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到人体寄生虫,你会想到什么?
有人可能会想到螨虫和虱子,还有人会联想到过去检查蛲虫的场景(由于患者减少,日本在2014年停止了蛲虫检查)。但是,有一种不为人知的寄生虫就在我们身边,那就是异尖线虫。
异尖线虫是一种长2~3厘米的线状寄生虫,寄生在多种鱼类、贝类体内。如果你仔细观察从超市等处买来的海产品,比较容易发现它们。竹荚鱼、青花鱼(白腹鲭)、秋刀鱼、鲣鱼、鲑鱼、沙丁鱼、乌贼等,都是异尖线虫寄生的目标。
如果不小心被感染,虫体会试图突破胃壁和肠壁潜入体内,引起强烈的炎症和剧痛。这就是“异尖线虫病”。
在日本这样一个有生食海产品习惯的国家,每年有超过7000人罹患异尖线虫病,这个数字可不小[54]。每天,全国各地都有大量患者因剧烈腹痛被送往医院,接受紧急内视镜检查(胃镜),去除虫体。
异尖线虫病大部分发生在胃部,但也有发生在小肠的情况。发生在小肠时被称为“肠异尖线虫病”。胃异尖线虫病多在饭后数小时内发生,但肠异尖线虫病发病需要数十小时到数天时间。因为虫体和食物一起到达小肠需要一定的时间。
发病症状是剧烈的腹痛,有时还伴有恶心和呕吐。另外,还有5%的概率会引发荨麻疹、呼吸困难等过敏症状,还会引起发烧等全身症状[55]。
胃异尖线虫病可以用胃镜找到想要潜入胃黏膜而蠕动的虫体,将其去除。不过,肠异尖线虫病很难清除虫体。因为普通胃镜只能观察到十二指肠入口,无法深入小肠。该怎么办呢?
实际上,异尖线虫会在一周后自然死亡。人类本来就不是异尖线虫合适的寄生对象,所以它们无法在人体内生存太久。跟我们人类一样,它们也是“不小心”走错路才进入人体的。因此,最好的治疗方式就是使用镇痛药抑制症状,等待症状自然消失。但也有极少数情况下异尖线虫会引起肠道穿孔,导致病情恶化,所以还是慎重观察为妙。
预防异尖线虫病的方法
要预防异尖线虫病,首先要做到不吃虫体。异尖线虫通常有2~3厘米长,0.5~1毫米粗,算是体格“巨大”的寄生物了,肉眼就能看到。
细菌和病毒的可怕之处在于它们是“看不到的敌人”。但是,包括异尖线虫在内的许多寄生虫,只要仔细观察,很多都是能看到的。只要在食用前多多留意,可以降低误食的概率。
实际上,据说有10%~20%的患者体内都有两条以上的虫体[56]。曾有一位艺人吃了三文鱼子盖饭,不幸患病,体内发现了8条虫体。吃海产品时,如果没有防范异尖线虫的意识,很容易一次误食多条。虽然听着好笑,但当事人却因剧痛而苦不堪言。
异尖线虫不耐高温也不耐低温。60摄氏度加热1分钟以上,或者100摄氏度以上高温瞬时处理,都会杀死虫体。在零下20摄氏度的环境下冷冻24小时以上也可灭虫[57],[58]。不过,异尖线虫耐酸能力强,所以用醋是没效果的,酱油和芥末这类调料就更没用了。
我们在大快朵颐之时总是毫无戒心。所谓“病从口入”可不是说说而已,但大部分人都在食欲的驱使下把这句话抛于脑后。要想少吃苦头,你最好了解一下那些潜藏在食物中的生物的习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