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9 红孩儿从哪儿学的三昧真火?(1 / 1)

《西游记》里的红孩儿有个看家技能是三昧真火,孙悟空都曾经被他的三昧真火伤了个半死。那红孩儿为什么会三昧真火呢?这里就有人猜测了,说红孩儿其实是太上老君的私生子,因为三昧真火是太上老君的技能。而且红孩儿的母亲铁扇公主靠着火焰山吃饭,而火焰山的形成就源于太上老君八卦炉里掉落的砖的余火。这也说明铁扇公主和太上老君的关系不简单。这种对《西游记》的花边新闻解读并不高级,也不能令人信服。原著里从没说过太上老君会三昧真火。有人会有这种印象,是因为电视剧《西游记》里面太上老君说了一句“待我用三昧真火炼他”,也就是炼孙悟空。但其实这是电视剧的原创情节,原著里说得很清楚,太上老君炼丹炉里的火叫“六丁神火”,是另一种东西。

那么红孩儿到底为什么会三昧真火?

《西游记》里倒是提到还有一个人会三昧真火,其实就是孙悟空自己。太上老君曾经说过:“我那五壶丹,有生有熟,被他都吃在肚里,运用三昧火,煅成一块,所以浑做金钢之躯,急不能伤。”(第三回)意思是孙悟空自己用三昧火把太上老君的仙丹都炼成了一整块,所以刀枪不入。

那到底什么是“三昧”呢?这本来是佛家用语,来自梵语的“samadhi”,意思是心无杂念。《大智度论》卷七云:“何等为三昧?善心一处住不动,是名三昧。”东晋净土宗高僧慧远在《念佛三昧诗集序》中也说:“夫三昧者何?专思、寂想之谓也。”

后来道教化用了“三昧”这个词,制造了“三昧真火”这个概念。道教的“三昧”是什么意思呢?这其实是内丹学的术语。道教祖师吕洞宾写的《指玄篇》里面就说:“心者君火,其名曰上昧。肾者臣火,其名曰中昧。**者民火也,其名曰下昧。”合起来就是“三昧”。所谓“三昧真火”,本来是比喻的说法,是指体内一种生命之火生生不息的状态。因为道家内丹把人体比喻成炼丹的炉鼎,所以才说身体里有火在燃烧。孙悟空体内的三昧火,比较符合它原本的含义。

至于红孩儿的三昧真火,就属于小说的改编了,道家从来没说三昧真火可以把人变成火焰喷射器,把火喷出来伤人。《封神演义》里面也有类似的改编:杨戬就曾经用三昧真火烧过敌军的粮草;姜子牙对付玉石琵琶精,也是用三昧真火,才烧得她现出原形。这种改编不难理解,明代小说源出宋元话本,话本的受众是市井百姓。百姓对深奥的内丹之学兴味索然,却爱听神仙妖魔斗法的故事;三昧真火从内丹术语变成神通法术,也属自然。

不过,红孩儿吐出三昧真火烧伤孙悟空这件事,还有佛、道两家的深刻寓意。

先说佛家。红孩儿其实代表佛家三毒贪、嗔、痴中的“嗔”,也就是愤怒。他的原型源于《华严经》中善财童子五十三参的故事。所谓五十三参,就是善财童子为了求法,而向五十三位善知识[1]请教的故事。善财童子也因此成为佛学中虚心求法的典范。

红孩儿虽然外形和善财童子一般无二,最后也的确皈依成为善财童子,但他的性格却和《华严经》里不大一样,脾气暴躁,动不动就要指着鼻子骂人。甚至见了观音菩萨,他也是走近前,睁圆眼,对菩萨道:“你是孙行者请来的救兵吗?”

红孩儿为什么有这般性格?这其实代表孙悟空自己内心的愤怒。

原著说红孩儿在火焰山修炼三百年,才炼成三昧真火。火焰山的来历前面说过,那是源于孙悟空自己当年踢倒老君八卦炉时落下炉砖的余火。孙悟空踢倒八卦炉时是什么状态?愤怒到了极点。这么连起来看,红孩儿的三昧真火,其实就是孙悟空的怒火所化,结果到头来又伤了孙悟空自己。所以说“嗔念”是三毒之一。这里顺带说一下,观音菩萨手上有三个箍儿,禁箍儿给了黑熊精,金箍儿给了红孩儿,紧箍儿给了孙悟空。其实这三位就代表贪、嗔、痴三毒。黑熊精偷袈裟,是为贪;红孩儿性情暴躁,是为嗔;孙悟空狂妄乖张,是为痴。红孩儿最后被观音收服,也意味着降服嗔念。降服谁的嗔念?看似是红孩儿的,其实是孙悟空自己的。他经此劫难,想必以后知道收敛脾气。

其实,红孩儿的故事里还藏了一处闲笔:这回连观音菩萨都动了嗔念。她听孙悟空说红孩儿变成了自己的模样,居然“心中大怒道:‘那泼妖敢变我的模样!’恨了一声,将手中宝珠净瓶往海心里扑的一掼”(第四十二回),把孙悟空都吓得毛骨悚然。你看,红孩儿的故事讲的是降服嗔念,就连观音菩萨也要先降住自己的嗔念,才能去收服红孩儿,引他化为善财童子。

接下来说到道教内涵。红孩儿的故事其实符合《西游记》的一贯立场,那就是提倡内丹,反对外丹。这也是全真教的观念。《西游记》成书的明朝中期,全真教兴盛;《西游记》中也吸收了不少全真教观念,比如三教合一。提倡内丹、反对外丹,是全真教的一贯主张,也是《西游记》的重要思想。

所谓外丹,就是把铅和水银之类的放进炼丹炉,炼成金丹吃下去。所谓内丹,就是把人体当成炉鼎,把人的精气神当成素材,通过一系列步骤,让精气神凝结为体内的所谓丹药。《西游记》反对外丹,提倡内丹,因为外丹吃下去不能修身,反而伤人。你想,又是铅,又是水银的,能不伤人吗?!道家外丹有很多术语,铅是“婴儿”,水银是“姹女”。铅和水银一起炼,就叫“姹女婴儿”。注意,红孩儿的正式名号就叫“圣婴大王”,《西游记》也把他称为“婴儿”。唐僧遇到红孩儿那一回就叫“婴儿戏化禅心乱?猿马刀归木母空”。婴儿就是外丹说的铅,铅跟火搅和在一起,这就是在讲外丹修炼。铅中毒常见的反应之一就是狂躁易怒,所以红孩儿是那么个暴脾气。红孩儿最后被观音压制住了火性,也暗指外丹修炼被打压了下去。

《西游记》里还有一个故事也在讲外丹,而且更明显,就是金鼻白毛老鼠精的故事。金鼻白毛老鼠精在原著里又叫“姹女”,暗指水银。她被托塔天王和哪吒降服那一回,回目叫“心猿识得丹头?姹女还归本性”。你看,这里都明写了“丹头”两个字。什么是“丹头”?就是炼丹时拿来点化丹药的药物,有点儿类似化学说的催化剂。这里说的“丹头”,就是指能够点化白毛老鼠精的人,也就是托塔天王父子。白毛老鼠精被抓走,于是“姹女回归本性”,不再追求与“婴儿”化合。这里的“婴儿”,就是指纯阳之体的唐僧。姹女不再追求与婴儿化合,也意味着外丹修炼被强行终止了。所以,反对外丹是《西游记》的一贯立场,红孩儿和白毛老鼠精的故事都在表达这个立场。

总之,红孩儿的故事,其实有佛、道两家的寓意。在佛教内涵中,红孩儿代表人的嗔念,这个故事在讲降服嗔念。在道教内涵中,红孩儿作为“婴儿”,暗指炼丹所用的铅,这个故事在讲外丹伤身,提倡修炼内丹。作者用心良苦,可不要把这种用心往花边新闻的方向去理解。

[1] 善知识:佛教词汇,与“恶知识”相对,指正直而有德行、能教导他人的好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