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我们来讲哪吒。
哪吒这个人物,在《西游记》和《封神演义》里面的设定,都是托塔天王李靖生的第三子。他有两个哥哥,分别是金吒和木吒。这其实有点儿奇怪,金吒、木吒,那接下来应该是水吒;结合哪吒一贯的形象,也可以叫火吒,为什么叫哪吒呢?
你可能已经感觉到了,“哪吒”不太像一个中国孩子的名字。确实是这样,哪吒的老家其实在古印度。古印度有一部神话史诗叫《罗摩衍那》(意思是“罗摩历险记”),成书时间大致是中国的春秋战国时期。《罗摩衍那》里面有一个夜叉名叫“那吒俱伐罗”,外形是一个小孩,但威力强大,疾恶如仇——这就是哪吒最初的原型。而且,那吒俱伐罗还曾经斩杀大蛇,这应该就跟后来哪吒闹海、杀死东海龙宫三太子的故事有关。
那吒俱伐罗后来被佛教借用,变成了佛教守护神。佛经里给他的人设,是北方毗沙门天王的太子。毗沙门天王的形象一般是左手托着宝幢,后来在本土化过程中,宝幢就变成了中国人更熟悉的宝塔,于是就有了托塔天王。所以早在佛经里面,托塔天王和哪吒的原型就是父子关系。
除了那吒俱伐罗,毗沙门天王的儿子中,有一个叫君吒利明王,简称就是“君吒”,在中国神魔小说里逐渐演变成了“金吒”;还有一个叫波罗提木叉,简称就是“木叉”,于是演变成了“木吒”。《西游记》里面称呼他为“木叉”,说他是托塔天王的儿子、观音菩萨的弟子,法号叫惠岸。这其实是有来源的。唐代有一位高僧恰好也叫木叉,他的师兄叫惠岸,他们的师父名叫僧伽大师。这位大师因为修为高深,在当时被视为观音菩萨的化身。于是在《西游记》里面,他的两个弟子惠岸和木叉就合二为一,变成了观音菩萨的弟子。而到了《封神演义》里面,木叉就被称为“木吒”了。此外,毗沙门天王的这三个儿子又分别被称为“甘露太子”“独健太子”“那吒太子”。
不管是金吒还是木吒,故事都没有哪吒来得多。中国民间对甘露太子和独健太子可能知之不多,“哪吒三太子”(那吒太子)却是家喻户晓。可能因为哪吒的性格设定就是性如烈火,这样偏执的人注定会有故事。佛经里记载的哪吒,就已经具备了三头六臂的形象,也有和父亲发生矛盾的故事。而且,佛经里的哪吒做过一件事,叫“析肉还父,剔骨还母”,就是把自己的肉割下来还给父亲,把骨头剔出来还给母亲?——?场面那叫一个惨。这个情节其实是有佛学含义的,一是要斩断和父母之间的亲情羁绊,二是摆脱肉体对精神的束缚。佛学本来就把肉体看成是臭皮囊嘛。
哪吒的故事传入中国以后,中国本土的道教和儒家一直在努力对哪吒进行收编。道教希望哪吒能够变成自家的神仙,儒家希望哪吒不要违背孝道。所以哪吒其实很累,一直在被这两家不断揉捏、重塑。
明朝永乐年间有一本神话集叫《三教源流搜神大全》,书里面说,哪吒本是玉皇驾下大罗仙,被玉帝封为三十六员第一总领使、天帅元领袖,永镇天门也。意思就是哪吒是给玉皇大帝镇守天门的。到了《西游记》里面,哪吒被玉帝封为三坛海会大神。三坛就是天、地、水,在道家叫三坛界,用今天的话说就是海、陆、空。海会就是众神的聚会,因为众神德行似海,所以叫海会。三坛海会大神,就是可以调遣海、陆、空众神的大元帅。
到了《封神演义》里面,作者给哪吒找了个道家的师父?——?太乙真人。你看,为了让哪吒融入中国文化,作者也是煞费苦心。而且,《封神演义》还增加了龙王上门威逼李靖的情节,这样哪吒自杀的目的是不连累父母,还符合了儒家的孝道。
到了当代,传统文化复兴,“家”被视为最基础的社会单位。神话故事中的李靖和哪吒父子也逐渐走向和解。在国产动画电影《哪吒之魔童降世》中,李靖是为了儿子不惜牺牲自己的父亲,哪吒是有事自己扛、绝不连累父母的儿子。所以,我们今天看到的哪吒,其实是一个外来人物不断被进行价值观重塑的结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