毒性极强的肉毒杆菌 强大的神经毒素(1 / 1)

如果你手边有含蜂蜜的食品,不妨仔细看一下包装,上面应该写着“未满1岁的婴儿不得食用”的提示。如果婴幼儿食用蜂蜜,有可能造成肉毒杆菌中毒。

肉毒杆菌广泛存在于土壤、河流等自然环境中,其产生的肉毒毒素是一种毒性非常强烈的神经毒素。

如果肉毒杆菌进入成人的肠道内,会在与其他肠道细菌的生存竞争中落败,并不会引发什么大问题。但是,婴儿的肠内环境还不健全,肉毒杆菌会在肠道内繁殖并产生毒素,严重时将危及生命。这就是“婴儿肉毒中毒”。由于神经被麻痹,婴儿全身肌肉无力,无法吮吸,脖子不能正常抬起。严重时,婴儿呼吸中断以致威及生命,后果极其可怕。

虽说1岁以上的儿童可以食用蜂蜜,但即便是成年人,如果不慎食用含有大量肉毒毒素的食品,也会中毒。日本最有名的案例是在1984年6月因辣味莲藕引发的大规模食物中毒事件。熊本县的特色小吃——真空包装的辣味莲藕在14个都、府、县造成36人中毒,11人死亡[59]。患者受到神经毒素的侵袭,出现手脚麻痹、视线模糊、口齿不清等症状,严重者因呼吸衰竭而死。

芋头罐头、瓶装绿橄榄、红烩牛肉饭调料包等各种食品,也曾引发过食品安全事故。

读到此处,或许很多人会倍感困惑。罐装、瓶装、真空袋包装的食品在开封前不会接触外界空气,看上去是“相当安全的食品”。但这只是我们一厢情愿的误解。

包括人类在内,很多动物没有氧气就无法生存。但是,许多细菌在没有氧气的条件下也能生存。这类细菌被称为“厌氧菌”。厌氧菌又分为两种,一种是在正常氧气浓度下无法生存的专性厌氧菌,另一种是即使有氧气也能生存的兼性厌氧菌。前者并非简单地不需要氧气,而是有氧气就无法生存。对它们来说,氧气是有毒的(不同的专性厌氧菌对氧气的耐受性也有差异)。

38亿年前的地球

对生物来说,氧气本来就是有毒的东西。我们之所以能够利用氧气,是因为我们的身体能分解呼吸中产生的有毒的活性氧。

大约38亿年前,地球大气缺乏氧气,此时出现的生物当然不需要氧气。后来,随着大气中氧气的增加,生物掌握了利用氧气产生能量的能力。与其说专性厌氧菌不能在有氧环境中生存,不如说我们居然可以呼吸“有毒”的氧气。

话说到这里,想必各位可以推测出肉毒杆菌是一种专性厌氧菌。换言之,真空包装这种无氧的环境,反而正中肉毒杆菌下怀。它会在包装中繁殖,产生大量毒素,人一旦食用就会中招。

不仅如此,肉毒杆菌还会形成芽孢。所谓芽孢,就是像窝在壳里冬眠一样的细菌。即使在恶劣的环境中,它们也能顽强地活下来。酒精之类的消毒液对它无效,即使以100摄氏度的高温长时间煮沸也无济于事。

若要杀死肉毒杆菌芽孢,必须以120摄氏度的高温持续加热4分钟以上。这种经过加热处理的袋装食品在外观上和没有经过处理的很容易混淆,要特别注意包装上的标识。前者在常温下可以长期保存,但后者需要冷藏保存,而且保质期也不长。

以肉毒毒素为有效成分的药物也被用作治疗,这被称为“肉毒杆菌疗法”。

针对面部和眼睑的**,以及脑梗死后遗症等引起的挛缩(肌肉过分收缩导致的肢体运动受限),可以使用肉毒毒素抑制神经活动。另外,肉毒毒素也可以用于美容,达到除皱的效果。

充分利用微生物是人类的拿手好戏。无论是抗生素,还是利用基因工程生产的创新药,都是如此。人类真是相当精明的动物。

自然界中的致命毒素

肉毒毒素被称为自然界中最强的毒素。下表中的数字是各种毒素的半数致死量——可以杀死半数实验动物的毒素量(μg/kg),数字越小毒性越强。可见,肉毒毒素一举夺魁,其次是破伤风毒素、志贺毒素(痢疾杆菌的毒素)、河豚毒素(河豚鱼的毒素)等。

由破伤风梭菌产生的破伤风毒素也是一种毒性强烈的神经毒素。破伤风梭菌和肉毒杆菌属于同一类群(梭状芽孢杆菌属),都是专性厌氧菌,主要在土壤中以芽孢形态广泛存在。它从伤口进入人体,在缺氧的环境中萌发,产生毒素。

自然界中的剧毒

与肉毒毒素相反,破伤风毒素会导致神经过度活跃。患者会出现张口障碍、吞咽困难、面部和全身剧烈**等症状,如果未及时治疗,会迅速死亡。

1980年被翻拍成电影的小说《震动的舌头》(三木卓著)是根据真实事件改编的。故事真实地描绘了一位被破伤风毒素侵袭的少女,而故事的起因是少女被掉落的钉子扎伤。

在儿童期接种破伤风疫苗可有效预防此病。2011年东日本大地震中,有10人罹患破伤风,其中多数是没有接种过疫苗的老人[60]。

如果接种疫苗,就会产生针对破伤风毒素的抗体,达到保护目的。但是,即便接种了疫苗,随着年龄的增长,血液中的抗体量也会减少,对破伤风毒素的抵抗力也会下降。因此,当伤口污染严重时,如果距疫苗接种已超过10年,一般还要再次进行疫苗接种[6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