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7 漂亮女人为什么叫狐狸精?(1 / 1)

“狐狸精”是一个常用语,一般用来描述外表迷人、喜欢勾引男人的女性,带有歧视意味。神魔小说里的狐狸成精,一般也带有这种含义。比如《西游记》第六十回,牛魔王有一个相好,他长期和她厮混,冷落了发妻铁扇公主。这个相好叫玉面公主,是一只狐狸精。再比如《西游记》第七十八回,比丘国国王身边的美后与国丈合谋,美后以美色魅惑国王,使国王患病。国丈再趁机进言,让国王下令收集一千一百一十一个小儿的心肝制作药引。这里的国丈,其实是南极仙翁的坐骑白鹿;而魅惑国王的美后,正是一只白面狐狸。

用狐狸来描述女人,这件事其实是有点儿怪的。狐狸虽然长得可爱,但和性感、迷人似乎不沾边儿。要说狐狸招人喜欢,猫猫狗狗也招人喜欢。尤其是猫,颇具魅力。为什么人们要说“狐狸精”,不说“猫精”呢?

我们来讲讲“狐狸精”是怎么来的。

首先需要分清两个概念:狐仙和狐狸精。狐仙在中国历史上是正面形象。比如山西平遥县衙里,专门有个地方供奉狐仙,还把狐仙称为“守印大仙”。这是因为,据说元朝某任平遥县令曾经把官印给丢了,急得团团转,后来一只狐狸帮他把官印给找回来了。于是平遥县衙就世代供奉狐仙。不过,狐狸精是另外一回事,魅惑男人,甚至可能惑乱君王,比如《封神演义》里面的苏妲己。

其实,一直到秦汉时期,狐狸在中国都还是正面形象。《山海经》里就有记载九尾狐的形象,此时的九尾狐只是一种灵兽,并不是妖精。东汉史书《吴越春秋》记载,大禹治水路过涂山,遇到一只九尾狐,认为这是吉兆;又听到当地人唱歌,夸当地的女孩子旺夫,于是他就在当地成家了。秦朝人很敬畏狐狸,认为狐狸有神性,所以陈胜会让吴广装成狐狸的声音去散布“大楚兴,陈胜王”的流言。《艺文类聚》卷九十九引《孝经授神契》曰:“德至鸟兽,则狐九尾。”意思是,鸟兽如果有了德行,就表现为狐狸生出九尾。这里的“九尾”并不是妖异,而是德行的象征。汉朝也把狐狸当成是瑞兽。东汉典籍《白虎通》里就说“狐死首丘,不忘本也”。意思是说,狐狸死的时候,头总是朝着自己的洞穴,具有不忘本的美德。

那狐狸怎么就变成勾引男人的狐狸精了呢?这个跟道教的兴起有关。东汉末年,道教开始兴起;魏晋时期,道教走向兴盛。我们知道,道教是讲修炼可以成仙的。这个观念深刻影响了中国的神话。因为修炼的主体从人扩展到了动物,所以就有了狐狸修炼的故事。狐狸本来就被看成是有灵性的瑞兽,而且和龙凤这些瑞兽还不一样?——?龙凤是虚构的;狐狸不仅真的存在,还很常见。于是狐狸就变成了修炼故事最喜欢的主角。

晋朝葛洪的《抱朴子》里面就记载了一种狐狸精,叫“成阳公”。他们生活在山里,有人进山,只要能正确叫出“成阳公”这三个字,他们就不会伤害你。

不过,成阳公属于那种老老实实修炼的狐狸精;后来传说进一步升级,又产生了作弊的狐狸。东晋时期的郭璞写了一本志怪文集叫《玄中记》,里面就提到,有一种狐狸五十岁可以变化为女人,一百岁还会升级成美女,而且善蛊魅,使人迷惑失智,不知不觉中被吸取精气。这样,这种狐狸就可以快速成仙。我们熟悉的狐狸精,到这里就基本成型了。

东晋还有一本更有名的书叫《搜神记》,里面就提到一个狐狸精,名叫阿紫。说是在东汉末年有个叫王灵孝的武士在守卫边境,一只千年老狐变化成美女,勾引王灵孝去她家跟她同床。王灵孝的上级发现他经常擅离职守,就在晚上带人到城外搜索,终于在荒山野坟找到了王灵孝。王灵孝当时已经听不懂人话了,只是不停地呼唤阿紫。大家把他扶回家,十几天以后他才清醒过来。这里面的狐狸精阿紫,就彻底成为勾引男人的坏妖精了。后世的狐狸精,基本都是这个样子了,最有名的当然就是《封神演义》里的苏妲己。

所以,狐狸精的传说,来源于道教的修炼思想。神话传说偏偏喜欢挑狐狸来当修炼的主角,恰恰是因为狐狸原本是有灵性的瑞兽。

其实,狐狸精反映的是男权社会下男人对女人的一种情结,叫恋畏情结?——?既留恋美女,又怕美女会祸害自己,甚至祸害自己的事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