并不单是基督教徒与伊斯兰教徒之间长期进行的战争,还有在穆斯林统治下的和平时期里顽固的埃米尔和哈里发对基督教徒的迫害。用历史学家马丁·休谟(Martin Hume)的话说:“基督教徒……以偏执还偏执;这两个群体之间起初拥有着情感共鸣,后来却逐渐发展成了强烈的互恶,并将一直存续到统治终结。”因此,西班牙人被赋予了令人遗憾的偏执与易怒的民族性格,使其与其他西欧国家分离开来,并为其后来在欧洲及新大陆的历史提供了解释。

举例来说,西班牙人民的这种毫不妥协的宗教狂热,毫无疑问帮助西班牙奠定了建立宗教裁判所这一残酷法庭的基础。

352.君权的加强

费迪南和伊莎贝拉统治时期极为重要的事情就是剥夺了贵族的特权而加强了君权。欧洲各国中没有一个国家像西班牙一样拥有如此强大的封建势力,也没有任何国家遭受了其贪婪好斗性格的折磨。

为了免受贵族的控制,同时对抗封建制度拙劣的司法管辖所致混乱而滋生的强盗,城镇建立了一个被称为神圣兄弟会(Holy Brotherhood)的联盟,与德意志的汉萨同盟有几分相似。

费迪南通过联合这些城镇对抗贵族,迫使他们放弃了某些不公正的特权,从而大大削弱了贵族势力。很大程度上是出于个人喜好,费迪南软弱的祖先将土地任意授予宠信,并为传统贵族等级之外的人加官晋爵,斐迪南通过设立宫廷法令,剥夺了那些土地和职位,进一步削弱几个大封建家族的势力。

通过这些举措和其他方法,费迪南大大地加强了君权,提升了公众对君王之位的尊重。

353.宗教裁判所

以发现与惩治异端为目的的西班牙宗教裁判所(Inquisition)或宗教法庭(Holy Office)的建立,成为费迪南和伊莎贝拉辉煌统治投下的另一个阴影。

政府出于政治和宗教目的,而将宗教裁判所变成了最惊人的暴政工具。它早期的主要受害者是犹太人。伴随着宗教法庭的庄严宣判产生了被称为会审判决仪式(Auto-da-fé)或信仰判决(Act of Faith)的公开仪式。仪式在某个教堂或广场举行,那些判处死刑的人将于次日在城墙之外被处以火刑,尤其是因为这一最终处决,“会审判决仪式”一词才开始被广泛应用。

宗教裁判所

宗教裁判所确保了西班牙宗教信仰的统一,但只通过压制思想自由的方式,便削弱了西班牙人民的力量与活力。任何充满希望和活力的事物都难逃枯萎与凋零或被逐的命运。1492年犹太人被驱逐出境,据估计有二三十万人被迫背井离乡到其他国家寻求庇护。

因此,费迪南和伊莎贝拉为提高国民生活做了很多事情的同时,其令人遗憾的宗教热情却正种下箭毒木(184),这注定令新生国家日益增长的力量蒙上阴影和遭受毒害。然而,伊莎贝拉女王坚信自己是上帝忠诚的奴仆,说:“出于对圣子与圣母之爱,我才造成了极大的痛苦。我减削了城镇与地区、行省与王国的人口。”

354.委任哥伦布(1492)

费迪南和伊莎贝拉统治期间,对西班牙乃至人类文明都具有重大意义的另一个事件,就是发现美洲大陆。正是格拉纳达陷落的那一年,哥伦布开始了首次远洋探险。

伊莎贝拉精力充沛,亲临战场,积极参与指挥作战,正是率军驻扎在格拉纳达城外时,与哥伦布一起策划了远洋大计。格拉纳达陷落数天后,她委以哥伦布此任,幸而为西班牙的王冠之上增添了新大陆这颗明珠(185)。

355.费迪南和伊莎贝拉的离世

伊莎贝拉女王于1504年去世,费迪南于1516年随她而去,此后西班牙的王位传给了他们的孙子查理,称为查理五世皇帝,进而开启了西班牙的近代史。(186)

伊莎贝拉女王的仰卧雕像

(二)西班牙语言及文学的开端

356.语言

卡斯蒂利亚和阿拉贡联盟之后,前者的语言成为西班牙的官方语言。在费迪南和伊莎贝拉统治期间,该语言逐渐取代国内的众多方言,最后成为国家语言,就如在法兰西奥依语脱颖而出成为标准法语一样。通过16世纪的征服与殖民,卡斯蒂利亚语(Castilian)(187)成为了仅次于英语的世界语言。

357.《熙德之歌》

卡斯蒂利亚语或西班牙语文学始于12世纪的《熙德之歌》(Cid)(188),这是中古时期最为著名的文学作品之一。这一伟大国民诗歌的灵感来自西班牙的基督教徒同伊斯兰教摩尔人之间的长期斗争。史诗的主人公是鲁伊·迪亚兹(Ruy Diaz),人称“熙德”,是11世纪后期基督教与卡斯蒂利亚王室抗击萨拉森人的斗士。小说家将慷慨、爱国、勇敢、诚实、荣誉和忠诚等各个骑士品格集于其一身,通过漫长的过程理想化而来,而真正的熙德是一个完全不同的人物(189)。

《熙德之歌》激发了西班牙的爱国主义情操和民族精神,被比作《荷马史诗》对古希腊城邦之间建立兄弟情谊的影响,但事实上这是互为因果的关系;西班牙情怀创造了理想,然后将之塑造成了典范。

第四节 德意志

358.德意志王国的开端

德意志作为独立王国起源于约9世纪中叶查理大帝帝国的分裂(详见第102条)。此处关注的莱茵河以东被称为东法兰克王国,与莱茵河以西被称为西法兰克王国的地区相区别。

东法兰克王国由几个部落组成:萨克森人、士瓦本人(Suabians)、图林根人(Thuringians)、巴伐利亚人,以及东法兰克人,后者是当时的主要人口,因而整个王国以此得名。所有这些民族在种族、语言、习俗和社交活动方面都联系紧密,似乎随时准备融为一个团结而坚定的民族国家;但不幸的是,将这些部落或群体分割开来的因素比将之团结起来的因素更为强大,因此在查理大帝之后的1000多年里,它们只能以极为松散的联盟形式存在,各个成员不断寻求霸权或同邻邦陷入私战。

(一)宗教改革前的神圣罗马帝国时期(190)

359.匈牙利王国的建立

查理大帝的后人一直统治东法兰克王国到公元911年。这一时期,德意志正苦恼于北方斯堪的纳维亚海盗的袭扰,忧心于东部跟阿提拉的匈奴人同族的凶猛图兰人——马扎尔人(Magyars),或匈牙利人(Hungarians)。这一非雅利安种族(Non-Aryan People)在此阶段成功地占据了他们称之为匈牙利(Hungary)的地区,并为建立一个强大的王国奠定了基础,最终成为近代奥匈帝国的重要组成部分。

360.奥托大帝复兴帝国(962);复兴对德意志的影响

德意志的奥托一世(936—973)效仿查理大帝意图复兴帝国(详见第104条)。

奥托大帝

奥托意欲建立的世界帝国是一个宏大的计划,但查理大帝当初尝试的失败证明这一理想完全不切实际。然而,德意志国王对这一幻想的追求却导致了最可悲的后果。德意志的统治者追求太多,结果却落得两手空空;想要成为大帝国的皇帝,却未能护住德意志的王冠。当他们忙于外部事务的时候,国内的事务却被忽视,德意志的封建王公们乘机增强势力,获得了实际上的独立。

因此,当英格兰、法兰西和西班牙的国王逐渐巩固政权,并在封建制度的废墟之上打造中央集权的强大君主制度时,德意志的原有君主们却允许王国分裂成无数个半独立的小国,而各个统治者却因野心与妒忌将德意志的统一往后推迟了好几百年。

如果只是皇帝因其对国力的错误导向而造成德意志的损失与灾难,情况也不会达到如此可悲的程度;但意大利的美丽田野千百年来都是帝国军队的驻扎地,使得整个亚平宁半岛都卷入了归尔甫派(Guelphs)和吉伯林派(Ghibellines)的争端,导致意大利的民族化进程也被推迟了好几百年。

德意志因其国王的野心所致的所有损失中只有一个积极的补偿,就是意大利文明的天赋通过皇帝与半岛之间的联系传入了德意志。

361.德意志王国和神圣罗马帝国

此处再述一下德意志王国(German kingdom)与神圣罗马帝国的关系会更为妥当。“帝国”在1032年勃艮第加入之后,包括三个王国:德意志王国、意大利王国和勃艮第王国。但是,随着时间的推移,意大利退出了,随后勃艮第也退出了,因此,帝国除了德意志之外别无他国。这样一来,德意志王国和所谓的“神圣罗马帝国”就拥有了地理位置上完全一致的疆域。因此,忘掉二者的区别以及名字的混用是很自然的事情,在某种程度上,德意志王国应该被称为德意志帝国。“正是德意志联邦(German Confederation)继承了帝国的版图与称号。”

362.霍亨斯陶芬诸皇帝统治下的德意志(1138—1254)

霍亨斯陶芬家族或士瓦本家族统治时期,经历了皇帝与教皇之间漫长而激烈的对抗。

最著名的霍亨斯陶芬家族的皇帝就是人们所熟知的腓特烈·巴巴罗萨。腓特烈赋予了德意志一个有效而强大的政府,并且在德意志人民的感情中赢得了一定的地位,因此被视为德意志民族情感的代表。其他的皇帝与教皇论争时,总有很多的德意志子民加入罗马教廷对抗自己的最高统治者;但德意志的所有阶层都团结在敬爱的腓特烈周围。当其死讯从东部传来,国民都拒绝相信他们的“骑士皇帝”已经死去。随着时间的流逝,一个传说流传开来:在某座山顶有座他的城堡,他便睡在城堡下的洞穴中,当乌鸦停止在山上盘旋时,他便会现身,使德意志成为一个团结而强大的民族国家。

腓特烈·巴巴罗萨之后,其子亨利六世(1190—1197)继位,并通过联姻获得了西西里王国(191)的声索主权。他的时间和资源几乎都花在让这个遥远的小国臣服于他的领导上了。通过引领皇帝忽视德意志本国子民及权益,南方王国证明了自己是士瓦本家族的致命嫁妆。

在霍亨斯陶芬家族的统治结束时,德意志分裂成了200到300个实际上独立的小国,它们的君主或城镇利用皇帝长期外出征战,或处理与教皇和意大利城镇之间的难题时,将自己发展得几乎完全独立于国王的统治。其实已经没有真正意义上的德意志王国或神圣罗马帝国了,皇室头衔和皇帝称谓都成了虚名。

这是骄傲的霍亨斯陶芬家族令人遗憾的野心与错误政策的可悲后果。霍亨斯陶芬家族的君主都是能力超群的统治者,其中的一些非常强大且胸襟开阔,如果能够致力于处理德意志事务,而不被帝国的幻觉迷惑,定会使自己成为欧洲最强大的统治者。毫无疑问,他们本来可以实现不那么辉煌但却脚踏实地的雄心,使德意志的王位在家族内部传承,而获得超越哈布斯堡家族(House of Hapsburg)的权势与荣耀。

腓特烈·巴巴罗萨

363.大教堂的建设

霍亨斯陶芬的时代就是十字军东征的时代,也就是宗教信仰的时代。除了圣战以外,时代精神最显著的表现便蕴含在当时的神圣建筑之中。对教堂建设的热情,尽管在12和13世纪最为真诚与强烈,但早在11世纪就已经初现端倪。一位修道士编年史家在11世纪初写道:“似乎人间起身抛掉旧长袍,换上了教堂白色的衣装。”

最先采用的是以圆拱和穹顶为特征的罗马式建筑风格;但在12世纪即将结束时,此风格被以尖角的门拱、细长的尖顶和丰富的装饰为特征的哥特式建筑所取代。

中世纪的教堂像十字军东征一样,是信心和热情的产物,让所有阶层焕发生机。许多建筑是一代又一代人同心协力、辛苦劳作的结果。建设费用通过各种方式筹集:富有修道院的慷慨捐赠;市议会投票支持的固定拨款;国王给予的专项拨款,或免除建造教堂的城镇和省份的税收;而垂死之人的遗赠,人们以劳役或物品形式的自由赠予,如涓涓细流注入捐赠之中。

没有任何比中世纪哥特大教堂更为昂贵的宗教精神追求了。建筑的一砖一瓦都融入了建筑师的信念与希望。这是一个祈祷,用砖石构建的神圣愿望。

这种热情普遍存在,但在任何地方都没有在德意志更为高贵与持久的表达。德意志大教堂中最著名的要数始建于11世纪的斯特拉斯堡大教堂(Strasburg)和始建于1248年的科隆大教堂(Cologne),但后者直到1880年才完工,为世界上最宏伟的哥特式建筑之一。

364.七大选帝侯;大空位时代(1254—1273)

为了更好地理解德意志历史上大空位时代(Interregnum)的事务,此处需要简单讲述一下选帝侯(Electors)。

10世纪初,德意志加洛林的王朝世系终结,贵族们获得了选定继任者的权力,因此,德意志成为了选举封建君主制度。随着时间的推移,几位主要的贵族篡夺了选择国王的权力,成了选帝侯。在霍亨斯陶芬时代结束时,共有七位获得这一特权,其中四位来自世俗,三位来自教会。这个选举团体真正掌控着德意志的命运。(192)

此时有必要了解德意志最为羞耻的王位买卖事件:选帝侯像古罗马的禁卫军一样把王位拿来出售。有两个出价方,而且都是外国人,一位是英格兰国王亨利三世的兄弟康沃尔的理查(Richard of Cornwall),另一位是卡斯蒂利亚国王阿方索(Alphonso)。两位候选人都用大笔金钱贿赂选帝侯,因此,在一位选帝侯为二人各投一票的情况下,两人双双当选。虽然阿方索急于得到这一头衔,但他从始至终都未踏足德意志半步,而理查也只是满足于偶尔到访。

当然,名义上的国王或当选皇帝,在德意志或帝国的附属国都没有任何实权。该时期在德意志历史上被称为大空位时代。全国陷入一片混乱,王公变成了自己国家里的专制君主,而小贵族则变成了掠夺商旅的强盗。

选举亨利七世皇帝的七大选帝侯

365.城镇与帝国自由城市

君权衰落到了令人嗤之以鼻的地步,几乎所有的管理职能都处于停滞状态。城镇通过贸易扩张,在人口、财富以及随之而来的重要性方面得以大大提升,为了保护自己免受王公贵族的暴力与压迫,有必要组成联盟并将防卫的权力掌握在自己的手中。正是这一混乱时期,前述的汉萨同盟在实力和影响力上迅速增长。大约与此同时,最终拥有70多个成员城镇的莱茵同盟(Rhenish League)也得以建立。

这些城镇被分为两类,分别为“从属”(mediate)和“直属”(immediate)。前者依附于某个君主或领主,而君主或领主反过来又依附于皇帝;后者是皇帝的直系封臣,所以单纯依附于皇帝。在直属城镇,皇帝会派出特派员作为代表,但在13世纪,许多直属城镇获得皇帝的支持免派特派员,从而成为了所谓的帝国自由城市。他们当然依然承认皇帝的宗主权,但被允许因地制宜地管理自身事务,从而实际上成了自治政体,有点像意大利的城市共和国。

这些城镇摆脱帝国监管一两个世纪后,获得了定期会议即国家立法机关的代表权。这是它们地位提高的必然结果,就像13世纪英格兰城镇影响力的提升使得其代表进入议会一样。这些帝国自由城市的代表组成了国民议会所谓的“第三议团”(Third College)(193)。

366.瑞士共和国的崛起

14、15世纪期间,德意志历史上最值得注意的事件是,瑞士与哈布斯堡家族或奥地利家族(Austrian family)君主之间的斗争;胡斯(Hussites)宗教运动;哈布斯堡家族势力的逐渐增强。

中世纪的德意志帝国境内有一个国家,现在被称为瑞士。热爱自由的人们同帝国自由城市一样,名义上服从于皇帝,但无法忍受各个封建领主宣称对其拥有主权。

宣称或实际拥有不同行政区主权的是哈布斯堡的伯爵们(194)。他们想将这些山地人完全掌控在其直接的领导之下,导致乌里(Uri)、施维茨(Schwyz)和下瓦尔登(Unterwalden)三个所谓的森林州(Forest Cantons)于1291年组成了一个防御同盟,被称为“永久同盟”(Everlasting Compact)。这个同盟奠定了现在最典型、最令人瞩目的联邦国家之一瑞士联邦(Swiss Confederation)的基础。

勇敢的山地人同哈布斯堡家族之间的斗争持久而难忘。这场斗争的历史为英雄的勇敢与献身精神所渲染,成为振奋人心的瑞士爱国主义故事,读起来就像《伊利亚特》一样。但是,近代历史评论将故事的大部分浓缩成了散文。因此,英雄爱国者威廉·退尔(William Tell)反抗专制统治者格斯勒(Gessler)的故事已成传说,但其事实的核心就是反抗。

森帕赫战役

在14世纪早期,奥地利家族的利奥波德(Leopold)进犯各州,但在著名的莫尔加滕战役(Morgarten,1315)中被勇敢的瑞士人击败。此后不久,便又有5个州加入联盟,其中包括卢塞恩(Lucerne)、苏黎世(Zurich)和伯尔尼(Berne)。

70年后的1386年,利奥波德的后人率军攻打山地,但在森帕赫战役(Sempach)中遭到惨败。在此役中,出现了另一位爱国主义的传奇人物温克里德的阿诺德(Arnold of Winkelried),他将奥地利军队的长矛尽可能多地揽入怀中,直至刺入胸膛,并将这些长矛拖倒在地,以此打破了长矛阵的阵型,嘴里呼喊道:“同伴们,我来为你们开路。”(195)

当中世纪结束之时的1499年,哈布斯堡皇帝马克西米利安(Maximilian)在与联盟的战斗中失利,双方签订条约结束战争时,实际上已经建立了独立的瑞士联邦,并确立了它在欧洲国家中的地位。但直到1648年签订《威斯特伐利亚和约》(Peace of Westphalia),瑞士才正式脱离帝国。

瑞士人长期为自由而战的一个影响是培养了对军旅生活的热爱,后来因国内缺少战争的相关职业,瑞士战士便受雇于不同的欧洲君主;因此,虽然他们受训于自由的学校,但这些强健的山地人却成为最著名的雇佣军,转而支持专制主义。

367.胡斯派

约15世纪初,通过英格兰和德意志大学之间的交流,英格兰改革家威克里夫的学说开始在波希米亚(Bohemia)传播。这个新教派的领袖是布拉格大学教授约翰·胡斯(John Huss)。他的教义遭到康斯坦斯宗教会议的谴责,而胡斯本人则交由世俗政权处罚,于1415年被判处火刑(196)。次年,另一位改革家布拉格的哲罗姆(Jerome)也同样被烧死。

胡斯被烧死之后,剿灭其追随者的圣战马上开始。随之而来的便是15年残酷而悲凉的战争,并以胡斯派中激进分子的全部覆灭而告终,而其中温和的改革者则签订了条约保证其信仰自由。

368.神圣罗马帝国皇位被奥地利家族世袭(1438)

1438年,奥地利大公阿尔布雷希特(Albert/Albrecht)被选帝侯们推上了神圣罗马帝国的皇位,标志着德意志历史的新纪元。此后直到1806年拿破仑解散帝国,皇帝位几乎都是由哈布斯堡家族世袭,虽然都经过正式的选举程序,但所选之人都是哈布斯堡家族的后裔。(197)

369.马克西米利安一世的统治

中世纪时期最伟大的哈布斯堡家族的皇帝是马克西米利安一世(1493—1519)。他执政期间最值得注意的事件是为宪政改革所做的努力,这些改革使得德意志获得了内部和平,并同法兰西、英格兰及西班牙一样达到了相当程度上的国家统一。

马克西米利安一世

当时德意志的情况同美国建立初期《邦联条例》(Articles of Confederation)约束下建立的同盟极为相似:没有有效的中央行政机关,没有帝国赋税体系,也没有帝国军队。如果没有这些,皇帝的权力当然只能是名义上的。税收由议会投票决定,但税收并不交给他们。建立军队也要议会批准,但各邦不能拥有自己的军队。

人们认识到加强统一的必要性,而达到这一目标的途径之一是就是赋予皇帝更大的权力。但选帝侯与王公们完全贪图狭隘的自我利益,不会放弃任何特权与地位。皇帝的一位朋友绝望地说:“期待王公们的帮助,无异于在荆棘丛中找葡萄。”

在1495年召开的沃尔姆斯会议上,确实发布了永久和平宣言,严禁任何王公和城镇发动私战。国家之间的任何争端都应提交帝国法院(Imperial Chamber),其裁决由帝国全力支持。该法庭令人想到联邦政府制度中的最高法院。但这次改革运动无果而终。地方利益集团太过强大,真正的民族感情太过缺乏。

马克西米利安在如此艰难的情况下,尽管有着雄心勃勃的宏伟计划,但却水尽山穷,难以为继。在外,帝国四面楚歌,连失领地;在内,土匪横行,抢劫成风。皇帝可怜的话语:“人间之于我了无生趣;呜呼哀哉,德意志这片土地!”生动地揭示了中世纪结束时他的“祖国”所处的绝境。

(二)德意志文学的开端

370.《尼伯龙根之歌》

这是霍亨斯陶芬统治时期德意志产生的首个民族文学作品。《尼伯龙根之歌》是中世纪伟大的德语史诗,成诗于1200年左右,由某位荷马式的天才根据六七世纪的德意志古老传说与诗歌改写而成。故事的主人公是齐格飞(Siegfried),日耳曼传说和歌曲中的阿喀琉斯(Achilles)。民族大迁徙时期的阿提拉、狄奥多里克以及其他战士的名字和事迹融合在此诗中。

这个伟大的民族史诗传奇可以与萨克森祖先的《贝奥武夫》(详见第35条)相媲美。该诗粗糙而野蛮,诗中充满了激烈的战斗与可怕的屠戮,反映出史诗取材的原始歌谣所处时代的粗犷;但其中也体现出了忠诚和英勇这样的封建美德,同时也能看出基督教与骑士制度所产生的柔化影响的痕迹。

371.吟游诗人

同样是在霍亨斯陶芬统治时期,12、13世纪歌颂爱情的吟游诗人开始活跃起来。最杰出的吟游诗人是瓦尔特·弗格尔瓦伊德(Walter of the Vogelweide,1170—1227),他最让人受益的隽语:“妻子是女人最美丽的称呼,比贵妇更为荣耀。”这些吟游歌手的大多数情歌都优雅、殷勤、纯真,因而趋向于柔化德意志民族的举止,振奋其精神。

与吟游诗人的这些抒情诗密切相关的是一种称为宫廷叙事诗的骑士传奇。其中一些作品采用了古典主题,但为其打下最好基础的是凯尔特-法兰西的《圣杯传奇》(Holy Grail)及《亚瑟王和圆桌骑士》(Knights of King Arthur’s Round Table)。骑士传奇的代表作是沃尔夫拉姆·冯·埃申巴赫(Wolfram von Eschenbach,卒于约1220年)的《帕西法尔》(Parzival/Parsifal),叙事诗的主人公骑士帕西法尔是中世纪的浮士德。该诗的道德和精神教义是:只有通过谦卑、纯洁和人道,灵魂才能达到最完美的境界。

在中世纪即将结束时,人文主义研究引起了德意志学者的兴趣。结果是,在此后的300年里,德意志学者和作家最好的文学作品大部分是用拉丁文完成的,母语被年轻人或后来的人文主义者认为缺乏品味,只适合下等的作品,因此民族文学的发展受到了极大的阻碍。

第五节 俄罗斯

372.俄罗斯的开端

约9世纪中叶,瑞典冒险家留里克成为定居在诺夫哥罗德附近芬兰湾海岸的一些斯拉夫和芬兰部落的首领,奠定了注定要成为欧洲强国之一的基础(详见第111条)。该国名为罗斯(Russia),源自斯堪的纳维亚定居者的名字“Ros”。

几代人之后,这些北欧入侵者被彻底斯拉夫化了,完全认同了被其统治民族的语言、习俗、品味与情感。留里克的后裔的权力逐渐扩张到其邻近部落,直到几乎所有的西北斯拉夫人都纳入了他的统治之下。

373.蒙古人入侵

11世纪结束前,罗斯的统一几乎完全被摧毁。君主政体成了嫉妒而好战的小国组成的松散联邦,基辅的君主只是名义上的国王和封建领主。这种状态为13世纪降临到罗斯的巨大灾难铺平了道路。

这一不幸指的就是鞑靼部落的成吉思汗及其继任者侵略并征服了这个国家(详见第238和239条)。蛮族征服者在这片不幸的土地上实施了令人发指的暴行,罗斯的君主被奴役了250年,被迫效忠进贡。这段时期几乎是罗斯历史的空白。这一不幸使得斯拉夫人的民族化进程推迟了几百年。正是这种不幸,后来也降临到了希腊和东南欧的其他民族身上。

374.莫斯科大公国的兴起;罗斯人从蒙古人手中解放出来

在鞑靼人统治期间,以莫斯科为中心及都城的莫斯科公国(Muscovy)逐渐开疆拓土,直到成为所有斯拉夫国家的领头羊。1470年,莫斯科君主吞并了大诺夫哥罗德(Novgorod the Mighty),此时的新罗斯国家已经强大到可以摆脱鞑靼人的奴役了。

莫斯科公国正是在伊凡大帝(Ivan the Great,1462—1505)的领导下经过一场恶战,成功地摆脱了可恶的鞑靼人的统治,让自己的国家开始具备稳固君主制的特点。

伊凡是首位获得“全俄罗斯的沙皇与独裁者”(Tzar and Autocrat of all the Russias)称号的人。他改进了法律,并致力于将欧洲国家更先进的文明引入本国。通过他与拜占庭的末代皇帝君士坦丁·帕里奥洛加斯(Palaeologus)的侄女结婚,俄罗斯与希腊的文化和学术建立了联系。在某种意义上,莫斯科几乎成为了意大利的城市,在15世纪因奥斯曼势力推进而为背井离乡、流亡在外的希腊学者提供了避难所。

因此,在中世纪末期,俄罗斯已经成为一个真正的强国;但因其被敌对国家封锁,所以很难在欧洲事务中产生什么影响——因为在它与里海、黑海之间的是鞑靼人;在它与波罗的海之间的是瑞典人和其他民族;在它与德意志之间是立陶宛人和波兰人。

伊凡大帝

第六节 意大利

375.民族政府缺失

意大利与除德意志外迄今讲述的所有国家形成了鲜明的对比,直到中世纪末,都没有形成统一的民族政府。原因多种多样,但最主要的是教皇与皇帝之间令人遗憾的对抗使得意大利分裂为归尔甫派和吉伯林派两大敌对阵营。

然而,中世纪时期确有爱国精神影响半岛上不同的城市和国家形成某种政治联盟。其中最值得关注的要数爱国英雄里恩佐在14世纪发起的运动,该运动使得爱国的星星之火得以发展成为燎原之势,燃起了每一位意大利人心中国家统一的**。(198)

376.罗马保民官里恩佐(1347)

在14世纪的绝大部分时间里,教廷都设在阿尔卑斯山以外的阿维尼翁。在整个“巴比伦之囚”期间,失去了自然监护人的罗马陷入了极大的混乱之中。以奥西尼(Orsini)家族和科隆纳(Colonna)家族为首的贵族之间的苦斗使得城市街头经常动**不安。都城各处都被他们的防御堡垒所占据,古代遗迹被改造成为军事据点,中世纪封建贵族对这些文物古迹造成的伤害要比蛮族入侵者严重得多。

在此次混乱中,从底层人民中出现了一位拯救者柯拉·迪·里恩佐(Nicola di Rienzi)。通过长期研习古罗马自由与光辉的记载和遗迹,他满腔热忱勾画出宏伟的蓝图,不仅要将都城从混乱无序的不幸中拯救出来,还要恢复其原有的中心地位,使之成为世界的主人。

里恩佐

具有极高的禀赋和雄辩的口才,里恩佐轻而易举就鼓动人们起义反抗贵族的统治或者说是暴政,并成功成为了罗马新政府的首脑,头衔为“保民官”(Tribune)。他的职权几乎毫无限制,得以迫使贵族屈服,并在很短的时间里给都城及其周边国家带来了一次最美妙的变革。秩序与安全取代了混乱与暴力,罗马共和国的美好时光似乎突然恢复,罗马民众也热情无限。这场非凡的革命引起了整个意大利以及半岛以外世界的注意。

先前计划取得的成功鼓舞了里恩佐,他开始实施以罗马为首都,将意大利所有的公国和自治区统一成共和国的措施。他向整个意大利派出使节,到君主的宫廷,到自治区的议会,劝说他们共创意大利的统一与自由。

其他意大利的爱国者也拥有同里恩佐一样的伟大梦想,其中就有这位平民保民官的朋友兼鼓励者诗人彼特拉克,“希望加入到光辉事业中并能青史留名”。吉本说:“如果**能够倾听理智,如果私利可以让步于公益,那么意大利共和国的最高法庭和联盟就可以摒弃内部纷争,封锁阿尔卑斯山共御北方蛮族了。”

但意大利统一的时机未到。不仅有敌对派系和阶层的野心和私欲对民族运动造成的阻碍,还有平民爱国者自身性格所造成的巨大困难。里恩佐被证明是一位不称职的领袖。他完全被自己的平步青云与惊人成功冲昏了头脑,很快便表现出了最令人难以置信的虚荣与弱点。里恩佐为自己加冕了七顶王冠,象征着圣灵赐予的七件礼物,名号为“罗马拯救者,意大利保卫者,人类、自由、和平与正义之友,令人敬畏的保民官”(Deliverer of Rome;Defender of Italy;Friend of Mankind,and of Liberty,Peace,and Justice;Tribune August)。

保民官过分的愚蠢行为很快就有了报应:人们不再支持他;教皇以反叛者与异教徒的罪名而开除了他的教籍;贵族们群起而攻之。里恩佐弃职逃亡。隐匿6年后,里恩佐与教会达成和解,教皇以元老的头衔把他送回罗马担任自己的代理人;但执政几个月后,他在一次突发的人民起义中被杀(1354)。

因此,英雄里恩佐和诗人彼特拉克的梦想均化为乌有。几个世纪的分裂,可耻地屈从于法兰西、西班牙和奥地利等外国君主的战争与苦难之后,罗马却仍未成为自由、有序、团结的意大利的中心。

377.五大国

意大利的统一成为泡影,但中世纪后期见证了中北部地区无数小国合并成了大国。到15世纪中期,半岛的大部分地区被分为五个所谓的“大国”(Great States):米兰公国(199),北方的威尼斯和佛罗伦萨两个名义上的共和国,意大利中部的教会国和南部的古那不勒斯王国。

这些国家的形成及其所建立起来的某种权力平衡平息了城镇之间的野蛮纷争,最终给意大利带来了几十年的相对和平时期(1447—1492)。

但是这些大国跟小国一样,也是彼此嫉妒,且也正是因为他们不能协同作战,使得法兰西国王查理八世可以**,从半岛的一端打到另一端(详见第343条)。因此,意大利再一次向北方“蛮族”敞开了大门,这就是外国奴役半岛的开端;之后的3个多世纪里,意大利注定只是一个“地理名词”而已。

378.文艺复兴

尽管在此期间为创造共同的理想与情感做了很多事情,但直到中世纪结束时,意大利也没有建立起民族政府,可这却是唯一能够达到政治统一的方法。

在意大利,文学艺术承担了其他国家里战争的角色,激发了民族自豪感与民族精神。文艺复兴的启发和成就使得意大利人认清了自我,为创造民族和国家共同的自豪感作出了巨大贡献;因此,这种灿烂的文学与艺术热情是国家发展进程中的第一步,它将引导意大利人民在时机成熟之时走向共同的政治生活。

此处,关于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的文学,必须讲到马基雅维利的《君主论》(The Prince)。在这本杰出的著作中,作者满怀爱国深情,指出了在现有的混乱、物质与精神条件下,意大利如何能够像英格兰、法兰西或西班牙一样建立起一个强大的国家。

意大利的救世主兼新国家的缔造者必须是一位强大的专制君主,在作者心目中,佛罗伦萨美第奇家族正是这一人选。建立大业的过程中不应有任何道德顾虑,要准备使用一切手段,不管多么残忍、不公、邪恶,都要不达目的决不罢休。在君主建立了统一的意大利之后,那么他必须代表人民正义施政。

马基雅维利指导王公们依此方式在中世纪破败的制度上建立起一个国家,事实上正是此时意大利的独裁者们建立各自公国的方式;但是,他应该认真地告诫任何一位以无德之道治国且很快反对他和他的教义的人,特别是在北方,猛烈的抗议与谴责仍未平息。然而,马基雅维利有足够的追随者,因此,该作品对16、17世纪的政治道德有着巨大而邪恶的影响。虽然有些夸大,但维拉里(Villari)说:“毫无疑问,《君主论》比任何世界上的其他书籍都对真实生活产生了更为直接的作用力,并且在中世纪欧洲的解放中起到了不可估量的作用。”

379.萨沃纳罗拉

佛罗伦萨修道士兼改革家季罗拉莫·萨沃纳罗拉(Girolamo Savonarola,1452—1498),是中世纪末期意大利最值得关注的人物。

萨沃纳罗拉曾是希伯来先知兼罗马监察官,在以利亚(Elijah)时代之后,世上再未出现过一位如此正义的传道者。他谴责美第奇家族是佛罗伦萨的奴役者与腐蚀者;大声疾呼,反对罗马臭名昭著的波吉亚家族(Borgias)的罪孽;为抵制文艺复兴时期的异教趋势而斗争;愤慨地谴责修道士的肆意挥霍;预言因教会的堕落、时代的异端与邪恶,意大利的佛罗伦萨以及全世界都会受到神的惩罚。

他强有力的布道警醒了佛罗伦萨的良知。在萨沃纳罗拉建议下,妇女们将自己的服饰和其他美丽的艺术品拿出来,堆在佛罗伦萨的街头,像对待废品一样付之一炬;他甚至还敦促佛罗伦萨建立神权政体,尊基督为国王。但最后,敌人采取行动打垮了这位改革者,将他判处死刑,绞死焚烧,骨灰撒入阿尔诺河。

萨沃纳罗拉可以被认为是15世纪的最后一位中世纪改革先驱;然而,他却不是新教的先驱,因而不能被看作是与路德同样意义的改革者。萨沃纳罗拉坚定地站在天主教的立场上,赞同教皇神权天授。他的改革是在对抗文艺复兴时期的异教与不端倾向,并发动了对人文主义者及其异教研究的战争,宣称在信仰方面,一位老妪都比柏拉图更聪明。他以同样的方式反对艺术复兴,对清教徒的他来说,恢复异教过去厚颜无耻的低下道德与恶劣品质似乎极为危险。

萨沃纳罗拉

第七节 北方诸国

380.卡尔马联盟(1397)

9、10世纪斯堪的纳维亚人的大迁徙,使北方人口中的一些最优秀的元素消耗殆尽。因此,这些国家并未发挥它们在中世纪历史上本应发挥的重要作用。而各国最高统治者与贵族之间不断的纷争也是导致自身虚弱的另一个原因。

1397年,挪威、丹麦和瑞典三个王国成立卡尔马联盟(Union of Calmar),团结在有“北方的塞米勒米斯”(the Semiramis of the North)(200)之称的丹麦女王玛格丽特(Margaret of Denmark)的领导之下。他们签订了一项条约,规定每个国家都应保持自己的体制并制定自己的法律。尽管同盟国对这个联盟寄予了厚望,但条约却经常不被遵守,结果只带来了嫉妒、敌对与战争。

因此,北欧诸国在中世纪后期的历史上乏善可陈;但在近代初期,可以看到作为独立君主国的瑞典发展迅速,并在欧洲事务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1) 土地所有制形式是社会或经济活动中的最基本的制度。土地私有制几乎普遍存在于现今大多数的文明民族,而处在原始文化阶段的种族,土地通常被认为是氏族或部落的共有财产。封建制度中的土地所有制兼具上述两种大所有制的特性。

(2) 小块采邑所有者不允许行使统治权中的某些重要职权。因此,估计10世纪时法兰西有7万采邑所有者,但其中只有一两百人拥有“铸币、征税、立法、司法”的权力。——Kitchin’s History of France(《法兰西史》,基钦著),vol.i,p.191(4th ed.,Oxford,1899)。

(3) 然而,却是以永佃权(emphyteusis)为名。

(4) 采用领地(feuds)一词,因为feud一词本意为“长期不和、敌对”,故有此称。——译者注

(5) 为了说明豁免授权,可以把它比作近代国家授予大学或其他团体董事会的特许状,此状赋予该机构有限的立法和司法权;或者更好的例证是美国政府经由宪法批准可以设立准州(Territory),并赋予其州的权利。联邦制度(Federalism)实际上提供了很多同封建制度的有益类比。

(6) 拉丁词“homo”(人),衍生出“homage”(效忠)。

(7) 监护权(right of wardship)是当封地继承人还未成年时,封建领主承担继承人的监护责任并享有采邑收入,直到继承人成年为止。婚姻权(right of marriage)是封建领主为其未成年的女性被监护人选择丈夫的权利,“以免敌人成了自己的封臣”。

(8) “serf”(农奴)和“villain/villein”(隶农)这两个术语,虽然在一些国家代表不同阶层,但许多作家经常混用。因此,英格兰作者通常使用“villains”(隶农)和“villainage”(隶农制度)这两个词来表示诺曼征服之后被奴役的英格兰农民。而本书中所使用的“serf”(农奴)和“serfdom”(农奴制度)仅限于本条所定义之意。

(9) 有一些自耕农,以及城镇中大量的自由工匠、商人和居民,真正奴隶的数量很少,几乎在10世纪末之前就消失了,要么被解放,要么被升到农奴的最低等级,这是迈向自由的进步。在著名的《末日审判书》(详见第168条)中记载,英格兰只有约25000名奴隶。

(10) 起初,所有这些都是为了农奴的利益,但随着时间的推移,却成了垄断者压迫和勒索的方式。

(11) 不同的事件和环境标志着欧洲各国家封建制度的衰落和消亡(详见第十九章)。在英格兰是1455年—1485年间被称为玫瑰战争(Wars of the Roses)的王位争夺战,许多贵族死于非命或地产被毁,给了那里的封建制度致命一击。法兰西封建制度的崩溃可能要追溯到1448年查理七世建立正规常备军,然而,这个制度的余烬直到1789年法国大革命(Revolution of 1789)时期才被清除。15世纪后半叶,西班牙的封建贵族在费迪南(Ferdinand)和伊莎贝拉(Isabella)的手上受到了致命打击。

(12) Oman’s The Dark Ages(《黑暗时代》,奥曼著),p.512。

(13) 恐怖统治(Reign of Terror/la Terreur)是历史学家对法国大革命中某个历史阶段的称呼。其起始时间有争议,有人认为始于1793年革命法庭(Revolutionary Tribunal)的成立,也有人认为始于1792年的“九月屠杀”(September Massacres),甚至有人追溯到1789年首个人被推上断头台;但一致认为1789年热月政变(Thermidorian Reaction)中罗伯斯庇尔(Robespierre)被处死为结束的标志。此间有16000多人被官方判处死刑,但实际数量要远超于此。——译者注

(14) Brunner,Der Reiterdienst und die Anf?nge des Lehnwesens in his Forschungen zur Geschichte des deutschen und franz?sischen Rechtes(“骑士与封建制度的开端”,《德法法学史研究》,布伦纳著),(Stuttgart,1894)。此为关于发现采邑制度和骑士制度的开端或者说发展之实质的重要研究。

(15) “如果比武双方要求使用锋利的武器,并用尽全力将对方置于死地的话,则称之为死战(joute a l’outrance),也频繁发生。”——Cutts,Scenes and Characters of the Middle Ages(《中世纪的事件与人物》,卡茨著)。“死战事实上就是一场决斗,唯一与战场的磨炼不同,是前者出于自愿,而后者则是被法律所迫(详见第58条)。”——James,History of Chivalry(《骑士制度史》,詹姆斯著)。

(16) 其实,堂吉诃德仅仅是浪漫主义文学世界中的典型人物形象而已,塞万提斯讽刺的是他那个时代传奇小说作家的花哨辞藻,联想一下斯宾塞的《仙后》(Spenser’s The Faery Queene)。塞万提斯写书的时候已经没有多少真正的游侠骑士了。

(17) “当所有为哈罗德而战的人的土地被没收时,那些愿意承认威廉为王的人被允许赎回自己的土地,要么立即付钱,要么抵押付款。”——Stubbs,Const.Hist.(《英格兰政治体制的起源与发展史》,斯塔布斯著),vol.i,p.258。

(18) “毫无疑问,上层实际上被剥夺了最多的土地;在很大程度上,像分佃户这样小的所有者在土地上仍然处于附庸地位。”——Ibid.(同上),vol.i,p.260。据说威廉的许多诺曼追随者强占了2万撒克逊所有者的土地。

(19) 因此有了“Curfew”(宵禁)这个词,couvrir即cover(覆盖),加上feu即fire(火)。

(20) forest(森林)一词此处应用于狩猎场,指的并不一定是绵延的林地,而只是未开垦的土地上面长满杂草和灌木的猎物藏身处。

(21) 关于征服对英格兰语言与文学的影响,详见第328和329条。

(22) I Cor.(《哥林多前书》)ii,15。

(23) Jer.(《耶利米书》)i,10。

(24) 维护君权的但丁削弱了这个观点的力量,指出月亮常常遮住太阳,但太阳却永远遮不到月亮。

(25) 该主题的最佳描述,可参考Bryce’s The Holy Roman Empire(《神圣罗马帝国》,布莱斯著)。

(26) 为改善这一状况,罗马教廷成立了枢机团(Sacred College of Cardinals),在教皇尼古拉二世(Pope Nicholas II)的授意下,于 1059 年拉特兰会议(Lateran Synod)上创立。起初是由罗马及其周边教堂的主教、司铎和执事组成;后来,开始从更大的范围内选出成员。1585 年,枢机团的成员人数定在了 70 人,人员空缺由教皇决定填补。虽然起初低职罗马神职人员享有确认的特权,但现在枢机团拥有选举教皇的专有权力。这个选举委员会是天主教会最重要的机构之一,但其创立未能立即让教皇选举遵章守纪,或免除世俗的干预;部分原因是他们的权力并未得到广泛认可,还因为有些教皇任命了难以服众的人进入了枢机团,因而易受腐败的影响。

(27) 格里高利七世之前的改革派教皇有:克莱门特二世(Clement II,1046—1048)、利奥九世(Leo IX,1048—1054)、维克托二世(Victor II,1054—1057)、斯德望九世(Stephen IX,1057—1058)、尼古拉二世(Nicholas II,1058—1061)以及亚历山大二世(Alexander II,1061—1073)。

(28) Alzog,Manual of Universal Church History(《普世教会史手册》,阿尔佐格著),vol.ii,p.490。

(29) simony(买卖圣职)指的是买卖教会的神职,这一罪名来源于Simon Magus(行邪术的西门)想通过给彼得金钱以购买受圣灵的力量。——Acts(《使徒行传》)viii,9-24。

(30) 神职人员和修道士仍然保留了名义上的选举权,但通常选举对他们来说只是一种形式而已。典型案例详见第228条。

(31) Henderson,Select Historical Documents of the Middle Ages(《中世纪历史文献选读》,亨德森著),p.377。

(32) Lea,Studies in Church History(《教会史研究》,李著),p.363。

(33) 此言部分参引Psalms(《诗篇》),xlv:7,“你喜爱公义,恨恶罪恶。所以神就是你的神,用喜乐油膏你,胜过膏你的同伴。”——译者注

(34) Bowden,The Life and Pontificate of Gregory the Seventh(《格里高利七世的生平与教职》,鲍登著),vol.ii,p.376。

(35) 贝拿勒斯(Benares),1957年更名为瓦拉纳西(Varanasi),印度教圣地、著名历史古城,现存各式庙宇1500座以上。——译者注

(36) 有记载的最大结行人数为7000人,由一位大主教带领,于1064年启程。

(37) 此时中国为北宋神宗赵顼(1048—1085)统治年间,塞尔柱帝国与北宋并不接壤,全盛时期其国境也未及现今中国边境。——译者注

(38) Kluckhohn,Geschichte des Gottesfriedens(《神命和平史》,克拉克洪著),p.38。

(39) 一些教令将休战定在了星期三晚上到星期一早上。

(40) 圣战得名Crusades(十字军东征),源自古法语词crois(十字架)。

(41) 库格勒(Kugler)表示,编年史作家所记录的庞大数字只能被理解为“人数众多”,当然只是模糊的猜测或估算。

(42) 圣枪(Holy Lance),常称为朗基奴斯之枪(Lance of Longinus),又称圣矛(Holy Spear)、命运之矛(Spear of Destiny),基督教圣物。该枪为百夫长朗基努斯用以刺穿耶稣基督侧腹。“但是有一个士兵用枪刺他的肋旁,立刻有血和水流出来。”——译者注

(43) 困扰国王良心的行为是他在一座教堂里烧死了逃到那里避难的1300人。

(44) 在1196年—1197年间,主要由德意志人组成的军队向叙利亚进发并对其展开了军事行动。此次东征由德意志的亨利六世发起,最后他的早逝断送了此次远征,使之以失败告终。此次远征有时被认为是第四次十字军东征,那样的话,东征次数就上升至九次。

(45) 达尔马提亚王国首都,现为克罗地亚西部港口城市扎达尔(Zadar)。——译者注

(46) Gibbon,The Decline and Fall of the Roman Empire(《罗马帝国衰亡史》,吉本著),chap.lxii,note 53;quoted by Finlay,History of Greece(《希腊史》,芬利编),vol.iii,p.172.Recall Chaucer’s Knight’s Tale of Palamon and Arcite and Shakespeare’s A Midsummer Night’s Dream(回顾一下乔叟的骑士故事《派拉蒙和阿赛特》及莎士比亚的《仲夏夜之梦》)。

(47) 即罗马尼亚帝国(The Empire of Romania/Imperium Romaniae),被迈克尔八世所灭。——译者注

(48) Isaiah(《以赛亚书》),xi:6;Psalm(《诗篇》),viii:2。——译者注

(49) 魔鬼(Devil),此处即指基督教所称的堕落天使“撒旦”(Satan)。——译者注

(50) 有关法兰西儿童十字军命运的那部分记载的可信度受到质疑,但实际上没有足够理由反驳。——Kugler,Geschichte der Kreuzziige(《十字军东征史》,库格勒著),p.307 and note。

(51) 第五次十字军东征(1216—1220)由匈牙利和塞浦路斯(Cyprus)的国王率领。其兵力损耗于埃及,没有任何结果。第六次十字军东征(1227—1229)由德意志的腓特烈二世率领,从萨拉森人手中胜利收复了耶路撒冷及巴勒斯坦的其他几座城市。第七次十字军东征(1249—1254)由法兰西国王人称“圣路易”的路易九世率领。却在埃及遇到了灾难。第八次十字军东征(1270—1272)是在13世纪末,因新的不幸事件降临在了巴勒斯坦基督教王国而引发。东征的两位主要领袖是法兰西的路易九世和英格兰的爱德华王子——后来的爱德华一世。路易指挥军队在北非的突尼斯(Tunis)与摩尔人作战,却因瘟疫而命丧于此,这队东征人马没有产生任何实际意义。然而,爱德华带领的这队大军相对幸运,成功地占领了拿撒勒(Nazareth),并于1272年迫使埃及苏丹同意签署了一项有利于基督教徒的条约。

(52) 西班牙产生于长期的宗教战争,战争对西班牙民族性格的影响,详见第351条。

(53) 书中有“现在普鲁士(Prussia)的一部分”之表述,但如今,普鲁士已不复存在,书中所指地区现为波兰(Poland)、俄罗斯(Russia)、立陶宛(Lithuania)、拉脱维亚(Latvia)、爱沙尼亚(Estonia)的沿波罗的海(Baltic Sea)地区。——译者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