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都可能遭遇的经济舱综合征 血栓堵塞肺部(1 / 1)

2002年韩日世界杯前夕,日本前国脚高原直泰患上经济舱综合征的报道在日本引发热议。高原选手在波兰参加国家队比赛后,经法国返回日本。在狭小的机舱中度过约3个小时后,抵达法国机场的高原选手胸口突然疼痛起来。当然,赛后的脱水状态也是发病的原因之一。

因为这次事件,“经济舱综合征”在日本尽人皆知。这明明是一种专业性很高的疾病,但当我在医院介绍这种病的时候,几乎所有人都知道,令人吃惊。

所谓“经济舱综合征”,是指长时间坐在飞机狭窄的座位上,下肢缺乏运动,血液中的血小板凝结成血栓,当人重新站立,脱落的血栓顺着血流堵塞肺部血管而引发的疾病。在腿部静脉内形成的血栓被称为“下肢静脉血栓”,其脱落后流到肺部引起血管堵塞的疾病被称为“肺血栓栓塞症”。

如果肺动脉堵塞,肺内血液流动受阻,阻碍气体交换(吸收氧气,排出二氧化碳的过程)。患者会突然出现胸痛、呼吸困难、心悸等症状,甚至会出现昏迷。如果体积较大的血栓堵塞在动脉根部,会导致急性心力衰竭,继而引发猝死。

坐飞机时,务必定期做一做伸展运动,并补充水分,以防发生经济舱综合征。

一项为期7年、以法国戴高乐机场到港旅客为对象的调查显示,在飞行1万公里以上的航班中,平均每百万人中有4.8人出现肺血栓栓塞症,而飞行里程少于5000公里的乘客却极少发病,平均每百万人中仅有0.1人[67]。打个直观点的比方,从日本到芝加哥(约1万公里)的肺血栓栓塞症发病率比去新德里(约5800公里)要高得多。尽管从比例上来说,这不算是很大的数字,但考虑到仍有不少乘客会遭遇这种不幸,甚至丧命,我们还是应该采取力所能及的措施。

当然,发生经济舱综合征的场所也不局限于经济舱。商务舱和头等舱的乘客也有可能患病,而在车里,甚至家中,只要环境条件类似,都存在患病的可能。

2011年东日本大地震灾情期间,因长时间待在汽车等狭小的空间中,或被迫在避难所生活,很多灾民都出现了下肢静脉血栓症。当时,对福岛县的79个避难所中的2217人开展调查,结果显示约有10%的人出现了下肢静脉血栓[68]。

像这样的大规模灾害,不单是灾害本身,随之而来的疾病也时常制造麻烦。下肢静脉血栓症(及其引发的肺血栓栓塞症)就是其中重要的一例。

医院针对血栓的对策

住院也是引发下肢静脉血栓症的危险因素之一。在医院,很多人无法自主运动,或是在手术前后必须静卧。

一旦发生肺血栓栓塞症,院内死亡率高达14%。而且,40%以上的死亡病例是在发病1小时内死亡的,因此预防格外重要[69]。

医院会根据发生血栓的风险程度,将患者分为“低”“中”“高”“最高”四个等级,针对性地采取措施。具体会根据年龄、手术类型、风险因素的有无(肥胖、恶性肿瘤、重度感染、石膏固定下肢等)进行分类。毕竟每个人发生血栓的概率都有差别。

实际采取的措施包括:穿“医用弹力袜”这类弹性强的袜子,使用抗凝疗法(反复注射抗凝血药物)及间歇性气压疗法等。间歇性气压疗法会将空气充入缠在腿上的气囊中,通过气囊反复收缩和膨胀,防止血流淤积成血栓。这种方法就是对双腿反复加压再放松,和按摩类似。

间歇充气压力泵是医院的常备器械,很多患者都要用。通常很少有人了解这个仪器,所以很多第一次见到它的患者都感觉它颇为神奇,但它却是预防下肢静脉血栓症及肺血栓栓塞症的重要设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