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昨天摄入了多少能量和水呢?
应该没人能准确回答这个问题。如果没有持续摄入营养和水,我们人类就无法生存,但你并不知道具体的摄入量是多少,更不会在日常生活中通过某个算式来决定要吃多少东西,喝多少水。
“今天我少摄入了200毫升的水和300卡路里的能量,所以我要在睡前喝杯牛奶,再吃一片面包。”应该没人会这么干。一个健康人,渴了喝水,饿了吃饭,这就够了。
然而,通过进食和饮水来满足身体对营养及水分的需求,这一机制看似简单又理所当然,实际上却非常宝贵。
无法通过口腔进食或饮水的患者相当多,比如失去意识的人,通过气管插管连接呼吸机的人以及患有食道、胃和大肠等消化道疾病的人。为了维持他们的生命,医生需要以某种方式将水和营养物质注入患者的身体。否则,他们将死于脱水和营养不良。
于是,在临**,医护人员每天都会计算病人所需的能量和水分。特别是当病人失去意识时,必须由他人推算水和营养的摄入量,并根据结果注入相应的量。具体的测算会参考体形、器官功能、病情、排尿量等信息。
如何把这些水和营养物质送入病人的身体就是接下来的问题了。
方法大致有两种:其一是将营养物质(静脉注射液)直接注入血管;其二是将营养物质注入胃、十二指肠等消化道。
将营养物质注入血管的方法就是所谓的“输液”。然而,往手臂上扎针的普通方法并不能提供人一天所需的全部营养,因为通过手和脚的外周血管给予过高浓度的溶液会损伤静脉,引发炎症。
因此,临床经常采用“全胃肠外营养”技术。医生将导管(医用细管)从病人颈部、锁骨下方或上臂(手肘上方)插入,导管前端置于心脏附近粗大的上腔静脉中部——这种方法可注入高能量的注射液。病人能以这种特殊的静脉输液方式,获得与常规进食等量的水和营养物质。
但这种方法也有缺点:食物不经过肠道进入人体,会导致肠道黏膜萎缩,肠道机能下降。就像第1章中提到的航天员一样,人体真的很容易养成偷懒的习惯。
因此,医学界有“只要胃肠道允许,就应首选肠内营养(If the gut works, use it)”的说法。也就是说尽可能将营养物质注入消化道。
通过鼻子插入长导管并将导管前端放入胃中的方法,以及制作胃瘘管并将营养物质直接注入胃中的方法称为“管饲肠内营养”。与将营养物质注入血管相比,这种方法对身体来说更接近于“吃东西”,只是省略了咀嚼和吞咽食物的过程。
当然,要是肠道无法使用,就要避免采用这种措施。例如,患者有胃肠道疾病或出现严重呕吐或腹泻现象时,全胃肠外营养就是最佳选择。
总之,现今的人类的确可以在不吃不喝的情况下生存很久。在患者痊愈,可以开口吃饭之前,这种维系生命的关键技术正是医学的一项重大突破。
“摄入不足”引发的疾病
上一节说“注入必要的水分和养分,不吃不喝也能生存”,但现实中可没那么简单。假设一个人每天需要摄入1500卡路里的能量,那么这个人每天只吃含1500卡路里能量的米饭就可以保持健康吗?
我们先不考虑只吃米饭是否难以下咽的问题,可以想象这种单一的饮食结构必定会引发健康问题。毕竟所有人都有这样一个概念:如果过于偏食,肯定会缺乏某些营养。
然而,这是人们在进入20世纪后才知道的一个“常识”:食物中蕴含着丰富的微量营养素,而缺乏这些营养素会导致健康问题。这类物质有很多,其中最重要的是维生素。
1912年,波兰生物化学家卡西米尔·冯克发现了脚气病[1]的病因——缺乏某种营养素。这种营养素是生命所必需(Vital)的,并且是一种胺类(Amine),因此被命名为“维生素(Vitamine)”。这就是维生素B1(后来人们发现许多维生素并不属于胺类,因此改名Vitamin)。
此后,新的维生素被接连发现。一个惊人的事实是:许多之前原因不明的疾病正是由“特定营养素”的缺乏所导致。维生素缺乏是多种疾病的诱因,包括坏血病(缺乏维生素C)、佝偻病(缺乏维生素D)、糙皮病(缺乏维生素B3)、夜盲症(缺乏维生素A)和恶性贫血(缺乏维生素B12)等。
维生素是维持人体正常功能所必需的有机化合物的总称,但是它们不能像三大营养素那样可以提供能量。维生素有十三种,其中大多数人体无法合成,需要从食物中获取。
日本昔日的国民病——脚气病
脚气病在日本有着悠久的历史,一度被称为“国民病”。患者的手脚会因神经受损而麻痹,出现感觉迟钝等症状,病情严重会出现心力衰竭,甚至死亡。
在日本江户时代,随着白米逐渐取代糙米,脚气病逐渐蔓延开来。这是因为糙米被加工成精米的过程中,富含维生素B1的胚芽被碾去了。此外,当时副食比较稀缺,人们饮食结构较为单一,进一步加重了维生素B1的缺乏。脚气病曾被认为是一种原因不明的疑难杂症,因为它在白米率先普及的江户很常见,所以也被称为“江户病”。
进入明治时期,脚气病的流行进一步扩大,每年有1万~3万人死于脚气病[26]。特别是在军队中,士兵一个个因脚气病倒下,举国不安。患脚气病的士兵比战场伤员还多,军队处于崩溃边缘。
海军军医高木兼宽很快意识到饮食是引起脚气病的原因。曾在英国留学的他发现英国海军中没有脚气病,随即意识到西式饮食是解决问题的关键。在将大麦引入部队伙食后,日本海军的脚气病迅速得到遏制。
高木兼宽
不过,陆军军医森林太郎却坚持认为脚气病是由“脚气病菌”引起的细菌感染。
当时,细菌学在德国蓬勃发展,德国在该领域居于世界领先地位。作为从东京大学到德国学习尖端医学的精英军医,森林太郎认为高木凭借自身经验得出的治疗方法并不科学。随着大麦能有效治疗脚气病的说法传播开来,他却越来越坚持细菌学说。那时,陆军士兵的饮食配给是每天6碗白饭,副食也很少——这种饮食结构的确容易让人患上脚气病。
最终,日本陆军在中日甲午战争中有超过4000人死于脚气病,而在日俄战争中的病死人数则多达27 000人。对比之下,海军士兵在中日甲午战争中死于脚气病的人数为0,在日俄战争中也只有3人[27]。虽然海军士兵数量少于陆军,但这个差异也颇为惊人。
1911年,化学家铃木梅太郎首次从米糠中提取出一种对治疗脚气病极为有效的物质,并将其命名为硫胺素。然而,由于他的论文用日语发表,他的成果未能引起世界范围内的注意。次年,冯克发现了“维生素”,并最终认识到脚气病是一种维生素缺乏症。
出于以上原因,森林太郎在医学界的评价不高。不过,他还有一个名字——森鸥外,是日本家喻户晓的大文豪。日本医学界深受德国影响,有“研究至上”的风气。为了强调临床医学的重要性,1881年,高木兼宽成立了医学研究所“成医会讲习所”,即东京慈惠会医科大学的前身。
森林太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