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怕的糖尿病 失明的第三大诱因(1 / 1)

1921年,发生了一件改变医学历史的重大事件——降低血糖的激素“胰岛素”被发现。

胰岛素是胰脏产生的激素。在察觉到血糖值的细微变动后,身体会通过胰脏分泌激素来维持血糖水平的稳定。

糖尿病是胰岛素分泌不足,或身体对胰岛素产生抵抗性而引起的疾病。如果血液中的葡萄糖浓度升高,周围组织中的水就会因为浓度的差异渗入血管。患者会变得多尿,口渴异常,大量饮水。过剩的葡萄糖会通过尿液排出,因此尿液中的葡萄糖浓度会异常升高。这就是“糖尿病”这个名字的由来。

人体内有一百多种激素,但只有胰岛素能降低血糖。不过,提高血糖的激素倒是有很多,如生长激素、肾上腺皮质激素、肾上腺髓质激素、甲状腺激素、胰高血糖素、生长激素释放抑制激素等。

考虑到动物常会遇到食物不足的情况,因此提高血糖的机制更多一些也是理所当然的。但现代人,偏偏是那种世所罕见的不愁吃喝的动物。

糖尿病可以分为几种类型。其中最重要的是Ⅰ型糖尿病和Ⅱ型糖尿病。90%的糖尿病都是Ⅱ型糖尿病,那种因不良生活习惯导致的糖尿病就属于Ⅱ型。Ⅱ型糖尿病是由先天的遗传因素结合暴饮暴食、肥胖、运动不足等后天因素共同引起的。这是一种表现为胰岛素抵抗和胰岛素分泌低下的慢性疾病。

如果血糖长期处于较高水平,会累及身体各个器官,首当其冲的就是神经、眼睛和肾脏。日本的医学生在备战国家考试时,常用“神目肾[4]”的口诀来记住这三大并发症。

末梢神经受损会让手脚麻木,感觉迟钝。全身的毛细血管受损,并累及视网膜,就会演变成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继续恶化的话甚至会失明。在日本,糖尿病是导致失明的第三大元凶[48]。

肾脏血管受损会引发糖尿病肾功能障碍,患者会逐渐失去肾功能,需要接受透析治疗。在需要透析的患者中,糖尿病患者最多,约占四成[49]。

高血糖还会降低免疫力,即使脚上有个小伤也会在不经意间恶化为严重的感染,再加上毛细血管中血流不畅,伤口极易腐烂。“足坏疽”也是糖尿病的代表性并发症,严重时甚至需要截肢。糖尿病患者截肢的可能性比非糖尿病患者高30倍[50]。

Ⅰ型糖尿病的特征则完全不同。这类糖尿病的发病机制与生活习惯无关,多发生在儿童期到青春期。病因在于分泌胰岛素的胰脏细胞(胰岛B细胞)被破坏,胰岛素的分泌量不足。多数观点认为是免疫系统错误地攻击了自己的胰脏。

Ⅰ型糖尿病的问题在于胰脏几乎不分泌胰岛素,如果不通过体外注射胰岛素,患者就无法生存。

直至20世纪初,人们仍不知道胰岛素的存在。Ⅰ型糖尿病的患者都非常短命,发病后几年内就会死亡。他们的身体在缺乏胰岛素的情况下,发生了怎样的变化呢?

胰岛素虽然被称为“降低血糖的激素”,但更准确地说,是促进血液中的葡萄糖进入细胞转变为能源的激素。降低血糖是胰岛素发挥作用的结果。因此,如果缺乏胰岛素,身体就无法有效地产生能量,人就会急剧消瘦。

另外,如果不能将葡萄糖用作能源,身体就会大量分解脂肪为生命活动供能。这样一来,脂肪分解后的酸性产物“酮体”在体内蓄积过多,血液就会偏向酸性。这种状态被称为“糖尿病酮症酸中毒”,如果不迅速注射胰岛素,人就会陷入昏迷而死亡。为了保证人体各脏器的正常运作,血液的酸碱度必须始终维持在接近中性的范围内(严格来说偏碱性)。

在胰岛素被发现之前,Ⅰ型糖尿病是夺走年轻人生命的不治之症。

神奇的胰岛素的发现

糖尿病的历史非常悠久。公元前15世纪古埃及的莎草纸上就记载了糖尿病患者的一种典型症状——多尿。希波克拉底也谈过糖尿病的症状。据悉,平安时代的藤原道长[5]就患有糖尿病。

在19世纪末之前,人们都不知道胰岛素的存在,也不知道胰脏与糖尿病的关系。从发现糖尿病至今已过去三千多年,但阐明糖尿病机制也不过是最近的事。

糖尿病治疗的重大转折发生在1889年。德国医生奥斯卡·闵可夫斯基发现,被切除胰脏的狗患上了糖尿病。失去胰脏的狗,出现了极度口渴和多尿等糖尿病特有的症状,陷入昏迷状态后死亡。

众所周知,胰脏是向十二指肠分泌消化液的器官。而这是人们第一次发现胰脏还具有调节血糖的功能。

如果能从胰脏中提取降低血糖的激素,或许就能拯救糖尿病患者。可是胰液中的蛋白酶可以分解激素,所以提取的过程格外困难,很多研究者为此绞尽脑汁。

在这样的背景下,胰岛素以一种出人意料的方式被发现了。

1920年,时年29岁的加拿大人弗雷德里克·班廷是一名毫无糖尿病治疗经验的外科医生,同时,他也在大学兼教职。备课中的班廷阅读到有关碳水化合物代谢的文献时,突然想到了一个点子——只要结扎动物胰管的出口,破坏胰脏中生产消化酶的细胞,就能提取出激素。激素基本上是直接分泌到毛细血管内的,不会通过胰管那样的导管(作为通道的粗管)。如果胰管被堵塞,滞留的胰液会使胰管的压力升高,只有生产消化酶的细胞会被破坏,这样就有可能提取出未被消化酶破坏的激素。

从胰脏提取胰岛素

为了将自己的想法付诸实践,班廷于1920年11月首次拜访多伦多大学的生理学教授约翰·麦克劳德。班廷对糖尿病的认识还很浅薄,实验经验也很匮乏,麦克劳德勉强同意把实验设备借他一用。这一故事后来被称为“多伦多奇迹”。

班廷

1921年,班廷用上述方法从狗的胰脏中成功分离出一种激素。将此激素注射到患有糖尿病的狗身上,效果显著。这只名叫马乔里的狗在胰脏被完全摘除后还活了七十多天,成了世界上最有名的实验动物。

1922年1月,一名患Ⅰ型糖尿病的14岁少年首次接受胰岛素注射,症状得到了极大的改善。随后,多伦多大学与美国的礼来制药公司进行产学合作,用猪来量产胰岛素,拯救了全世界无数的糖尿病患者。

就在班廷灵感突现的3年后,1923年,他与麦克劳德共同获得了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获得了世界级成就的班廷,不幸于1941年2月因飞机失事而结束了短暂的一生,卒年49岁。

麦克劳德

11月14日被定为世界糖尿病日,在每年的这一天,世界各地都会举行点灯活动。仅在日本就有一百多处建筑物被点亮,街头还会举行各种宣传活动。这一天也是班廷的生日。

基因工程的贡献

胰岛素被发现后,牛、猪等动物性胰岛素在很长一段时间内都被用于糖尿病的治疗。但是,如果使用家畜,无法满足广大糖尿病患者的长期需求。仅一名糖尿病患者,一年就需要70头猪来提供胰岛素。而且,动物胰岛素有时会引起过敏反应,这也是一个亟待解决的难题。

20世纪70年代,基因工程的进步让问题迎刃而解。通过基因重组技术,人类可以用化学方法合成胰岛素。这一方法将胰岛素的基因转入大肠杆菌,再大量繁殖转基因细菌,使其量产胰岛素。

1983年,礼来公司与基因工程制药企业——基因泰克公司合作,推出了世界上第一种人胰岛素制剂“优泌林”。人胰岛素制剂是第一种采用基因重组技术制造的药品。此后,无数药品都以这种方式问世。

基因重组技术现在已成为医药开发中不可或缺的技术,而细菌在其中功不可没。细菌可以轻而易举地大量产出我们人类无法制造的物质。

为了让胰岛素制剂可以最大限度模拟人体内胰岛素的分泌过程,人们仍在不断完善这种药物。新型胰岛素制剂层出不穷,在世界范围内得到了广泛应用。当然,除了胰岛素制剂以外,还有很多糖尿病的治疗药物。医生会根据病情,为患者开具最适合的药物。

尽管如此,完美控制血糖仍然十分困难,前面提到的各种并发症依然是些大问题。虽然曾经凶险的Ⅰ型糖尿病,如今也变成了慢性病,但并发症的风险仍不可小觑。

根据国际糖尿病联合会(IDF)2009年的调查,全世界约有4.63亿糖尿病患者,即每11人中就有1人患有糖尿病[51]。其主要原因是世界范围内城市化和老龄化的快速发展,以及肥胖人口的攀升。

我们与糖尿病的战斗,在跨越三千多年的漫长岁月后,才刚刚打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