载入吉尼斯纪录的“止痛药” 止痛药的历史(1 / 1)

疼痛是让我们备受煎熬的一种感觉,无论是头痛、关节痛,还是腰痛。很多人都离不开止痛药。

自古以来,人们对镇痛的需求始终存在。为了缓解疼痛,人类尝试过五花八门的方法,其中最有效的药物是柳树的叶和树皮。自古希腊、古罗马时代开始,柳叶就被用于镇痛和退烧。

19世纪,人们提取出了柳树中的有效成分——水杨酸,后来实现了人工化学合成。水杨酸的英文名“Salicylic Acid”即源于柳树的学名“Salix(柳属)”。

不过,水杨酸有一个很大的缺点——它会导致胃部不适、恶心、溃疡等非常严重的不良反应。

19世纪90年代,菲利克斯·霍夫曼在德国拜耳制药公司从事药品研究。霍夫曼的父亲患有类风湿关节炎,需要服用水杨酸来缓解关节痛,但又苦于严重的副作用。这就成为霍夫曼决心改良水杨酸的理由。

拜耳公司于1863年成立,前身是一家染料公司。1888年,拜耳成立了医药部门,进行各类药物的研究。当时,公司专注于研究一种改变药物性质、提高安全性的方法——乙酰化,也就是在药物分子结构中加入乙酰基。

乙酰基(CH3CO—)是由1个氧原子(O)、2个碳原子(C)、3个氢原子(H)结合而成的有机基团。与这样的分子结合,化学物质的性质就会发生变化。

乙酰化

1897年,霍夫曼发现将水杨酸乙酰化可以减轻对胃的副作用。1899年,拜耳公司推出了乙酰水杨酸片剂,商品名为“阿司匹林”。

范恩

阿司匹林非常受欢迎,销量持续暴增。20世纪50年代,它作为世界上最畅销的镇痛药被载入吉尼斯世界纪录,至今仍是镇痛药的代表。例如,常见的日本非处方药物“巴非林”,它就是一种添加了缓冲剂(缓和作用)的阿司匹林制剂。

尽管阿司匹林是最畅销的镇痛药,但人们很长一段时间内都不清楚它为什么能止痛。1971年,英国药理学家约翰·罗伯特·范恩解开了这一谜团。此时距离阿司匹林问世已过去70多年了。范恩也因此于1982年获得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

阿司匹林止痛的原理

阿司匹林为什么能止痛?其原理稍显复杂,却是医学生在药理学课中必学的重要知识点,考试中也频繁出现。

阿司匹林的主要作用是抑制产生前列腺素的环氧化酶。前列腺素是引发炎症的物质的总称。

试想一下伤口化脓的场景:白细胞聚集在伤口处与细菌激战,宛如战场。

毛细血管扩张,血液聚集,导致伤口红肿发热。血管内的**透过血管壁形成渗出液,与白细胞的“尸体”相混合就形成了黏稠的脓液。伤口处还会产生一种被称为舒缓激肽的物质,它会让伤口隐隐作痛。这一系列过程就是炎症反应。

前列腺素会促进上述过程的发生。另外,它还会作用于下丘脑的体温调节中枢,使体温上升。这就是为什么炎症严重时,我们会发烧。

如果阿司匹林抑制前列腺素的产生,就会阻碍这些过程。疼痛必然会减轻,烧也会退。这就是阿司匹林被称为“退热镇痛药”的原因。

目前广泛使用的退热镇痛药有洛索洛芬钠、布洛芬、双氯芬酸钠等,这些药的作用与阿司匹林相同,统称为非甾体抗炎药(NSAIDs)。它们的作用都是止痛和退热。

如前所述,水杨酸对胃的副作用很大。虽说阿司匹林的副作用较之有所减轻,但仍然存在——易引发胃和十二指肠溃疡(合称“消化性溃疡”)。这也是为什么大家都说止痛药伤胃。

胃里是一个酸性极强的环境,而前列腺素(E2和I2类型)具有保护胃和十二指肠黏膜的作用。如果NSAIDs抑制前列腺素的产生,黏膜的保护作用就会被削弱,胃酸会损伤胃壁和十二指肠壁。

正所谓顾此失彼。前列腺素自然也是人体不可或缺的物质。

长期服用NSAIDs时,需要用胃药预防溃疡。不过,并不是什么胃药都可以。只有质子泵抑制剂、前列腺素制剂和H2受体拮抗剂类的胃药在长期使用NSAIDs时具有预防消化性溃疡的效果[52]。

总之,阿司匹林以其卓越的功效改变了医学史。“阿司匹林”原本是商品名,现在已经成了通用名。就像订书机、签字笔、魔术笔那样,因商品名过于出名,便被当作普通名使用。

值得一提的是,阿司匹林开发背后的故事也暗藏玄机。霍夫曼的孝心的确令人感动,但这个故事未必真实存在。深耕制药行业的学者唐纳德·R. 基尔希在《新药诞生的奇迹——成功率0.1%的探索》(早川文库)一书中认为真正的功臣是犹太研究者阿图尔·艾兴格林。艾兴格林是直接参与阿司匹林开发的核心人物,也是改变拜耳公司命运的核心人物,据说他的功绩被纳粹所抹消。

不管怎么说,划时代的新药凝聚了众多研究者的智慧。无论哪一种药,都不是仅凭一个人就能研发出来的。无数研究者呕心沥血,未必名留青史,却成就了我们的今天。

[1] 现为布劳维克大街(Broadwick Street)。

[2] 现在,“化学疗法”一般指癌症的治疗方法(抗癌剂治疗),治疗细菌感染的药物一般统称为“抗菌药”。——作者注

[3] 在我国,汉代华佗发明的“麻沸散”被认为是最早出现的麻醉药。

[4] しめじ,是日语中“神経(し)”“目(め)”“腎臓(じ)”三个词的平假名首字。

[5] 藤原道长,日本平安时代的公卿,权倾一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