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5 二郎神和沉香到底是什么关系?(1 / 1)

你以为二郎神和沉香是舅舅和外甥的关系吗?其实这俩人原来根本就不认识。

二郎神是什么来历?《西游记》里孙悟空初见二郎神的时候,揭过他的老底:“我记得当年玉帝妹子思凡下界,配合杨君,生一男子,曾使斧劈桃山的,是你吗?”意思是说:当年玉帝的妹妹下凡,和一个姓杨的男人结婚并生了个儿子。后来玉帝的妹妹被囚禁在桃山,她的儿子用大斧劈开桃山,救出了母亲,这个儿子就是你吗?

可见,二郎神还是个少年的时候,有过一桩光荣事迹,叫“劈山救母”。你听到这里可能会说——等等!不对吧?劈山救母,那不是沉香的故事吗?怎么成了二郎神了呢?而且,沉香的故事里面,二郎神那是个大反派啊!沉香的母亲三圣母是二郎神的妹妹,他为了维护所谓的天规,亲手把自己的妹妹压在山下。当然,这里说的是民间传说中沉香救母的故事。动画片《宝莲灯》基本尊重这个故事。电视剧《宝莲灯》做了很多改编,二郎神表面上在执行天规,其实是在帮助妹妹。加上主演是焦恩俊,大大提高了二郎神的人格魅力。但在民间传说里,二郎神就是镇压三圣母的罪魁祸首。

这就引出一个问题:二郎神自己也曾劈山救母,怎么后来外甥也劈山救母?难道劈山救母是这一家的祖传技能吗?

其实,这里面有一个天大的误会,两个独立的神话传说搞混了。

二郎神劈开的是桃山,沉香劈开的是华山。桃山是虚构的山;华山却是现实存在的,西岳华山嘛。在神话里面,二郎神劈山救母在前,沉香劈山救母在后。但其实就这两个故事出现的时间顺序来讲,是倒过来的:沉香劈山救母在前,二郎神劈山救母在后。

沉香劈山救母的故事,早在唐朝就已经有了传说,到了元朝发展成杂剧《沉香太子劈华山》,到了清朝又发展成民间说唱脚本《沉香太子全传》。故事大差不差,说的都是:汉朝有个人叫刘向,字彦昌,进京赶考,路过华山神庙,看到庙里供奉着华岳三娘,大概也是他喜欢恶作剧,就在墙上题诗戏弄华岳三娘,结果华岳三娘很生气,想杀他。可是太白金星跟她说:“不能杀,你和这个男人有三生三世的姻缘。”于是华岳三娘非但没杀刘彦昌,还留他成婚。婚后,刘彦昌还要继续赶考,就留给华岳三娘一块沉香,说以后他们的孩子出生,就取名“沉香”。后来,华岳三娘的哥哥华岳二郎,得知妹妹私订终身,还是嫁给凡人,非常生气,就把妹妹压在华山下面的山洞里。

华岳三娘在洞里生下儿子沉香,托夜叉把儿子送给了刘彦昌。沉香长大成人,拜师学艺,学得一身本领,还拿到了宣花神斧,就去找舅舅华岳二郎报仇,和他大战三百回合,不分高下。后来,太白金星(又是太白金星,后面的篇目会讲太白金星为什么老是当和事佬)下来圆场,说:“你俩别打了,干脆相认了吧。”于是沉香和舅舅和解,用宣花神斧劈开华山,救出了母亲。这就是沉香劈山救母的故事。

二郎神劈山救母的故事,要等到明朝才出现,出自民间传播道教的说唱脚本《二郎宝卷》;故事和沉香劈山救母非常相似,说的是:玉帝的妹妹思凡下界,和凡人杨天佑成婚,生下儿子杨二郎。玉帝得知后很愤怒,就把妹妹压在桃山脚下。杨二郎长大以后,也是学得一身本领,于是斧劈桃山,救出母亲。

这个故事显然来自对沉香劈山救母的模仿。二郎神本来也根本不认识沉香,那沉香的舅舅是怎么变成二郎神的呢?这里面就牵扯到一个天大的误会。

沉香的舅舅华岳二郎,并不是我们熟悉的二郎神。华岳二郎是陕西的;二郎神起源于四川,他的道场在四川灌江口。直到清朝,《沉香太子全传》里面也还是把沉香的舅舅称为华岳二郎。但二郎神的知名度太高,华岳二郎的知名度太低,老百姓口耳相传,传着传着就传走了样,于是沉香的舅舅就成了二郎神。这种现象在民间文化中经常出现,几位名号相近的人物,老百姓最后往往只会认名声更响亮的那位。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根据《沉香太子全传》改编出了舞台剧《宝莲灯》。因为这时,“沉香的舅舅是二郎神”这个说法已经深入人心,所以也只有顺应民间说法,把沉香的舅舅设定成了二郎神。这个设定就这么沿用下来,一直延续到了动画片和电视剧。于是,二郎神和沉香,这两个本来互不相识的人,就被迫做了亲戚。这就是这笔糊涂账的前因后果。

最后补充一个有趣的故事。

二郎神的名字叫什么?你可能会脱口而出:杨戬。但在前面提到的《二郎宝卷》中,只称呼二郎神是“杨二郎”或“二郎爷”,并没说他名叫杨戬。《西游记》里面也出现了二郎神,但从没出现“杨戬”这个名字,而是一直称呼二郎神“二郎小圣”或者“二郎真君”。二郎神捉拿孙悟空那一回就叫“观音赴会问原因?小圣施威降大圣”。我们知道“杨戬”这个名字,主要是因为《封神演义》。那这个名字怎么就忽然出现了呢?难道是《封神演义》的作者瞎编的吗?对此,有人将神话和历史结合起来,进行大胆的想象,衍生出了这么一种解释:

北宋徽宗年间有一个宦官叫杨戬,这个人对皇帝溜须拍马,对百姓横征暴敛,贪得无厌。比如黄河决堤以后,他非但不减免受灾百姓的税赋,居然还强迫百姓去租种洪水退却以后的荒地。这样一个人,怎么会有幸获得二郎神的“冠名权”呢?

说起来真是让人啼笑皆非。二郎神在民间传说中,本是一位宽容、仁慈的神灵。老百姓去祭拜他,不需要给他带花果供品,只需要带一点儿田里的土给他,心意就算到了。这就叫“负土作礼”。

这本来是一个和谐的故事,问题是北宋这个宦官杨戬对老百姓盘剥无度,老百姓都说他是“刮地皮的”,而二郎神收礼只收田里的土,也就是“地皮”;二郎神在民间传说中姓杨,宦官杨戬又刚好姓杨;二郎神是治水的神,杨戬又负责过黄河决堤的善后工作?——?于是,老百姓就给宦官杨戬起了个外号叫“二郎神”。这本来是表示嘲讽,传来传去,“杨戬”就真的变成二郎神的名字了。

明朝的《封神演义》里面,二郎神成了玉鼎真人的徒弟。而且,大概作者觉得二郎神没有个大名可以称呼,干脆就根据宋朝以来的民间传说,给他安个名字叫“杨戬”。《封神演义》后来成了畅销书,这么一来,堂堂的灌口二郎、显圣真君,就跟一个宦官的名字正式挂钩了。于是,我们也就习惯了把二郎神叫作杨戬。

以上,虽然戏说不是胡说,改编不是乱编,但历史上那些胡说和乱编,真是想挡也挡不住。类似这样的荒唐故事,还有很多,我姑妄言之,大家姑妄听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