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二指肠是小肠的一部分,这一点可能让许多人都大感意外。不少人都听说过这个名字,但不知道它在哪里,也不知道它的作用。
胃的出口处有一扇门叫“幽门”,在其下游一段较短的肠就是十二指肠。小肠分为三个部分:十二指肠、空肠和回肠。十二指肠呈“C”形,是肠道最上游的部分。
十二指肠得名于它的长度——相当于十二个横指并列的长度,大约是25厘米。十二指肠所在的小肠是进行营养吸收的重要器官。
此外,十二指肠是消化道中特别重要的“交通要道”。
十二指肠和胰腺紧贴,胰管通过胰脏的中央部位并开口于十二指肠壁。胰腺产生的胰液通过该导管流入十二指肠,并与这里的食物混合。
胰液含有许多消化食物所必需的酶,包括分解碳水化合物的淀粉酶、分解蛋白质的胰蛋白酶和胰凝乳蛋白酶,以及分解脂质的脂肪酶。换句话说,胰液可以分解三大营养物质。
同时,胆管在十二指肠的同一位置也有一个开口。胆管是输送胆囊里的胆汁的管道。胆汁被储存在胆囊中,然后像胰液一样被送进十二指肠,并与食物混合。食物中所含的脂质就像拉面表面漂着的油一样,不会直接溶解在水中,只有在与胆汁混合后,胆汁中所含的脂肪酸和磷脂才会将脂质转化为易于吸收的形式,这种作用称为乳化作用。
十二指肠与胰管、胆管
由此可见,十二指肠以各种方式与周围的器官相连,是一个重要的消化场所。
红色便·黑色便·白色便
大家通常都会认为大便是褐色的。
但是大家想想看,我们每天吃的东西颜色各有不同,并不只吃褐色食物。为什么吃进去的时候色彩多样,排出的时候却总是褐色的呢?
事实上,大便的褐色就是胆汁的颜色。更准确地说,胆汁中所含的胆红素在肠道细菌的作用下转化为尿胆素,使大便呈褐色。
胆红素是通过分解血红蛋白形成的,而血红蛋白是红细胞的组成成分。红细胞的寿命约为120天,随后,老化的红细胞被破坏,里面的血红蛋白在肝脏中转化为胆红素并作为胆汁的成分流入十二指肠。
如果胆管由于某种原因被堵塞导致胆汁不能流入十二指肠,又会怎样呢?食物不能与胆汁混合,排出的大便就会是白色的。
另外,大便的颜色也会因疾病发生变化。
例如,当大便中混有血液时,它会变成红色或黑色。当大肠或肛门出血时,血液会直接附着在大便上,呈鲜红色。当胃或十二指肠等上游器官出血时,大便则会变黑。因为大便在消化道的漫长旅程中,血红蛋白发生变性,并由红转黑。糊状的黑色粪便,就像日式佃煮[5]海藻一样。
大便的颜色还会因药物而发生变化。例如,检查用的钡剂会让大便变白;而治疗贫血的铁剂会让大便变黑。
大便可以说明很多问题,从身体的健康到药物的使用,大便都知之甚多。
据说通过生活垃圾可以搜集到人的爱好、品位、年龄、性别等诸多信息。同样,排遗物是透视我们体内环境的有力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