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洞做手术 肚脐开洞也没问题(1 / 1)

接受腹腔镜手术的患者,听说“要在肚脐上开个小洞”,常会被吓一跳。大家对于肚脐都有特别的情结,总觉得在这儿开个洞会很不妙,坐立不安。

肚脐是胎儿脐带和母体连接的部位,是一个退化了的组织。胎儿浸泡在羊水里时,既无法呼吸,也不能进食,所以通过脐带与母体交换氧气和二氧化碳,获取营养。母亲的血液流经脐带,将营养物质从胎儿的肚脐送入体内。

其实在我们的体内,肚脐和肝脏、**之间也有相连的残留组织,分别称为“肝圆韧带”和“脐正中韧带”。虽然这些管腔已经闭锁,自胎儿出生后就丧失了功能,但它们曾是胎儿在母体里维系生命的通道。

胎儿出生后可以主动呼吸或进食,所以肚脐就失去了存在的意义,手术时切开也不会有什么大问题,甚至有基于某些原因而把肚脐整个切除的情况。在日本,传说在打雷的日子要把肚脐藏起来,否则会被小鬼偷走。但事实上,肚脐被偷走也没什么啦。

肚脐原本是腹腔通向外部的出入口,所以缺少坚硬的肌肉和筋膜,特别薄。换句话说,通过肚脐很容易安全地抵达腹腔内部。从这个角度来说,肚脐确实是手术开洞的首选。

一般来说,腹腔镜手术首先会在肚脐处开洞,再插入一种叫“穿刺套管”的圆筒状器材,然后把摄像机放进去。接下来,医生一边观察腹腔环境,一边在其他位置也开几个小洞,同样插入穿刺套管。医生一边看实时影像,一边用取物夹那样的工具(钳子)进行手术,就和园艺上用的高枝剪一样。

由于腹腔内一片漆黑,所以摄像机前端带有强光源,只有这样才能进行手术。

以往的腹部手术一般都是在腹部正中央切开一道口子的“开腹手术”。近年来,腹腔镜手术快速普及,很多手术都是借助摄像机进行的。虽然都是腹腔手术,但是腹腔镜手术使用了高画质摄像机,可以呈现超越肉眼精细度的微距影像,这正是它的优点之一。

而且,过去绞尽脑汁也很难观察到的腹部深处,现在也可以利用类似潜望镜的相机观察到。为医生提供更清晰的视野,这也是腹腔镜手术的另一大优势。

除了腹部,同样的方法也在胸腔手术中快速普及。胸腔镜手术的原理也是一样的,即使是被肋骨包围的狭小又深邃的空间,也可以放入摄像机看到精细的影像。

腹腔镜、胸腔镜这类将摄像机放入体内实行的手术,统称为“内窥镜手术”。1980年完成的一例胆囊摘除手术是世界上首台内窥镜手术。随着摄像机愈发精密,内窥镜手术适用的范围越来越广。现在,几乎胸腹内所有的器官都可以采用内窥镜手术。

不过现在仍有患者必须接受开腹、开胸手术,这些传统手术并不会销声匿迹。虽然内窥镜手术应用越来越广,但也要结合病情来选择合适的手术方式。

机器人也能做手术?

2018年的医疗剧《黑色止血钳》中,出现了名为“达尔文”的医疗机器人。而现实中也的确存在“达·芬奇机器人辅助外科手术系统”。电视剧中,天才外科医生渡海征司郎坐在控制台上的身姿和现实中的外科医生别无二致。

手术辅助机器人——“达·芬奇机器人辅助外科手术系统”由美国直觉外科手术公司研发,于1999年上市。显而易见,这个名字取自文艺复兴时期在解剖学上造诣颇深的天才——列奥纳多·达·芬奇。

内窥镜手术也可以借助机械臂来操作。大家听说是“机器人手术”,都误以为是“机器人”来做手术,其实并非如此。只不过拿着“钳子”的变成了机械臂,而操纵者还是人类。当然,摄像机也是通过机械臂控制。因此正确的说法应该是“机械臂辅助手术”。

机械臂手术可谓优点多多。首先,机械臂对钳子的操控更灵活,在体内的运动更自如;其次,操作全程是坐着完成的,减轻了操作者的疲劳感;最后,通过3D影像可以获得接近肉眼的视觉效果。“运动缩放(motion scaling)”功能可以缩小运动幅度——手挪动5厘米,但机械臂只移动1厘米,这种精细操作能力也是优点之一。

在日本,针对前列腺癌的机器人手术于2012年被列入医保范畴。深埋于骨盆深处的前列腺是最能让手术辅助机器人大展拳脚的器官之一。随着针对消化道、心脏、妇科的机器人手术在2018年相继划入医保,机器人手术逐渐普及开来。

2019年,全球市占率超七成的“达·芬奇”机器人专利到期。手术辅助机器人的研发竞争日趋白热化。几家日本企业也投身其中,日后的发展值得期待。

对内窥镜的误解

提到“内窥镜”,大多数人首先想到的是胃镜和大肠镜。这些当然属于“内窥镜”,能看到消化道里面,也就是食道、肠胃的内腔。与之相反,腹腔镜、胸腔镜可以看到消化道的外壁,但看不到内腔。消化道内外是两个截然不同的世界。

严格来说,消化道与外界相通,所以消化道内部不是体内环境,而是体外环境。包括口腔在内,消化道中有很多细菌和我们共生,而被消化道壁隔开的空间才是真正的“体内”,是无菌空间,也就是腹腔镜和胸腔镜所看到的地方。

用腹腔镜进行胃癌或大肠癌手术时,因为看不到消化道内腔,所以当癌症处于外壁尚未出现变化的早期阶段时,无法判断病灶的具体位置。在以前的开腹手术中,医生会用手触摸来确认位置,但腹腔镜手术没办法把手伸进肚子里,如此一来,外科医生就搞不清切除的位置该在哪里。

内窥镜可以看到哪些部位?

因此,医生通常会在正式手术前使用胃镜或大肠镜在肿瘤附近注入特殊的墨汁,让外壁透出黑色,以便确认位置;或是在手术中同时使用胃镜或大肠镜,以便确认切除的部位。

可见,同样是内窥镜,但用途完全不同。

最早的胃镜

人类首次对胃内进行活体观察发生在1868年。德国医生阿道夫·库斯莫尔请吞剑艺人来帮忙完成了这次试验。当时使用的是一根金属直管。

而研发出世界上第一台胃镜,并拍到胃内影像的是日本企业奥林巴斯,时间是在1952年。因为当时只能拍摄静止的照片,所以胃镜也被称为“胃内摄影机”。此时的胃镜是由柔性材料制造,可以弯曲。

20世纪60年代,终于实现了对胃内的实时观察,这得益于一种能传导光线、可弯曲的新材料——玻璃纤维的出现。后来,随着影像技术的进步,内窥镜技术迅猛发展,如今,我们已经实现了高清影像的实时传输。

近年来,原本用于观察的胃镜和大肠镜,也逐渐被使用于早期胃癌和大肠癌的切除治疗,一般称之为“内镜治疗”。尽管病灶过深仍需专门的手术治疗(强行切除会造成穿孔),但浅层的癌变不用动大手术就可以搞定。

在消化道内窥镜市场中,奥林巴斯以七成的市占率傲视全球,是该领域中居于领导地位的日本企业[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