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章 面对选择,做大概率事件的投资(1 / 1)

投资是一个概率游戏,不存在稳赚不赔的投资策略,投资的本质是寻找大概率正确、可复制的决策方式。掌握了大概率正确、可复制的决策方式的投资者,可以和时间做朋友,大数定律会帮助其获得很好的投资回报。

——梁宇峰、吴慧敏《常识的力量》

假设你拥有一套大概率正确,并且可复制的投资策略,这套策略每次正确(挣1元钱)的概率能达到70%。如果只投资一次,你赔钱(赔1元钱)的概率还有30%;如果投资5次,赔钱的概率只有16%了;如果投资10次,赔钱的概率只有5%了;如果投资20次,赔钱的概率只有2%。如果投资100次,那你几乎是百分之百能挣钱了。

反过来,如果某一策略每次决策正确的概率只有30%~40%,那么决策10次、20次甚至100次之后,你大概率会赔钱。

投资的本质,是寻找大概率正确、可复制的决策方式。

一、人需要有概率的常识

法国数学家皮埃尔·西蒙·拉普拉斯(Pierre Simon Laplace)有句名言:“生活中最重要的问题,绝大部分其实只是概率问题。”生活中有一些绝对的事情,比如太阳绝对是从东方升起的,夏天绝对比冬天要热。但剩下大部分的事情,都存在着“可能”“有时”等不确定性。

那概率是什么呢?概率是指一个事件重复发生时某种潜在结果发生的频率,也就是结果A、结果B、结果C等各自出现的频率是多少。当事件可以在同样条件下多次重复观察时,该事件的概率可由出现的频率来决定。看起来已经非常确定的事情,在具体执行当中也会有各种可能性出现,如果从数据去量化这种可能性,我们把它叫作概率。进入重点高中的同学,上重点大学的概率就会比普通高中要大;气象预报播报,明天下雨的概率是70%,也是通过历史数据推测出的概率;小张目前已经是总监级别,也是公司老员工了,那他晋升副总的概率肯定比普通员工要大。如果我们想对社会上的关系网有基本的认知,想预判一下自己的选择和需要投入的精力,那么我们通常都需要用到概率。

概率学的背后有几个重要的要素。第一,要有依据,将历史中重复出现的数据作为依据;第二,要有数据,这种情况多次发生过,必须用数据量化计算;第三,非必然发生,即便算出来是大概率事件,但依然有不发生的可能。

投资中面临的很多选择,也和概率密切相关。很多投资者急功近利地寻找准确答案,似乎一定要掌握明天哪只股票能涨,哪只股票能跌。股市充满着变化和不确定性,幻想着一夜暴富终归是不切实际的。说白了,投资就是一场概率学的游戏,而我们要做的也很简单,就是去做大概率的选择。

二、投资中的大概率事件

介绍完了生活中的大概率事件,我们要来探讨下,投资中的大概率事件是什么?怎么做,我们才能取得超额收益?

超额收益就是指比市场平均水平多获取的那部分收益。比如你在A股投资了某只股票一年下来赚了15%,沪深300指数涨了10%,那么你就获取了5%的超额收益。下面总结了几个投资中的大概率事件,你有没有参与过呢?

打新股。打新股本质上就是一种量化投资,批量持股,无脑申购,无脑卖出,就是大概率的投资取胜。因为目前A股上市就破发的情况极少出现,所以打新股就被投资者视为能赚钱的大概率事件。根据数据记载,2019年A股打新年化收益率达到9.4%,创业板打新年化收益率更是达到10%以上。

对比总金额来说,为了中到2000元的一手新股,你可能整体投资金要达到20万元起步。如果你中的只是2000元,10%就是200元,对比20万元,收益就变得很低了。但是从打新的收益角度来看,它是一个大概率的确定性事件。

增强型指数基金与指数基金。从历史数据上来看,当市场行情比较好的时候,增强型指数基金大多数情况下能跑赢对标的指数基金,为投资者赢得超额收益。因为增强型指数基金是在指数基金的基础上,通过基金经理的主动筛选优化了持仓结构,80%是抄指数作业,另外20%主动操作,排除了价格虚高、基本面较差的个股。比如,80%配置沪深300指数,剩下20%的仓位,基金经理做主动的仓位调整,尝试能够超越沪深300指数。所以,这又是一种大概率事件。

在市场低迷时买入并长期持有。很多人有疑问:“怎么大跌的时候还在看多?”其实我也反复强调,底部能让我们用更便宜的价格买入。但为什么那么多人做不到,还总是怨天尤人?说白了,还是因为市场的情绪和消息所致,越是震**的时候越是各种谣言满天飞,很多人的内心经不起这种考验。其实根据均值回归理论,我们都应该明确地知道,在筑底阶段买入并长期持有,再到高位卖出,是一门稳赚不亏的生意。只是大多数人都是抱着急功近利的心态,想以最快的速度赚钱。

市场底的时候,买哪些股票相对正确?市场筑底期有时候会长达1~2年,这期间还会有波动调整,并不能保证立马赚钱。那这种时候,我们认为被错杀的绩优股、有政策大力扶持的“稳增长”行业,所谓被错杀的绩优股,就是在熊市中,王子落难变青蛙了,股价被严重低估时可以买入;每次市场大跌时,以白酒为代表的大消费板块也会深度调整,但是一旦行情转暖,这些板块就会成为最为确定的投资机会。这似乎已经形成了一种心照不宣的默契。

三、找出大概率事件的策略

通过以上几个大概率事件的典型案例,想必大家都有了基本的了解。我们要通过个例来探索共性的问题——找出投资中大概率事件的有效策略。梁宇峰、吴慧敏在《常识的力量》中分享了一些投资者常见的心理误区以及投资的本质。

逻辑自洽。每当做投资的时候,你都要考虑价值投资的决策逻辑,公司股价和公司价值是天平两端,股价这端低了,投资者选择买入;公司估值这端低了,投资者选择卖出。而现实却容易发生买卖逻辑矛盾的现象。投资者往往用了基本面方法来选股,却用了技术指标来择时,导致投资回报率比预期要低。我们需要在理性、客观、系统分析的基础之上,从最初的研究、买入并持有某只股票,到最后的卖出,这当中的每一个决策环节的思考过程,都形成严格的逻辑自洽,否则很容易进行矛盾的操作。如果你的投资逻辑能够形成一个严格自洽的闭环,就能正确应对市场波动。在这里分享一个巴菲特选股的重要逻辑,就是ROE指标,也就是净资产收益率指标。ROE大幅上涨的三种模式:茅台模式(高利润率)、沃尔玛模式(高周转率)、银行或地产模式(高杠杆率)。

回测合格。样本的回测也是一个重要标准,因为很多投资者都会错把运气当能力,把小概率事件误认为是有效的策略。经常会听到投资者说,他曾经根据某种投资方法,在特定时间段里凭着某只股票赚过很多钱,所以盲目相信这个方法是有效的。但实际上,如果我们把这种投资方法运用到大样本反复进行检验,可能会出现亏损的情况。这是投资者存在的侥幸心理在作怪,成功的个案并不能说明它是有效方法,也许恰好是乘上了市场环境的东风。所以,一次成功的策略需要反复地推导,才能真正悟到其中的规律。

符合未来趋势。最后要说的是,回测检验合格也只能代表这个策略在过去奏效,而未来是否继续有效还得看它能否适应市场的变化。展望未来,投资者会趋向理性,机构投资者也一定是秉持着价值投资理念的。比如,2017年以前小盘股的溢价泡沫在A股中经常存在,但随着市场的发展,多层次的资本市场逐步构建完善,外资的配置比例也在提高,加上注册制的全面改革,股票投资越来越注重这家上市公司的基本面,所谓的“壳资源”越来越不值钱,并且照这个趋势,“壳价值”只会逐渐消失。

所以,类似小盘股溢价这样的小概率事件只能属于过去有效,当下或未来是否有效,还要看资本市场的发展规律。

四、价值投资是有效的投资策略

为什么说价值投资是有效的投资策略呢?因为从长期来看,价值投资符合逻辑自洽、回测合格和符合未来趋势三大标准。

首先,价值投资的逻辑自洽是严密的。价值投资者寻找被低估的股票,这是价值投资者买入股票的原因。而卖出的原因有几种:一是当公司基本面发生恶化的时候,现金流或利润率不具备可持续发展性;二是当股价高于公司价值的时候,也就是股价出现泡沫时选择离场。这就形成了价值投资者的一个公司基本面、内在价值、股票价格的三角关系,是严格的逻辑闭环。

其次,虽然并没有专门机构对价值投资进行量化的回测检验,但我们来看历史上诸多取得不俗战绩的投资大师,本杰明·格雷厄姆(Benjamin Graham)、沃伦·巴菲特、查理·芒格等,都是价值投资者。格雷厄姆在公司20年的经营期里,年收益率比股市的业绩表现高出2.5%,即使在华尔街的历史上,也只有少数人能打破这个纪录。而且以巴菲特自1957年以来的投资收益率来看,除了2001年和2008年受到互联网泡沫破灭和美国金融危机影响投资收益率为负,其他年份均为正。60年来,平均收益率维持在20%以上。相反,我们却很少听到哪位趋势投资的大师,能晒出自己的收益回报,分享自己的核心投资逻辑。

最后,资本市场未来会越来越理性,纯粹炒概念、炒主题的投资方法会逐渐被边缘化,因此成熟的市场,投资者该更加注重公司基本面和行业前景。综上所述,价值投资毫无疑问是符合有效投资策略的,也正是我们寻求的大概率正确、可复制的投资方法。

√ 小结

● 投资的本质:寻找大概率正确、可复制的决策方式。

● 投资中的大概率事件包括:打新股,增强型指数基金与指数基金,市场低迷时买入绩优股并长期持有。

● 找出大概率事件的策略:逻辑自洽,回测合格,符合未来趋势。

● 价值投资是有效的投资策略:长期来看,价值投资符合逻辑自洽、回测合格和符合未来趋势三大标准。

相关人物

科林·F.卡麦尔

Colin F. Camerer

美国行为经济学家,加州理工大学企业经济学教授。

研究领域为神经经济学,是该领域的领军人物之一。神经经济学是行为经济学的分支,主要研究决策的生物学基础,利用心理学原则以及数以百计的实验研究来建立有关互惠行为、有限策略选择以及学习过程的数理化理论,这有助于推断真实世界中的个人或团体在各种策略条件下会如何行动。

他的经典著作《行为博弈》被认为是神经经济学研究史上的里程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