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血液是红色的? 输入身体的血是透明的(1 / 1)

输血就是“把红色的**输入体内”——这种观念在大众中相当普遍。但实际上,除红色的**外,有时候还会输入透明、略带黄色的**——是不是很惊讶?

血液的成分中,只有红细胞是红色的。我们常说血液是红的,但除红细胞之外,其他成分都不是红色的。

例如擦伤后,伤口会有透明的**渗出,这种渗出液也是血液的一部分。这种促进伤口愈合的必要成分会透过血管壁渗透出来。但由于它不含红细胞,所以不显红色。

那么,血液的成分都有什么?

血液的45%是细胞,剩下的55%则是血浆。细胞中的绝大部分都是红细胞,白细胞和血小板只占1%。血浆的91%都是水,其余则是各种蛋白质、葡萄糖、电解质等物质。

血液的成分

现在临床使用的输血方式称为“成分输血”,也就是只把血液成分中不足的部分输入患者体内。缺乏红细胞的人输入红细胞制剂,血小板不足的人输入血小板制剂,还有人则需要血浆制剂。这些制剂中也只有红细胞制剂是红色的。

“直接输血”并不存在

电视剧中,常会看到患者家属说:“如果血不够,可以用我的!”

现实中,我偶尔也会听到有人这么说,但是如今原则上不会直接进行“全血输血”,而是会花一些工夫,先将全血制成各种血液制剂,再进行输血。

医院首先会把收集到的血液中的白细胞去除,并将红细胞、血小板、血浆分离,再确认是否含有会经血液传播的病毒(HIV、肝炎病毒等)和细菌。

HIV、乙肝病毒、丙肝病毒等很多病原体,即使感染之后也不会马上出现症状,来献血的人可能根本不知道自己已经感染。检查后如果怀疑血液含有这类病毒,就不会用其生产血液制剂。

用放射线处理制剂的步骤也很重要。放射线会让血液中残存的白细胞失去增殖能力。因为尽管在初期就已经除掉了大部分白细胞,但仍会有漏网之鱼。

淋巴细胞是白细胞的一种,负责抵御来自体外的细菌、病毒等病原体。如果淋巴细胞进入他人的身体,会大量增殖并对受血者的身体发起攻击,引发周身性的严重反应,这就是GVHD(移植物抗宿主病)。用放射线照射血液制剂正是预防GVHD的有效方法。

然而,我们无法确保血液制剂完全不含病毒。虽然概率很低,但是仍有极少数病毒会逃过检测。尤其是献血者处于感染初期(空窗期),病毒非常难以检出。

因此如果有人被认定存在感染的风险,他就不能参与献血。日本红十字会规定,过去6个月内存在与不特定异性或与陌生异性性行为、男性同性性行为,使用过兴奋剂、毒品,或HIV检测结果呈阳性(包含6个月前)的人,以及曾与符合上述描述的人员有性行为的人,均不可献血[77]。

在日本,保健所等机构都会提供肝炎病毒及HIV的检测服务,保健所内通常都会有提供匿名免费检测服务的窗口。如果想参与检测,推荐到这类机构咨询。

令人屏气凝神的自然真谛

至此,关于人体的重要疑问仍然没有得到解答——到底红细胞为什么是红色的?

因为血红蛋白中含有铁元素。血红蛋白由血红素和珠蛋白构成,而血红素是一种在“卟啉”框架中嵌入铁离子形成的结构。这里提到的卟啉,是一种由碳、氢、氮三种原子按一定规则排列形成的环状有机化合物。

由金属离子与其他物质结合所形成的络合物[2],常显现出特有的颜色。络合物是高中的化学知识,或许有些人对此还有模糊的记忆。作为含铁络合物,血红素就呈红色。

血液中含有铁,这是常识。血液在嘴里有明显的铁味,而铁元素缺乏就会造成贫血,这些知识也是尽人皆知。

另外,植物之所以呈现绿色,正因叶绿体中含有一种叫“叶绿素”的色素,而叶绿素与血红素在结构上惊人地相似—— 在卟啉的中央嵌入镁离子所形成的含镁络合物就是叶绿素。

血红蛋白与叶绿素

植物利用叶绿素吸收光能,进而产生氧气,这就是光合作用。而与叶绿素构造相同的血红素则在动物体内肩负着运输氧气的重任。思考生命演化的历程,不禁感叹自然法则是何等精妙。

在自然界中,可以担当输氧大任的可不止血红素一种。诸如部分昆虫、虾、蟹、乌贼、章鱼之类的生物,使用一种含铜络合物——血蓝蛋白运送氧气。它们血液呈现出的青蓝色,就源于铜元素。

自然界中的生物,吸收金属元素并加以妙用。这些外观大相径庭的生物,血液输氧的方式却极其相似,耐人寻味。

关乎生存的生理机能非常关键,这使截然不同的物种产生了相似的生理系统。这些令人赞叹的生理机能,也正是自然选择所产生的必然结果。

[1] 此处仅指小于1号的缝合线。美国药典委员会(USP)规定,小于1号的缝合线,以1-0,2-0,3-0等号码表示,前一位数字越大,缝合线越细。大于1号的缝合线在临**使用较少。

[2] 即配位化合物,由中心原子和围绕它的分子或离子完全或部分通过配位键结合形成的化合物。旧称错合物、络合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