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只要肉足够新鲜,就不会出现食物中毒……”这其实是一种根深蒂固的误区。动物的肉只要没有经过充分加热,必然会有食物中毒的风险,这和食材是否新鲜无关。因为和我们一样,动物体内也存在各种微生物。
厚生劳动省会定期提示:生食肉类或食用未充分加热的肉类存在风险。尤其是在烤肉盛行的夏秋时节,厚生劳动省官方推特(现在称“X”)都会放一张猪的图片,还会配上“肉要烤熟才能吃喔”之类的文字。
为什么说鲜肉也很危险呢?
和我们一样,牛、猪、鸡等禽畜的肠道内也有很多细菌栖息,其中不乏对人类有害的细菌,在肉品加工环节,它们可能会附着在肉品表面。绞肉要特别注意,汉堡排必须加热到中心也变色才能吃。因为那些原本附着在肉品表面的细菌,在绞制过程中可能已经深入食物内部了。
造成食物中毒的常见细菌有肠出血性大肠杆菌、沙门氏菌、弯曲菌、李斯特菌等。
近年来弯曲菌引发的食物中毒事件特别多,日本每年有约2000人因其受害,它是引发细菌性食物中毒最常见的细菌。生鸡肉的风险最高,据调查,约有六成的鸡肉能检出弯曲菌[62]。
2016年的日本黄金周期间,出现了因鸡肉刺身寿司引发的大规模集体中毒事件,东京及福冈超过600人受害。一些标榜“新鲜”的食品,即使真的很新鲜,如果有细菌污染,也会引发食物中毒。总之,对于生肉和半熟肉品,避免食用才是预防食物中毒的最佳方案。
肠出血性大肠杆菌就更危险了,哪怕数量微少(从数个到五十个左右),一旦进入人体就会引发症状,产生Vero毒素[1],[63]。在由其引发的严重肠胃炎病例之中,6%~7%的人会发展成溶血性尿毒综合征(HUS)或脑病。HUS会引起全身的严重炎症,导致红细胞被破坏、血小板减少、急性肾衰竭等,致死率高达15%。
又是题外话。“大肠杆菌”其实是统称,它们中的多数都生活在人体的肠道内。人类不慎摄入而引起肠胃炎的大肠杆菌是致泻性大肠杆菌(或称为致病性大肠杆菌),肠出血性大肠杆菌就是其中之一。不过,肠出血性大肠杆菌也是统称,具体还能分成好几种。
在区分大肠杆菌时,我们会以表面O和H两种抗原的形态来标识,这样就可以命名特定的大肠杆菌。例如肠出血性大肠杆菌,因为在其表面发现157号O抗原,所以称为O157。准确来说还能分为带有7号H抗原的(O157:H7)以及没有H抗原(O157:H–)两种。
O157引起的食物中毒,每年约有一百到数百起[7]。1996年,大阪府的一所小学发生了因学校配餐引起的集体食物中毒,超过7000名儿童感染,3人死亡(加上19年后因后遗症死亡的儿童,总计4人)[64]。当时事件调查的科学性不够充分,人们怀疑是萝卜芽惹的祸。在媒体添油加醋的报道之下,一时间全国各地的萝卜芽都消失无踪,而引起食物中毒的食材至今不明。
2011年,以北陆地区为中心,三县两市的烤肉连锁店因肠出血性大肠杆菌O111引发集体食物中毒,181人感染,包括两名9岁以下儿童在内的5人死亡。事件的罪魁祸首是炖牛肉[65]。
说到鲜肉引起的食物中毒,我们首先想到的是胃肠炎,但实际上可不止如此。猪、鹿等动物大多携带有戊型肝炎病毒,分布在血液和肝脏中。因此,它们的肉也可能遭到污染,生吃的话,会有患肝炎的风险。戊型肝炎是一种严重的传染病,严重时会导致死亡。
如何预防食物中毒
充分加热食材即可预防食物中毒。大多数病原体在75摄氏度的条件下,加热1分钟以上就会死亡,特别需要注意的是肉的中心部位要彻底加热。儿童、老人、孕妇食物中毒后的恶化风险较高,所以需要特别防范。
另外,肠出血性大肠杆菌不仅存在于肉中,蔬菜等其他食材也可能受其污染。这就是前文提到的萝卜芽遭到怀疑的原因。除此之外,卷心菜、黄瓜、甜瓜等食材也曾引发过问题,可能因为它们接触过动物或被动物粪便污染。因此,蔬菜拿回家后要马上冷藏,切肉的菜刀和砧板也要及时清洗。
因存在李斯特菌感染的可能性,生食对孕妇格外危险。李斯特菌可通过胎盘感染胎儿,易引发流产、死胎、新生儿感染等严重并发症。
日本厚生劳动省会在宣传册中提醒准妈妈们注意饮食,预防李斯特菌中毒,避免食用生火腿、烟熏鲑鱼、肉饼、鱼饼、天然奶酪(未经加热杀菌的食物)[66]。怀孕期间,除生肉外,也要避免食用以上加工食品。
动物的肉是我们赖以为生的食物。而动物和我们一样,与无数微生物共生。有些对动物无害的细菌,却会威胁我们的生命。请牢记,肉要做熟才能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