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疾病”是什么?回答这个问题格外困难。我们举个例子吧。
细菌是可以引发疾病的微生物。那么,细菌进入体内就一定会让人生病吗?并非如此。我们的皮肤上就有很多细菌,我们的口腔和肠道也布满细菌。只有当这些细菌对身体造成损害时,我们才说患上了某种“疾病”。只看细菌存在与否并不能判断人体是不是生了病。
金黄色葡萄球菌能引起多种疾病,包括心内膜炎、关节炎和皮肤感染。它也是“传染性脓疱疮”,俗称“黄水疮”的致病菌之一。
2000年,雪印乳业(现为雪印惠乳业株式会社)的乳制品引发大规模食物中毒,超过13 000人受到波及[28]。此次事件的原因就是金黄色葡萄球菌在食品生产过程中不断繁殖并产生毒素。2012年,模特劳伦·瓦塞尔(Lauren Wasser)因使用卫生棉条导致了严重的细菌感染,并引发中毒性休克综合征,最终截肢。这一事件的罪魁祸首也是金黄色葡萄球菌。
金黄色葡萄球菌着实可怕,可实际上,有大约30%的健康人携带这种细菌。它通常附着在人的鼻子里和皮肤表面。换句话说,“体内有金黄色葡萄球菌”并不等于你一定会得病。而且治疗方法也不是“根除金黄色葡萄球菌”——“治愈”感染也不等同于“清除身体中所有细菌”。如果身体处于“有细菌却没有得病”的状态,也可以说他已经“痊愈”了。所以,疾病与健康之间的区别并没有那么简单、直接。
病毒感染就更复杂了。
有一种叫作“口唇疱疹”的疾病,它由单纯疱疹病毒引起,会导致患者口唇周围肿胀且伴有疼痛。
该病毒潜伏在人体的面部神经节内,当机体疲乏不堪的时候,它就可能被激活并导致口唇疱疹。也就是说,“体内潜伏着疱疹病毒”并不是一种疾病,携带着病毒也可能是健康的。只有当它让你嘴唇不适时,才算生病。
还有一种疱疹病毒——人类疱疹病毒6型,它能引起急性皮疹。基本上所有人都在小时候感染过这种病毒,有些人会出现皮疹,有些人却没有症状。这种病毒会寄居在人体内,并与人类一起度过余生。即使是婴儿期从不外出的儿童也可能感染这种病毒,因为父母体内的病毒也会感染孩子。
这些病毒不能也不需要根除。只有当机体出现不适的症状或严重到危及生命时,才会被认为患病,并进行医疗干预。换句话说,生病与否也是根据医疗需要决定的。
我们常用核酸检测的方法判断是否感染了新型冠状病毒。因此,很多人认为可以根据核酸检测的结果来判断一个人是否生病,但事实绝非如此。
比如,一个人感染了新冠病毒,可一段时间后症状消退,他怎么知道自己的病是否已经痊愈了呢?
研究发现,出现症状后7~10天,患者不再具有传播病毒的风险[29],[30]。如果这时他已无任何症状,当然不能被视为“患者”。他没有任何不适,生命没有受到威胁,也没有将病毒传播给他人的风险。
有人在2~3周的时间里,核酸检测结果都会显示为阳性[31],[32]。但核酸检测判断的是人体内是否存在病毒片段,无法判断一个人患病与否。
我们应该明白,病人是那些“有必要接受治疗或隔离的人”,而不是单纯的“检测呈阳性的人”。遗憾的是,大多数人并不理解这种观念,并认为依靠先进的医疗设备和诊断技术得出的指标来判断一个人是否得病,似乎更有说服力。
癌症迷思
癌症也不是一个简单的命题。即使是健康人,身体也会不断地产生癌细胞。癌细胞每天都会在细胞分裂过程中出现,并被免疫系统清除。“体内存在癌细胞”并不意味着人会得癌症。
只有当癌细胞增殖、破坏周围器官并有可能危及生命时,才会被认为“生病”并接受治疗。即便是癌症这种大众心中彻头彻尾的疾病,它与健康之间的界限也并不清晰。
在进行尸检时,偶尔会发现前列腺癌。在50岁以上的人群中有20%左右的概率,而在80岁以上的人群中则有60%左右的概率[33],[34]。这种前列腺癌可能没有引起任何不适,也不会危及生命,携带者还未发现癌细胞就已经死亡。
这种癌症被称为“潜伏癌”。许多情况下,疾病发展过于缓慢,携带者还没来得及发病便寿终正寝了。
那么,死后被发现患有潜伏癌的人可以说是“生前患有疾病”吗?如果癌症没有引起任何症状,不影响周围器官,也没有危及生命,那么这种癌症是不是一种疾病呢?
至少,如果它是一种发展速度比衰老速度还慢的癌症,就没有被诊断的必要。它的确是癌症,但我们很难将其称为“疾病”,因为“疾病”的概念就是出于医疗必要性而存在的。
当然,大多数癌症在被发现时都被诊断为疾病。这是因为医生可以根据大量数据精准判断——如果不加以治疗,患者将失去生命。但是,除非你用时光机看看“不采取治疗的未来”,否则你不会知道自己是否真的需要治疗。
可见,人是否生病的依据,并非那些未经人类判断的明确指标,而恰恰是人自身对医疗必要性的考量。
危险因素的发现
历史上有一项著名的研究——弗雷明汉研究。本研究从1948年开始,对居住在波士顿郊区弗雷明汉市的5000多名男性和女性进行了密切跟踪,以明确心血管相关疾病的危险因素。
当时,美国有许多人死于心肌梗死等心血管疾病。在传染病死亡人数急剧下降的同时,心血管疾病快速流行,成为首要死因。但是,当时的人们完全不知道发病的原因,更没有预防方法。越来越多的人因此丧命,举国震惊却束手无策。
后来,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NIH)发起了弗雷明汉研究。美国投入巨资,进行了世界上第一项该领域内的大规模前瞻性研究——对一个城镇的居民进行了多年的跟踪调查,以找出心血管疾病易发人群的特征。
这个巨大的项目揭示了一连串重要的事实:患有高血压、糖尿病等疾病的人,以及高胆固醇、肥胖和吸烟的人比其他人更容易患心血管疾病。而且其中几个因素的叠加会明显增加患心血管疾病的风险。后来大量的流行病学研究也证实了这一观点。
高盐高脂的快餐随处可见,汽车社会导致人们普遍缺乏运动并引发肥胖,吸烟率也居高不下……现在来看,当时的美国人患生活方式病的危险因素有一大把。不过在弗雷明汉研究之前,人们对这些因素并没有深入的认识。
随后,针对高血压、血脂异常和高血糖等危险因素的治疗药物层出不穷。这些几乎都是没有任何症状、以前不会被认作疾病的“状态”,而在紧迫的现实下被重新认定为“疾病”。
许多流行病学研究的结果也改变了疾病的定义。要是有人问:“应该将血压、胆固醇和血糖水平降低多少才能最大限度地减少生病的可能性?”如今的我们能比前人给出更确切的答案。
例如,1987年日本厚生省(现厚生劳动省)将高血压的标准定为180/100mmHg。但随着时代的发展,这个标准变得愈发严谨。2019年厚生劳动省设定的目标血压是:75岁以下人群为130/80mmHg,75岁以上人群为140/90mmHg(高血压本身的标准是140/90mmHg)。
弗雷明汉研究仍在继续,新的证据也在不断涌现。最初那批研究对象的子女也参与到研究中,成了新的研究样本。研究人员仍在跟进他们的状况。
弗雷明汉研究首次提出了“危险因素”的概念,它是历史上的一个重大转折。它告诉人们,身体经年累月患上某种疾病,并不是出于某个单一原因,而是多种因素交织在一起的结果。弗雷明汉研究等流行病学研究对于治疗这些疾病发挥了至关重要的作用。流行病学研究可以结合统计学,明确地告诉人们“哪里出了问题”和“应该做什么”。至于疾病发病机制的研究,在流行病学研究之后再进行也无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