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到医护人员的服装,或许很多人的印象都是白色。诚然,医生、护士都是白衣天使,但是在进行手术或治疗期间,医护人员穿在身上的一次性用品,绝对是蓝色系居多。回想一下电视剧里的手术场景:口罩、发帽、手术袍、手术台上的垫子,都是淡蓝色或绿色。
为什么呢?
因为蓝色和绿色是红色的互补色。
在一些情况下,患者出血较多,医护人员会长时间注视红色。如果床单、手术袍是白色的,在视线移动的时候,会产生青绿色的残影,这就是所谓的“补色残像”。如果周围物品使用蓝色,就可以减少残像,减轻视觉疲劳。
常用的“一次性用品”
医院最常使用的一次性用品就是口罩。医护人员一般使用的无纺布口罩称为“外科口罩”,大多也是蓝色的。
外科口罩有两种类型,一种是耳挂式,一种是带子绑在头后的绑带式。从穿戴的方便度来说,当然是耳挂式比较好。
但是耳挂式有个缺点,就是无法配合脸部大小来调整松紧度。脸太小,口罩马上就会滑下来,但医生在手术中戴着灭菌手套,双手不能碰触面部,即使口罩滑下来也没办法自己戴好。因此要进行长时间的手术时,大多数医生都会选择不容易滑落的绑带式口罩。
此外,长时间使用耳挂式口罩还会导致耳朵痛、起疹等问题,因此有的医生在手术室外也选用绑带式口罩。
绑带式也有缺点,在头后上下要绑两个结,佩戴麻烦,而在眼睛看不到的地方打结也相当不便。
现实中医生会考虑用品特性,并结合自身喜好和需求去选择。
令人窒息的N95
还有一种在医院经常出现的“N95口罩”。在诊疗存在经空气传播风险的传染病时,医护人员会基于预防感染的目的佩戴这种口罩。
经由空气传播的传染病,最具代表性的就是麻疹、水痘、结核病。患者的飞沫会随着咳嗽、打喷嚏飞散而出,成为感染源,这就是飞沫传播。当飞沫的水分蒸发后,感染源变成了更小的粒子,也可以通过空气传播。这些小粒子称为“飞沫核”。飞沫核的直径在5微米以下,也就是1厘米的1/200以下。
飞沫含有水分,比较重,所以飞散没有多远就会快速下落。但飞沫核很轻,可以长时间悬浮在空气中,即使人离得较远仍有感染的风险。
外科口罩无法隔绝直径小于5微米的粒子,但N95口罩可以隔绝直径小于0.3微米的粒子,因此可以预防通过空气传播的传染病。
话说回来,佩戴N95口罩会让人呼吸困难,几乎不可能长时间佩戴,因此在医院里也只有在有限的情况下才会使用。比如在治疗高传染风险的疾病时,医生才会短暂使用。当然,我们更不会建议患者佩戴。
有时在路上也会看到佩戴N95口罩的人,如果使用规范的话,很难想象憋着气走路会有多难受,因此我推测口罩跟皮肤没有紧密贴合,留有缝隙。但这样预防感染的效果就会大幅降低,还不如佩戴市售的无纺布口罩更有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