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过《西游记》的朋友应该都有印象,唐僧一路上都带着一样东西,叫通关文牒。每到一个国家,都要拿给当地国王盖个章。那这个通关文牒到底是什么东西呢?
通关文牒看上去像是今天的护照,上面盖着各国签证。不过,它的功能又跟护照不完全一样。今天我就来跟大家讲几个小细节。
第一个细节,关于通关文牒的功能。和今天的护照不一样,通关文牒并不是人人都可以申请的东西。它其实代表官方意志,是官方发给使节的通行证。使节所到的国家,都需要盖章确认,这样使节回去才好跟君王复命。所以通关文牒不仅供持有者通关,也是持有者回去汇报时的凭证。当时交通、通信条件不发达,使者回国向君王汇报,说去了某某国家、完成了某某任务,口说无凭,得拿出证据。这个证据就是通关文牒。原著里,唐僧回大唐见到唐太宗以后,就交还了通关文牒,给唐太宗检查。
当然,通关文牒也有保护使节的功能,毕竟祖国永远是强大的后盾。那唐僧的通关文牒上写着啥呢?《西游记》原著第二十九回提到了这点,文牒上写着:
南赡部洲大唐国奉天承运唐天子牒行:切惟朕以凉德,嗣续丕基,事神治民,临深履薄,朝夕是惴。前者,失救泾河老龙,获谴于我皇皇后帝,三魂七魄,倏忽阴司,已作无常之客。因有阳寿未绝,感冥君放送回生,广陈善会,修建度亡道场。感蒙救苦观世音菩萨,金身出现,指示西方有佛有经,可度幽亡,超脱孤魂。特着法师玄奘,远历千山,询求经偈。倘到西邦诸国,不灭善缘,照牒放行。须至牒者。大唐贞观一十三年,秋吉日,御前文牒。
这段话有点儿长,大致就是说了一下唐太宗派遣唐僧取经的原因。也就是:他当初答应了要救泾河龙王,结果魏徵梦中斩龙王,没能救成。唐太宗自己都去地府做了一回客,还好阎王没敢收,又把他放回来了。后来蒙观音菩萨感化,于是他才派唐僧西天取经,目的是消灾解难。
有一说一,这段话因为是作者的杜撰,文人气略重,少了点儿王者之气。以唐太宗口吻写在通关文牒上的话,恐怕不会叨叨这些个人私事。不过,这里面提到“倘到西邦诸国,不灭善缘,照牒放行”,这句话倒是有点儿分量,意思是:你们西域各国,要是想跟大唐结善缘,那就放行(要是不放行,那就是结恶缘)。所以,唐僧一路上遇到的国王们,大多都比较客气。比如宝象国国王看到文牒,不敢怠慢,马上盖上了大印;天竺国国王看到文牒,也是毕恭毕敬,不但盖上了大印,还要送给唐僧黄金十锭、白金二十锭。所以,虽然大唐远在千里之外,这一纸通关文牒,仍然具备震慑力。
不过,这些都是小说情节,历史上的玄奘法师并不是唐太宗的使者,而是偷渡出关的。因为当时唐太宗在准备西部的战事,严禁大唐子民出关。玄奘某次偷渡出关,守将还下令在他背后放箭,差点儿把他射死。
第二个细节,通关文牒的内容修改。前文引了通关文牒的内容,这些内容是以唐太宗的口吻来说的,按规矩别人是不能修改的。但取经路上还真的有人修改过。谁呢?女儿国国王。女儿国国王看过通关文牒,问唐僧,上面怎么没有他三个徒弟的名字。唐僧说,他们三个不是大唐的人,所以没有。女王当时就含情脉脉地问,可否替唐僧把他们加上。唐僧不敢说不好,就让女王随意。于是女王提起笔来加了一段话。
这段话在真假美猴王的故事里也出现了,假美猴王抢走行李以后,把通关文牒又读了一遍,最后多了这么一段:“自别大国以来,经度诸邦,中途收得大徒弟孙悟空行者、二徒弟猪悟能八戒、三徒弟沙悟净和尚。”(第五十七回)这段话应该就是女儿国国王加的。其实这种行为不太合乎外交礼仪:女儿国国王凭什么修改唐太宗的原文呢?不过她这么做也能理解,她把孙悟空他们哥儿仨的名字写上,他们才能代替唐僧去取经啊!所以,女儿国国王真的是坠入爱河了,一心只想着御弟哥哥,连外交礼仪都不管不顾了。
第三个细节,通关文牒中的小错误。其实在原著里面,通关文牒有两个地方前后照应不上。唐僧回到长安,把文牒交给唐太宗检查。唐太宗打开文牒,只见上有宝象国印、乌鸡国印、车迟国印、西梁女国印、祭赛国印、朱紫国印、狮驼国印、比丘国印、灭法国印,又有凤仙郡印、玉华州印、金平府印。这里有两个问题。第一,狮驼国的大印是怎么盖上去的?狮驼国全国连君王带臣民都被大鹏金翅雕一伙妖怪给吃掉了,狮驼国是个妖怪之国,是谁帮唐僧把大印给盖上的?除非是孙悟空他们在狮驼国自己翻仓库找到了狮驼国印,然后又自己给盖上了。第二,天竺国的大印去哪儿了?《西游记》第九十四回明明说到国王盖上了印章,还给了黄金、白金做人情,那怎么文牒上没有呢?
这个问题惹出许多猜测,比如说如来佛祖觉得天竺国慢待了唐僧,所以把天竺国印给消掉了。这种说法其实证据不足,我个人倾向于是:作者写着写着自己写忘了,又或者《西游记》其实是多人作品,最后统稿的时候出了点儿差错。对于这种差错,就没必要去过分联想了。
最后还是要致敬历史上真实的玄奘法师,他冒着千难万险完成了取经大业。如果他当时手上真能有本通关文牒,取经之路可能会顺畅得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