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液在不断循环。就像公园里的喷泉不断喷水一样,血液在人体这个封闭空间里也在不停地循环往复,这早已是现代的常识了。
然而,这种一目了然的事实,直到17世纪才为人所知。
其实,希波克拉底也注意到了动脉和静脉这两种血管的存在。但他认为,静脉中流动着血液,动脉中流动着空气。这是因为用于解剖的遗体的静脉里充满了血液,但动脉收缩,血液被挤出,大部分都是空的。
古罗马的盖伦创立了一种理论,他认为一部分血液由肝脏产生,通过静脉扩散到全身,并被各个脏器消耗。而流动于动脉的血液是由心脏制造的,吸收空气中的生命精气(被称为“灵气”),然后分配到全身,给人以活力。
在之后一千多年的时间里,盖伦的理论都被认为是真理。
那个时代既没有全身麻醉,也没有超声检查和X光检查,无法观察活人体内的情况——既看不到手脚动脉与静脉中相反的血流方向,也看不到回心血被再次输出的情形。
即使用动物来做实验,也只会发现静脉出血缓慢,动脉出血快速,血流的本质差异却很难被察觉。
16世纪20年代,英国医生威廉·哈维对盖伦的理论产生怀疑,并进行了一系列实验。他在二十多年间解剖了60多种动物,对心脏和血管进行了详细的研究。
哈维对心脏单次收缩血液输出量进行推测,并将其与心跳数相乘。计算结果显示每天被输送到全身的血液多达245千克,这是人体实际重量的3倍多,人体根本无法在体内生成这么多的血液。
那么,为什么输出血量会有这么多呢?答案只有一个:血液在体内不断循环。
1628年,哈维发表了血液循环论,首次否定了盖伦的观点。
哈维还对血液循环的目的做出了基本正确的解释——将热量和营养物质分配到全身。但是,他始终无法解开一个谜团:动脉和静脉究竟是如何连接的。
如果血液在体内循环,那么从心脏出发的动脉和回到心脏的静脉之间应该有连接。但哈维尚未目睹真相就离开了人世,毕竟连接动脉和静脉的毛细血管无法用肉眼直接看到。
动脉和静脉通过毛细血管相连
医学界的革命
大约30年后的1661年,意大利医生马尔切罗·马尔比基利用显微镜发现了毛细血管。他注意到,动脉和静脉并不是直接相连的。身体的各个脏器中分布着肉眼看不到的毛细血管,它们输送氧气和二氧化碳,最终汇入静脉。这是显微镜发明后,人们首次得知的真相。
此后,显微镜掀起了一场巨大的医学革命。其中意义最为深远的发现是:世界上的确存在“肉眼看不见的生物”。人类最大的威胁——传染病的面纱,终于被显微镜徐徐揭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