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疫系统非常出色,可以攻击侵入身体的外来物质。但是,如果不加区分地攻击所有外来物质,我们也活不下去——毕竟我们一日三餐都在通过口腔摄入“异物”。
我们的身体也有抑制免疫力的机制,因此免疫系统不会对通过口腔进入消化道的“外来物质”做出反应,这一机制称为“经口免疫耐受”。
或许有人听说过,曾有油漆工自幼舔漆来预防漆疹。由于身体不会将通过口腔进入的东西视为异物,因此通过建立对漆的经口免疫耐受,可以抑制免疫系统对黏附在皮肤上的漆做出的反应。
倘若经口免疫耐受没有发挥作用,免疫系统对食物产生了反应,就会出现食物过敏现象。常见的过敏源有鸡蛋、小麦、荞麦等,免疫系统针对这些食物中的物质产生抗体,就会引发各种症状。
为什么建立经口免疫耐受的过程会失败呢?为什么我们会将原本无害的物质视为敌人呢?
近年来发现的“经皮致敏”就是背后的原因。
众所周知,患有特应性皮炎的儿童更容易出现食物过敏。以前,人们认为这是所谓的“过敏体质”造成的。然而近年来,人们发现真正原因在于皮肤的屏障功能受损,引发经皮致敏问题。
我们的免疫系统对“从口腔进入的东西”更加宽容,而将“侵入皮肤屏障的东西”视为威胁。当周围环境中的食物成分通过皮肤进入体内,并激活对“异物”的免疫反应时,就会引发食物过敏。
食物过敏的机制至今仍有很多谜团,但随着研究的深入,真相正被逐渐揭开。
免疫功能障碍疾病
过敏是免疫系统对无害的物质反应过度的现象。如果机体误将自身组织识别为外来异物并展开攻击,这就被称为“自身免疫性疾病”。
类风湿性关节炎是关节滑膜受到攻击所引起的系统性疾病;大多数Ⅰ型糖尿病是体内产生胰岛素的细胞受到攻击和破坏而引起的;桥本氏病(桥本氏甲状腺炎)是由对甲状腺的免疫攻击引起的甲状腺功能减退;干燥综合征患者的泪腺和唾液腺遭到攻击,导致眼睛和口腔极度干燥。
还有许多其他自身免疫性疾病,它们的分类也很复杂。简单来说,自身免疫性疾病通常会引起各种各样的器官损害,而且往往会在相当长的时间内反复出现。
这些病都是由免疫系统攻击自身引起的。其中一部分统称为结缔组织病,专门处理这些疾病的科室通常被称为“结缔组织病科”、“风湿结缔组织病科”和“免疫和结缔组织病科”[2]。
还有一些因素也会导致免疫功能障碍。比如身体产生了针对入侵微生物的抗体,但体内也存在与抗原结构相似的物质。例如,链球菌(溶血性链球菌的简称)会引发咽喉感染。当发生链球菌性咽炎时,免疫系统会产生作用于链球菌抗原的特异性抗体。然而,我们的关节、心脏、皮肤、神经等部位都存在与链球菌抗原结构相似的物质。这就糟了。
咽炎后2~3周,这些部位会受到自身免疫系统的攻击,有时会引发严重的全身性疾病,这就是“风湿热”。虽然也叫“风湿”,但它与类风湿性关节炎完全不同,是一种多发于儿童的疾病。
类似的例子还有很多。
格林-巴利综合征是一种神经系统疾病。患者四肢的神经会出现麻痹,继而导致瘫痪,在某些情况下还会出现呼吸肌麻痹,造成呼吸困难。多数患者可以自行痊愈,但在呼吸衰竭期间需要用呼吸机维持生命。
尽管格林-巴利综合征的病因尚不明确,但大约70%的患者在发病前4周内曾出现某种形式的感染[35]。虽然在大多数情况下无法确定致病细菌或病毒,但在确诊病例中最常见的是由空肠弯曲菌引起的食物中毒。这种食物中毒是由于食用生肉或未煮熟的肉所引发的急性肠胃炎。多数患者出现呕吐、腹泻和发烧等症状。绝大多数患者会自愈,但有千分之一的概率会诱发格林-巴利综合征[36]。
机体针对空肠弯曲菌抗原产生抗体后,抗体会和末梢神经上与空肠弯曲菌抗原结构类似的物质结合。如此,免疫系统就对机体自身发起了攻击。
2019年,秘鲁暴发格林-巴利综合征疫情,患者超过200人,外务省(日本驻秘鲁大使馆)随即发出相关警示[37]。同时,该国也是寨卡病毒的流行区,因此人们推测该病毒是导致格林-巴利综合征暴发的原因。
可见,免疫系统有时也难以区分“自己”和“非己”。我们的身体本就是大自然的产物,而外界环境存在某种和我们体内某些物质相似的抗原,也不难理解。
癌症与免疫的深层关系
癌细胞也是该被免疫系统消除的“异物”。癌细胞在体内不断产生,但都会被免疫细胞消灭。然而,癌细胞有时会躲过攻击并扩散,在体内形成肿瘤并破坏器官,最终夺去我们的生命。
那么癌细胞是如何逃避免疫系统攻击的呢?
近年来,一种机制已经得到阐明:癌细胞表面的PD-L1分子与免疫细胞(T细胞)表面的PD-1结合,这阻止了T细胞对癌细胞的攻击。
2014年,针对这一问题应运而生的药物——PD-1抑制剂Nivolumab(商品名:Opdivo)问世。它通过与PD-1结合,使免疫系统恢复其原有的攻击力。CTLA-4抑制剂(Ipilimumab,商品名:Yervoy)也具有相同的功能,并已应用于临床。这类药物统称为“免疫检查点抑制剂”。
此前,人们已经开展了多项利用免疫反应来治疗癌症的研究,但是始终也没有开发出一种有效的治疗方法。但对于一些化学疗法(抗癌药物)疗效甚微的癌症,免疫检查点抑制剂表现出了极高的疗效,轰动了世界。
手术、化学疗法和放射疗法曾被称为“三大抗癌疗法”,而免疫检查点抑制剂则被称为“第四种抗癌疗法”。发现这一机制的医生、医学家本庶佑和免疫学家詹姆斯·艾利森获得了2018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
然而,免疫检查点抑制剂也会带来特殊的副作用。例如,患者可能出现甲状腺功能减退、Ⅰ型糖尿病、肌炎和间质性肺炎等类似于自身免疫性疾病的症状。也就是说,当使用免疫检查点抑制剂时,机体也会对自己发起攻击。
在学医期间,我深刻地认识到,如果一种身体机能得到加强,另一种机能就会出现问题。即使是疗效绝佳的药物也会有副作用。
免疫检查点抑制剂的作用
“健康”是一种非常微妙的平衡状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