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章 近因效应:老朋友的新面貌(1 / 1)

在互动过程中,知觉主体是以对知觉对象所形成的第一印象为基础来交往的,这种交往方式当然易于在知觉对象身上诱发出与第一印象相吻合的反应特征,从而反过来加强知觉主体对知觉对象所形成的第一印象。

——洛钦斯(A. S. Lochins)

→ 近因效应与首因效应是由美国心理学家洛钦斯首先提出的。它们反映了人际交往中主体信息出现的次序对印象形成所产生的影响。

洛钦斯曾做过一个这样的实验。

他用两段完全杜撰的故事作为实验材料,去描述一个叫詹姆的学生的生活片段。两个故事呈现出截然相反的两种性格—故事A呈现的是热情外向的詹姆,故事B则描绘了一个冷淡内向的人。两个故事分别如下:

故事A:詹姆走出家门去买文具,他和他的两个朋友一起走在充满阳光的马路上,他们一边走一边晒太阳。而后詹姆走进一家文具店,店里挤满了人,他一边等待着店员对他的注意,一边和熟人聊起了天。他买好文具向外走的途中,遇到了一个朋友,他和朋友打了招呼,然后和他告别,走向了学校。在路上,他又遇到一个前天晚上刚认识的女孩子,两人聊了几句后相互道别。

故事B:放学后,詹姆独自离开教室走出校门,他走在回家的路上,路上阳光非常耀眼,他走在阴凉的一边,他看见迎面而来的是前天晚上遇到的那个漂亮的女孩。詹姆穿过马路进了一家饮食店,店里挤满了学生,他注意到那里有几张熟悉的面孔。詹姆安静地等待着,直到引起柜台服务员的注意之后才买了饮料。他坐在一张靠墙边的椅子上喝着饮料,喝完之后就回家去了。

洛钦斯对这两段故事进行排列,并分别呈现给四组相同人数的被试者:第一组先看A后看B,第二组先看B后看A,第三组只看A,第四组只看B。看完后,要求他们对詹姆做出评价。

第一组被试者中有78%的人认为詹姆是个比较热情而外向的人;第二组被试者中只有18%的人认为詹姆是个外向的人;第三组被试者中有95%的人认为詹姆是个外向的人;第四组被试者中只有3%的人认为詹姆是个外向的人。这个实验表明,先提供的信息占绝对优势,这就是首因效应在发挥作用。

一、近因效应和首因效应的概念

近因效应指的是,最近获得的信息比原来获得的信息影响更大的现象。首因效应则是指,交往双方形成的第一次印象对今后交往关系的影响更大。我们知道,无论是近因效应带来的新近印象,还是首因效应带来的第一印象,对我们了解一个人来说,都是不够全面的。但不可否认的是,这两者带来的效应确实是鲜明的、显著的,并且影响着周围人对他日后一系列表现的评价。

心理学家的研究结果还表明,当有新信息输入刺激大脑时,近因效应产生的影响就会更大,比如通过交流分享、项目成果展示,我们对对方的印象就会不断刷新。也就是说近因效应一般会发生在关系较近的人之间;比如我们在做PPT演讲的时候,会有个小技巧,在最后两页把内容的精彩程度拔高,有这样的亮点结尾,你的演讲会令大家记忆犹新。

反之长时间没有联系和沟通时,首因效应所产生的影响就会更大。比如久未联系的老同学,对他的印象还停留在上学时,也就是说首因效应一般会发生在陌生人或久未联系的人之间。有句古话“新官上任三把火”,这是管理上的学问,新领导上任会出台一系列的新政策和规定,以提升团队士气。

那近因效应和首因效应不是自相矛盾吗?其实不然。举个生活中的例子,人一生中会遇到多个贵人。可能是你上大学时的老师,推荐了你人生中的第一份工作,过了20年仍让你心怀感激;也有可能是你目前公司的领导,对你不断提携,让你的职业生涯不断前进。但如果一定要让你选择,谁对你的帮助更大?其实很多人会回答不上来,也就是说,首因效应和近因效应通常在一个人身上同时存在,只是适用的场合和发生的频率不同。

投资者容易受到近期结果的影响,心情跟着K线起起伏伏,时晴时阴,这就是近因效应的体现。但当我们太重视当下结果而急于求成的时候,步调就容易混乱。今天听到医药行业有利好就入场了,下周互联网、下个月房地产……,市场上的热点和新闻永远追不完,但你手上的棋子是有限的。频繁来回切换、急于求成,最后只会进退无措、徒劳无益。如果你看好一个投资机会,你至少要给他2~3年的时间和空间,这在A股上是比较重要的周期。

二、投资中的近因效应和首因效应

说完生活中的例子,我们再来看看投资,近因效应和首因效应又在怎样影响着我们的决策。

肯·费雪(Ken Fisher)的著作《投资丛林法则》中谈到,近因偏见让2000年的许多投资者相信,科技股会大涨;近因偏见让2009年的许多投资者相信,股市即将大跌。许多投资者自欺欺人地认为,2000年,纳斯达克指数会沿着虚线上涨,或者2009年的股市会顺着虚线下跌。

近因偏见,以“最可能出现的情况”之名蒙蔽了多数人。事实上,股市是向着相反的方向曲折前进的。

1.近因效应:三根阳线改变信仰

从我们身边和许多分析师、投资者的交流中发现,在投资中尤其是股市投资中,近因效应对人们的影响要远超首因效应。原因也很好理解,人们对拥有财富带来的精神刺激和快感是短暂的,你可能会因为一天前赚钱而沾沾自喜,但你绝不会对三年前的收益记忆犹新,所以很多人在投资中容易被短期记忆支配着决策。

2.首因效应:P2P的踩雷背后

首因效应更多的是发挥着广告营销第一时间侵占消费者心智的作用。

我们来回顾当年P2P是怎么把人带入坑的。银行利息年化收益率不到2%,货币基金的利息年化收益率不到5%。为什么横空出世的P2P打着广告说自己利息年化收益率10%~20%,还有那么多人坚信不疑地“入坑”?

通过风险调查发现,P2P的很多投资者都是保守谨慎型,风险厌恶者。但他们依然中招,那是因为当年P2P很多的广告都在销售梦想,把家庭幸福、有房有车、孩子教育等联系在一块儿,通过小区电梯广告、电视广告等信息,营造出P2P能带给你储蓄翻倍、未来可期的美好生活。P2P的广告利用初始印象,偷换概念,让你主观地把投资P2P和实现梦想、买车、家庭幸福等画面画了等号,最后发现App上的数字就只是数字,根本兑现不了。目前为止,我只见过把钱丢进P2P拿不出来的,没见过有人靠P2P实现梦想的。在这种首因效应的坑中,很多理想主义者陷入了商家营造的假象中。

三、近因效应和首因效应的产生原因

近因效应和首因效应都是因为对人或事物的“印象”产生的影响,可能是第一印象,也可能是最新印象。为什么我们不能去全面地了解一件事或一个人呢?这两种效应产生的原因是什么?

1.出场的先后顺序

曾经看到过一句话,“人生的出场顺序,很重要”。这句话无论用在工作生活还是投资上,都很合适。因为每个阶段人的心态不同,他看待事物、对待一切的态度也会产生差异。

首因效应会给人留下先入为主的印象,随着时间的推移,有些印象开始模糊了,而最近发生的事情、他的为人处世等如果与最初得到的信息不同,那么后面的信息更容易印刻在近期的大脑里,第一印象的影响因此削弱,近因效应明显增强。

2.先后印象不完全一致

很多人忽略了一个细节,总以为近因效应和首因效应是一组反义词,那如果这个人或事,从始至终都是一致的呢?那是不是第一印象就等同于最新的印象了呢?但这种可能性较低,因为人都是善变的,随着环境的改变和年龄的增长,人的各方面也会产生变化。所以对他的第一印象形成以后,人们对交往对象产生了相应的态度与期望。过了若干年,不论他成功了或落魄了,他的生活环境其实都在发生变化。最近发生的事情与最初的判断和期望相反,很多人更愿意相信眼前发生的事情,并改变当初的态度与期望。

投资标的上也是如此。比如瑞幸咖啡,最初以中国新零售咖啡品牌问世,凭着物美价廉与时尚的品牌特质受到年轻人喜爱,然而财务造假事件却成为它的败笔。现在大家记住的,当然是后者。而像娃哈哈、农夫山泉这类纯水饮料品牌,在人们印象中没有太多负面消息,不论近因还是首因,也就没那么大的区别了。

3.性格特点

在人际交往中,人的性格也会影响着两者的强弱。一般来说,性格较为开朗、外向的人容易受近因效应的影响,容易接受新鲜事物,喜欢享受当下带来的快乐;而性格比较保守、严谨的人,则相对容易受首因效应的影响。比如,最近很火的线上直播,吸引了很多名人参与进来。有两个很鲜明的例子,都是在生活中遇到重创,渴望在直播平台取得重生和突破的。一位是俏江南的创始人张兰,乐观洒脱,能言善道,她通过直播带货的方式,让很多人记住了她的带货商品品牌,获得了直播电商领域的新突破;章颖颖的父亲也想通过直播来改善生活质量,但他的不善言辞和愁眉苦脸,使得粉丝们都在留言评论,希望他能走出丧女之痛。所以,性格对近因效应和首因效应都会造成影响。当然,随着年龄、阅历的增长,我们看人或事都会更全面、更客观。

四、如何正确应对近因效应

首因效应在人际交往过程中是一把双刃剑,利用得巧妙会助你一臂之力。增加自己的学识,多和交流对象讨论共同兴趣和话题,像培训、销售这样的职业,会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那么,投资中如何正确应对近因效应?

近因产生的偏见,概括起来无非两种情况:

①短期上涨→长期上涨→贪婪→买入

②短期下跌→长期下跌→恐惧→卖出

哪些方式可以正确应对这种“近因偏见”呢?

首先,要有平衡的投资组合策略。我们比较常见的就是股债平衡,还有各板块的平衡。根据市场情况来调整股债比例,保持资产配置的风险对冲。投资者不应该把投资决策中最大的权重放在最近发生的事情上,而是应该小试牛刀,观望一下再分批进入。

其次,学会钝感力。三思而后行,慢慢决策、慢慢反馈。我们需要明确的是,投资不是赌博一夜暴富,也不是小时工按小时结算报酬。投资就是长期的、反人性的行为。人的思维特点倾向于关注当下的热点,被一些热点、信息甚至谣言冲昏头脑的投资者比比皆是,而真正能不断产生回报收益的投资,都是有战略眼光、经过时间锤炼的。

最后,认清市场规律。省去了盲目跟风追热点的时间,多出来的时间就可以多看、多研究、多分析市场。了解市场的一些历史规律,比如A股30年来的几个重要事件节点:1999—2001年的“519行情”、2007年的牛市6100顶点、2016年的大跌、四次熔断等等。为什么会发生?这背后的时代背景是什么?后续发展是什么?抄历史的作业,能让你在未来投资中,以更清晰的逻辑、更通透的思维摸索一些市场规律。掌握不变的“大道”和常识,看清一些投资市场的趋势规律,了解一些标的特征和合理收益率,这其实也是在拓宽你的能力圈,尽量避免受到近因效应的影响。

√ 小结

● 近因效应是指,最近获得的信息比原来获得的信息影响更大的现象。

● 首因效应是指,交往双方形成的第一次印象对今后交往关系的影响更大。

● 投资中的近因效应:三根阳线改变信仰。投资中的首因效应:P2P的踩雷背后。

● 近因效应和首因效应的产生原因:出场的先后顺序,先后印象不完全一致,性格特点。

● 如何正确应对近因效应:平衡的投资组合策略,学会钝感力,认清市场规律。

相关人物

凯瑟琳·C.埃克尔

Catherine C. Eckel

美国得克萨斯州农工大学经济学系教授,实验行为经济学家,其研究大部分由实证现场工作组成,聚焦于各种心理因素对一般经济计算的影响。

主要研究领域包括慈善捐赠,贫困城市环境中的合作,信任和风险承受能力,协调反恐政策,偏好和行为方面的性别差异,种族和性别。

[1] 心理学与经济学交叉的行为决策领域开始于20世纪70年代末,这是受到认知心理学家丹尼尔·卡尼曼和已故的阿莫斯·特沃斯基(Amos Tversky)以及经济学家理查德·塞勒开创性工作的刺激,这一研究工作从此演化为包含社会学、法律、生物学、博弈论、政治科学、人类学和其他学科的研究发现及其策略,并且对上述学科也产生了影响。

[2] 另一个原因是“损失厌恶”,详见本书“第6章——损失厌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