处理擦伤的正确方法 消毒剂不利于伤口愈合(1 / 1)

过去,处理擦伤或割伤,第一步必定是消毒。无论在家还是在学校的医务室,一定常备外伤用的消毒液:酒精、碘液、玛其隆[2]、俗称“红药水”的汞溴红等,不一而足。

但是近年来,研究发现消毒液不利于伤口痊愈,除特殊状况外,一般的伤口其实不必消毒。用自来水仔细将泥沙之类的异物清洗干净就够了,没必要忍痛往伤口上涂消毒液。

在医院,通常只有较深、需要缝合的伤口会事前消毒,其他伤口用自来水或生理盐水认真冲洗即可。因为长久以来的习惯,不少人都认为伤口需要消毒,甚至有人会抱怨“特意来了医院,竟然不帮我消毒”,但轻伤不消毒才是正确的做法。

可能有人怀疑:不消毒的话,伤口不会化脓吗?的确,如果细菌从伤口处侵入并繁殖,就会引起感染(化脓)。但就像之前提到的,皮肤上本来就有许多细菌附着。消毒确实会消灭这些细菌,可并不能防止后来的细菌进入伤口,所以不如定期把伤口清洗干净。

另外,轻伤通常也无须使用抗菌药,因为没有预防感染的必要。如果伤口被感染,以“治疗”为目的使用抗菌药是合理的,但是以“预防”为目的就完全没有必要了——感染尚未出现就把细菌赶尽杀绝,就像在犯罪发生之前将人逮捕一样。

但是污染严重的伤口除外。例如猫、狗等动物造成的咬伤,相较于普通伤口而言,感染的风险很高,很多时候需要使用抗菌药预防感染。在确认伤口污染程度和患者的疫苗接种史后,还可能需要注射破伤风疫苗。

人们关于伤口处理的观念发生了很大的转变。我们过去认为要让伤口保持干燥,但近年来却发现让伤口保持湿润更有利于愈合,所以在伤口处涂上软膏是个不错的选择。

同是外用药,软膏和乳膏常被搞混,其实二者完全不同。外用药是由药物成分及基质构成的,药物成分无法被直接涂在皮肤上,必须将其溶于基质后才能涂上去。而软膏和乳膏的差别就在基质上。

软膏的基质是油性成分(凡士林等),乳膏在油性成分之外还含有水分。因此软膏黏性较强,保湿力较高,对皮肤刺激较轻。而乳膏水润顺滑,黏性较差,对皮肤刺激较强,不能使用在伤口部位。所以要涂在伤口上的话,请选用软膏。

漱口的作用有限

在医学界,有些过去深信不疑的理论,在之后的研究中才发现是错的。这种例子可不少,伤口处理就是其一。其他还有类似的案例,例如漱口药。

像碘液之类的漱口药,曾被认为有预防感冒的效果,但后来人们发现用自来水就绰绰有余。于是,用自来水漱口来预防感冒就成了当今的常识[70]。在医院,除非有特殊理由,否则也不会以预防或治疗感冒为由给患者开漱口药。

漱口本身的效果也被认为是有限的。关于应对新冠肺炎的方法,医疗人士反复强调“勤洗手,戴口罩,避免密切接触”,其中并没有“漱口”的建议。

漱口或许可以将附着在喉咙附近的病原体冲掉,但是下一秒如果吸入了飞沫,漱口就毫无意义了。这就是为什么在应对传染病时,漱口的重要性并没有那么高。

话说回来,当下合理的观点被后来的研究全盘推翻,这类事例在漫长的医学史中太多太多。哪怕是现在一些有根据的说法,也不过是“暂时的答案”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