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注20%的要事,避免80%的琐事。
——沃伦·巴菲特
→ 从本章开始,我们开始第三模块的学习,即“非理性行为的解决之道”。我们将针对人们在金融市场中做出的非理性行为,给出合理化的建议。结合中国资本市场的实际情况和典型特征,给投资者一些方法。这一章主要探讨的内容为:为什么投资者每天投入了很多精力在股市上,却没有获得理想的收益?频繁操作和长期持有的区别在哪里?为什么要专注少数且高质量的操作?
巴菲特曾经给他的私人飞行员弗林特介绍过确定优先次序的三步走策略,我们一起来看这个实验:
第一步,巴菲特让弗林特在一张纸上写下他的前25个目标。
第二步,他让弗林特从中选出前5个。
第三步,他让弗林特把那20个没有选中的目标,放在“不惜一切代价也要避免”的清单上。
在第三步,巴菲特在排定优先级上展现了他的天才之处。在这一点上,大多数人只会专注于前5个目标,然后间歇性在其余的目标上投入精力。
但巴菲特没有,他建议弗林特:“不管怎样,这些事情都不应该引起你的注意,除非你已经成功地完成了前5个目标。”
巴菲特的策略有几个基本事实:
20%的优先级任务会占据我们结果的80%,巴菲特最优先考虑的5个目标就是25个目标的20%。
对我们时间真正构成威胁的,并不简简单单来自那些我们知道是错误的事情的干扰,而是那些“披着羊皮的狼”,这些事情会让我们感觉自己在努力工作,最终却不能改变现状。
一、为什么说频繁操作是不良的投资习惯
作为一名投资者,你是否曾经有过,或是现在仍有频繁操作的投资习惯?
股票市场一直都有个魔咒,为什么在股市中赚到钱那么难?这是因为交易中压着三座大山:
每次交易,无法保证百分之百赚钱;
多次交易,无法保证持续赚钱;
更重要的是,亏钱比赚钱更容易。
不逾越这三座大山,就很难做那10%赚钱的人。那么,被视为“资本市场头号杀手”的频繁操作,具体指的是哪几种行为习惯呢?
第一种是追涨杀跌。顾名思义,看到涨的股票就杀进去买入,看到持有的股票跌了就立马退出,以为这样可以规避风险。实际上这种行为是最容易被打脸的,追涨很容易高位套牢。首先你要能够选出相对历史行情来看价格被低估的个股,并且关注资金流向,在机构和大户资金流入、主力持仓线稳步攀升时,兴许还能搭上顺风船。如果你做不到或者没那么幸运,就只能成为倒霉的接盘侠了。
同样,见到股价大幅下跌就急于卖出,也是盲目的动作。一只股票之所以从高位下跌,无非是因为大家都不再看好后市,对股价未来走势的意见有分歧,看空的人逐渐增多了。但实际上真正能够对股价产生巨大影响的只有机构和大额资金,他们有策略、有计划地撤退时股价可能短时间内还在上涨,但有些散户就是后知后觉,在主力资金拉高出货时还在不停地接盘。左右不逢源,来回无效劳动,赚的钱还不够交手续费的。
第二种是频繁换股。投资者对陌生的东西总是充满好奇心和探索欲,所以他们总喜欢频繁换股来测试某只股票的赚钱能力,但实际上这种行为也是不可取的。陌生的东西充满着不可预测的风险,因此,频繁换股增加了投资者对于股市的陌生感,结局很有可能是“一买就跌,一卖就涨”。
从心态上来分析这种行为,就是对于自己手上持有的股票,嫌它涨得慢甚至还亏钱,同时希望快速骑上暴涨的大牛股。所以总是在热点主题上来回切换,看到最近某个热炒的概念,比如元宇宙、芯片等,就立马杀进去了。隔几天遇到了调整,又怀疑自己是否买错了,开始跳到新的热点上。殊不知,市场的热点是永无止境的,而你的本金和精力却十分有限,结果曾经买过的潜力股成了大牛股,自己却没踩准时机,最后两头落空。
最后一种是分散投资。理财产品广告中总会提到,鸡蛋不能装在一个篮子里,要进行分散投资。很多人只理解了表面意思,不能投1~2只股,那我买5~6只总可以了吧。实际上这种想法是错误的,落入了商家的圈套。你知道分散投资的原因是什么吗?我们知道投资会有周期,不同时期的经济状况往往不一样,从长期投资来看未来永远是未知数,需要建立组合性的投资策略来对抗风险。所以,我们要根据不同的时区,来持有不同比例的组合,比如周期行业的股票、价值型股票、成长型股票或标的资产类的股票,来对抗经济的过热、衰退或复苏。而大多数人理解的分散性投资,都是单凭喜好,今天我买点A,明天我买点B,A和B往往还是同一类型的标的。往往造成赚钱的时候可能是2倍,亏钱的时候可能是3~4倍的现象。所以,对分散投资的错误认知也会造成投资行为的偏差。
二、频繁操作和长期持有的区别
一直以来我们给大家灌输了“长期主义”的投资策略,但很多朋友在熊市中想及时割肉止损,频繁操作。进进出出之间,因为受到贪婪、恐惧等人性弱点的影响,容易出现失误。而长期投资可以帮助大家培养从容耐心持有的理念和习惯,淡化情绪影响。我们从几个方面总结长期持有和频繁操作的区别,看完之后,你自然会选择更适合自己的投资方式。
首先从情绪影响来看,我们在短期交易中经常会发生这样的现象,涨了3~5个点,就进入了充满“满足感”的状态中,想着今天的零花钱赚到了。当遇上市场飘绿了,因为恐惧就立马割肉止血。频繁操作的背后是什么,是情绪的波动,是受到人性弱点的影响,容易带着感情去分析行情。
其次从交易成本来看,股票交易和基金交易基本上都需要手续费,我国目前市场上的基金基本都是持有的时间越短,需要的赎回费用越多。频繁地进出,会大大增加申购、赎回的成本。你要明白每增加一次申购、赎回,就多一次的手续费支出,主动降低了自己的收益率。从交易成本来看,长期持有肯定是占优势的。
最后从盈利概率的角度来看,频繁操作的本质就是择时,短期内可能会使投资者通过低位买入,高位卖出,赚取一定的收益。这需要对趋势有准确的把握,但投资这件事没有谁能100%准确预测,一旦失误,就会变成追涨杀跌。从概率学角度来说,越是短线交易,不确定性越高。当你把时间线拉长到3年以上,短期的波动影响就会减弱,盈亏的概率就会由这只股票背后的上市公司及其所在的行业在这段时间的发展、经营状况和行业前景来决定,这就是时间的魅力。
三、专注少数且高质量的操作
生活中,对我们的时间真正构成威胁的是那些“披着羊皮的狼”,那些看似我们很努力,却不能改变现状的工作。
所以,我们需要聊聊,为什么要教导大家专注于少数且高质量的操作。
因为我们的精力有限。一个人能取得成就最大的因素,就在于他的“专注力”。你观察一圈周围的人会发现,能集中精力把一件事做好的人,往往每件事都能办成,因为他已经养成了这样的习惯。很重要的一点体现在划分优先级上,我们最重要的20%的任务,会占据了我们结果的80%,而另外80%不太重要的任务,产生了另外20%的结果。这是非常经典的二八法则,你可以回忆下,是不是我们最重要的客户、最重要的投资标的或者最重要的少数几位朋友,对我们的结果产生了最重要的影响。
在确定这个结论之后,我们需要做的,就是把复杂的问题简单化,让事情保持在一个简单且清晰的状态上。工作生活上是如此,投资上也是如此。长期持有,就能大大降低择时带来的困扰。巴菲特目前持有的五大核心股票品种,持有时间平均超过20年,这也为他带来了身价一半以上的财富回报。他还提示了我们一点,最好的投资是投资自己,把投资建立在知识的基础上,去学习一些10年或20年之后能让你变得更聪明的东西。研究一家公司,我们也需要花时间去读懂它,看它能不能经过市场的考验。我相信,频繁操作的股民朋友,肯定没有完全吃透一家上市公司。如果都是跟风的行为,怎么可能轻易赚到钱呢?
另一个关键点在于“少数且高质量”。我们会发现,好的投资标的很有限。有些公司的质地很好,但它却可能遇到不可抗力的外部影响。比如2022年上半年的海康威视受到美国政府的制裁,消息一出,股市受到了不小的影响。我们来看下有关海康威视的消息爆出后接下来几天的盘面情况:
5月5日,海康威视开盘一字跌停,截至收盘仍处于跌停板,收盘报价为38.24元。
5月6日,海康威视低开低走,盘中多次跌停,最终以34.80元收盘,跌幅9%。
5月13日,海康威视总市值下跌超过8%,总市值跌破3000亿元。
作为视频监控领域的绝对龙头,海康威视被投资者视为“安防茅”,受到各路资金宠爱,各家机构也纷纷看好,给出“买入”“增持”“强烈推荐”等评级。如果你要问海康威视是不是一家好公司,肯定是。但是它是不是好的投资标的,目前来看不是。至少从账面上来看,它无法给正在持有它的投资者理想的回报。
最后,我想把巴菲特眼里的“好股票的标准”分享给大家:有卓越的经理人、强大的竞争优势、拥有定价权、无须额外资本投入、品牌价值。
也就是说,公司要有优秀的职业经理人及创始团队带领公司前进;要有强大的市场竞争力和定价权,证明它在行业中拥有一定的地位,别家无法撼动;在任何持续期内,不用拿出股权再做融资,可以靠自身经营取得理想的回报,在财务上是良性循环;拥有被人们所认可的品牌美誉度及商业价值。
√ 小结
● 频繁操作是资本市场的头号杀手,投资者要专注少数且高质量的操作。
● 投资中的频繁操作:追涨杀跌、频繁换股、分散投资。
● 频繁操作和长期持有的三个区别:情绪影响、交易成本、盈利概率。
● 为什么要专注少数且高质量的操作:精力有限,高质量的投资标的也有限。
相关人物
沃伦·巴菲特
Warren E. Buffett
毕业于哥伦比亚大学,美国内布拉斯加州人,全球公认的“股神”,全球著名的投资商,从事股票、电子现货、基金行业,现任伯克希尔·哈撒韦公司CEO。
沃伦·巴菲特作为世界上赫赫有名的投资大师,其投资生涯成就累累。从1965年至2021年,巴菲特旗下的伯克希尔·哈撒韦公司年化收益率高达20.1%,远高于标普500全收益指数的年化收益率10.5%,这一延续半个多世纪的业绩举世瞩目。巴菲特的成就不仅体现在投资收益率上,其投资理念—一家公司的护城河、特许经营权、挖掘被低估的股票、减少频繁操作等与众多经典投资案例更是广为流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