进步惊人的手术器材 冠以人名的钢制器具(1 / 1)

手术现场所使用的不少金属器械都是以人名来命名的,而且多半都是冠以研发者的名字,例如柯克钳、佩昂止血钳、克氏钳、梅奥剪刀、爱丽丝钳、巴柯氏钳、德贝基钳、爱迪生镊等,数不胜数。这些器械的形状和用途各异,医生会视情况选择。手术中,大量器械被摆在手术台上,护士会根据医生的要求逐一把器械递过去。

因此在手术过程中会不断跳出人名。用日本人的名字来打个比方就是——“铃木!”“佐藤!”“本田!”“山本!”“齐藤!”(以日本名字命名的器械很少,但也确实存在。)

这些金属器械经过严格的灭菌后,会重复使用。但近年来医疗器械厂商开发出大量电子手术器械。它们大多是一次性的,用完即扔。

以往我们会用金属剪刀割开皮肤,并用线结扎血管来止血。但如今,可以在切开的同时凝合伤口止血的电子工具越来越多。它们在手术室中统称为“电子器械”。

厂商给这些工具取的名字都超酷——“双极高频电刀(奥林巴斯)”“超声刀(强生)”“结扎速(美敦力)”等,听起来相当高端,更像是机器人或者武器之类的。不光是名字,外形也很像武器。面对如此之多的手术器械,想必那些器械迷会兴奋不已。随着技术的进步以及高性能工具不断出现,现代手术变得更加安全。

当然,除电子器械之外,还有很多好用的手术器械不断出现。最具代表性的就是自动缝合器。

消化道是食物的通道,是从口腔到肛门的单向路,不管切除哪一部分,都必须将上下游缝合起来。

过去,所有的缝合都是靠医生的双手,但是近年来很多缝合工作都交给机器来处理。这就像手和缝纫机之间的差别。自动缝合器使用类似订书钉的金属针,以细密的间隔移动,很快就可以完成缝合。

尽管需要手缝的情况依然存在,但是随着时代的进步,各种工具层出不穷,为大众提供了更安全、更稳定的治疗条件。

电子器械

在医疗剧的手术场景里,天才医生总是剧中的焦点。这种天赋异禀、医术精湛到无人可及的圣手神医总是广受欢迎。

但现实中,轮到自己要接受手术,那就另当别论了,想必各位都希望各家医院的医生水平都同样高超吧。相较于那种“无人可及”的技术,“人人可行”的技术更利于普及,造福大众。而这些高效的医疗器械对技术的普及贡献良多。

缝纫和手术的区别

之前我把手术比喻成缝纫,但是从针的角度看,手术和缝纫完全不同。手术所用的针与缝纫用的针差别极大,与其说是针,其实更像鱼钩,因为手术用的针有明显的弯曲(也有直针,但不太常用)。

此外,拿针的方式也跟缝纫不同。手术时会用一种叫“持针器”的金属工具来拿针,医生运动手腕,配合针的曲度来缝合。针的种类繁多,医生可根据手术需要选择各种曲度和粗细的针。

持针器和弯曲的针

线的粗细与材质也有讲究。手术时要从中选择合适的种类。有一种“可吸收缝线”,能被人体分解吸收。可见科技的进步也推动了缝线的发展。

缝线的粗细用数字表示,数字越大,缝线越细[1]。细腻的组织或血管要用细线,而较强韧的组织就要用粗线。

手术刀并不常用

提到外科医生的工具,首先想到的一定是手术刀。但手术刀其实并不常用。在很多手术中,切开皮肤的那一刀之后,手术刀就被扔在一旁。在医疗剧里,医生大喊“手术刀”的场景并不少见。但现实中,手术刀在整台手术中的登场机会往往只有一次。

比手术刀更常用的是“电刀”,它和手术刀一样好用。电刀在切开皮肤的同时,会用高温凝固毛细血管的出血。

人体有大量毛细血管,因此使用锐器极易造成出血。而电刀就可以有效解决这种问题。

在外科诊疗方面,我们对器械进步带来的益处颇有感触。短短几年间,新产品层出不穷,手术质量也大幅提升。电脑、电视的性能相较于一二十年前已经进步了很多,手术器械的性能更是日新月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