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为经济学认为,人们在决策过程中对利害的权衡是不均衡的,对“避害”的考虑远大于对“趋利”的考虑。传统经济学理论往往会假设决策制订者把损失的费用等同于机会成本,但相对于机会成本来说,现实生活中人们往往更重视自己的损失。
——理查德·塞勒
思考一个有趣的的小实验。
如果工厂里工人们的工资都按工作时间来支付,每周工作50小时的同时,可以有一个在工作时间内休息5小时的机会,你是否会选择休息?
反过来看,若工人在每周工作45小时的同时,有一个再工作5小时的机会,你是否会选择工作?当视工资的减少为损失的费用、额外收入为机会成本时,答案显然是否定的。
禀赋效应的提出引起了人们巨大的争议,因为它挑战了新古典主义经济学对消费者选择的分析基础,即效用决定于客观资产价值。禀赋效应的存在会导致买卖双方的心理价格出现偏差,从而影响市场效率。
一、禀赋效应的概念
禀赋效应指的是当一个人一旦拥有某样物品,那么他对该物品价值的评价要比未拥有之前大大提高。这一现象是由诺贝尔奖获得者理查德·塞勒教授在1980年提出的,简单地说就是人对于已经拥有的东西会有比较高的心理估值,也可以用损失厌恶的理论来解释。其实,中国古语里也有一些反映禀赋效应的俗语,我们来做个选择题测试:
下面哪个词语或古语,不是形容禀赋效应的呢?
A.敝帚自珍
B.金窝银窝,不如自己的狗窝
C.宁为玉碎,不为瓦全
正确答案是:C
其实咱们大部分的人都有这种心态,别人的东西再好也是别人的,我自己拥有的东西才是最好的。说起来有点荒谬,但这种心态却隐藏在我们工作、生活的方方面面。
大家如果学过国际贸易的话,应该知道资源禀赋的概念,两个国家要谈生意,你会选择哪个国家出口什么样的产品?这时候要考虑的就是一个资源禀赋的问题。
比如A国家人口多,大家工资要求比较低,那出口的则是纺织业。B国家人口少,人均收入高,那出口的则是工业制成品、大规模制造。C国家自然资源丰富,如铁矿石等,所以它就有钢铁方面的优势。所以资源禀赋是国际贸易中一个非常重要的概念和理念,并且由此产生一个叫作“绝对优势”的理论,国家在什么方面资源多,就主要生产禀赋资源能够带来的产品,两者一交易就产生了利益。所谓“靠山吃山,靠水吃水”,自己所处的环境有什么条件,就依靠什么条件生活。
再比如我们的家乡、我们的母校、我们住的房子、我们买的车子,甚至是家用电器的牌子,我们都会对其产生一种好感,这是一种情感上的纽带。当然禀赋效应在商业上的应用也屡试不爽。现在一些电商平台如某宝、某东为了促进消费,都会打上“七天无理由退货”“试完再卖”的标签,这就无形中给了消费者很大的安全感。即使收到快递后对商品不满意,我也能退货退款,并不损失什么。那么,这个举措对商家来说也是利大于弊吗?我们通过这几年的数据研究发现,打上“七天无理由退货”的商品,销量同比增加了30%以上,而退货率不足10%,甚至还免去了许多处理纠纷产生的时间和人力成本。那是因为当消费者收到商品时,禀赋效应就已经开始起作用了。当你认为这样东西已经属于你的时候,除非是质量非常不过关,否则能用的就不太可能再退回去。
二、投资中的禀赋效应
再来看看投资中的禀赋效应,因为人们在决策过程中对利害的权衡是不对等的,这种心理行为带给我们多少非理性的决策呢?
1.迟迟不愿意纠错
其实回看前两年的A股市场,如果是单一股票投资或基金投资的话,你会发现业绩回报是天差地别。在这种结构性行情中,很多股票持续萎靡不振,但是公募基金在专业力量的加持下,回报还是比较可观的。可是,很多老股民出于禀赋效应的影响,不舍得抛掉已经持有好几年的个股换成基金。其实投资者心里也明白,公募基金或许是更好的投资方式,但就是不愿意放手,甚至觉得自己持有的就是好股票,总会等来逆风翻盘的一天。纵使回报不如意,他们也会担心未来股票抛掉后会上涨,这就导致了很多股票投资者迟迟不愿意纠错。但是他们却忘了时间也是成本,同样一年的时间别人在赚钱你却在亏钱,差距是不是就慢慢拉大了?
2.错把运气当实力
当投资者买入一只股票后,如果标的发生连续上涨,投资者就会产生禀赋效应,下意识地开始美化标的以及自己的能力,将喜人的业绩回报归功于自己的投资眼光和标的足够优质。但实际上,发生上涨的原因有很多,投资者应该结合政策面、行业发展和企业基本面来综合评估,寻找其中的规律,通过对过去的规律摸索来预测未来的变量,而单一的总结非常容易产生误判。好运气并不能长久伴随,要靠专业知识和能力来支持。我们想要在投资市场上长期处于主动位置,还是需要用严谨的思维、清晰的逻辑去判断择时、择股,梳理出这只股票上涨或下跌背后的因素,建立正确的认知,而不能感情用事。
3.对他人的意见产生偏见
股市里有一种说法,叫作“位置决定想法”。股民们的情绪会随着股票的涨跌大起大落。另外一点就是投资者容易就着自己的持股,对他人的意见产生偏见。比如一些证券分析师,如果说他持有的股票业绩好,那就会大加赞赏,说他是“股神”;反之,如果说他的持股哪里存在问题,就视而不见听而不闻,甚至说分析师水平不行、阴谋论者等。所以我们经常看到,某只公众看好的股票被批评和怀疑,发出质疑的人就会遭遇一众持有者的疯狂攻击和威胁,这就是“禀赋效应”的表现之一。
判断一家上市公司好或者不好,还要制定几个基本的原则和规则,这样就不是简单的感情用事。有人说我老家的股票最好,这显然不太准确。
投资者首先要做的就是做减法,比如在股票投资之前,先制定几个与公司业绩相关的硬核标准。我给你几个参考指标,比如这家公司你要投资它,毛利率我们要求30%以上,净利率10%以上,净资产收益率10%以上,主营业务收入增长10%以上,过去5年平均值都在这个水平以上,把它作为一个淘汰的标准。但凡看上哪一家公司,必须四个标准全达到,没达到标准的就排除在你的意向选择范围之外,达到标准之后你再去做认真研究,这样就能避免主观判断带来的失误。
三、形成禀赋效应的因素
了解了禀赋效应会产生的一些行为现象后,我们再来聊聊,造成这些心理的原因有哪些?
1.损失厌恶心理
行为经济学中的损失厌恶心理,就是当人们失去一样东西时的痛苦程度,要大于拥有它时的2倍快乐。这也就解释了为什么我们宁可拿着可有可无的东西,也不愿意果断抛弃。另外除了拥有,我们还会考虑到价格因素,比如房子、股票,如果我们卖掉后价格上涨了怎么办?一旦有了这种犹豫,我们最终都会选择拖一拖、缓一缓,就和我们几年不背却不舍丢的名牌包一样,因为担心卖出后会被贴上判断错误、失败的行为等标签。
2.习惯性依赖心理
禀赋效应产生的第二个重要原因就是习惯性依赖心理。这种心理其实会贯穿我们工作、生活和投资的方方面面。比如我们在一份工作中投入了许多精力和时间,那我们如果要换工作就会考虑之前的这些付出是不是都白费了。再比如恋爱结婚也是一样的道理,如果我们是投入了更多金钱和时间的一方,那分手时一定也会更痛苦。投资也一样,当你要进行标的转换时,你肯定会想起这只基金或股票曾经多么辉煌,为你带来了多少投资回报,相处过程中累积情感,久而久之会产生习惯性依赖。在这些情感因素的作用下,我们会越发看重与高估自己所持有的基金或股票,不舍得卖出。
四、如何正确应对禀赋效应
1.避免先入为主
想要克服禀赋效应,最关键的是在做投资决策时,要以理性的角度去思考,而不是感性。理性是行为经济学中经常提到的词,但我们要做到合格却非常困难。其实有个最简单的方法,就是向“大师”学习,读经典著作,去“抄作业”。多看看那些被誉为“股神”的投资者,在碰到波动时是如何调整仓位的;在熊市时他们会选择持有还是卖出,或许这样会比你一个人凭感觉做决策,有更清晰的认识。另外我们还可以从正反两面来分析标的,无论你投资哪个产品,都可以在本子上列出它的优缺点,比如优点是收益高,那对应的缺点就可能是风险也比较高。这样可以避免放大优点而忽略了缺点。巴菲特会选择芒格作为搭档,也是因为芒格会指出他选择标的的偏差。多和伙伴讨论、沟通、切磋,就会在辩证中得到成长和提高。
2.做到知行合一
禀赋效应带来的行为障碍就是会过度美化已经拥有的事物,这也会导致我们在很多行为中,想的、说的、做的都不一样。那么,怎么去克服它?怎么才能不被这些弱点所打倒?首先就是要直面我们自己的弱点。约束自己的感性思维,不去听信市场上的信息和谣言,还要控制自己的情绪,不随股市起起伏伏,这些都是很专业的投资能力。我的建议是:做少量而重要的操作决策,每个月、每个季度回过头来复盘它,再来做合理的计划,好的可以放大,不好的可以摒弃,真正做到知行合一。
3.遵守投资规则
我们一直强调,股市投资是10%的人赚钱的游戏,我们如何成为金字塔尖的10%呢?充实自己的投资知识、强化自己的投资规则,是非常重要的。我们都说,没有规矩不成方圆。制定一套适合我们自己能力和财力的投资规则,比如科技股不懂不碰、坚持买每个行业的龙头股、每年的操作不超过20次等。当我们建立了完整且苛刻的规则后,就不可随意打破。就和每个公司的规则一样,我们一旦有了这种心理契约,就能调动投资的热情和积极性,从而起到激励的作用。
禀赋效应给我们最大的启示就是,学会选择与放弃,才能收获更多。
√ 小结
● 人们在决策过程中对利害的权衡是不均衡的,对“避害”的考虑远大于对“趋利”的考虑。
● 投资中禀赋效应带来的非理性行为:迟迟不愿意纠错,错把运气当实力,对他人的意见产生偏见。
● 形成禀赋效应的原因:损失厌恶心理,习惯性依赖心理。
● 如何正确应对禀赋效应:避免先入为主,做到知行合一,遵守投资规则。
相关人物
理查德·塞勒
Richard Thaler
2017年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行为金融学奠基者,芝加哥大学教授。现为美国经济学会会员、美国艺术与科学研究院院士,是行为经济学和行为金融学领域的重要代表人物之一。
塞勒主要致力于心理学、经济学等交叉学科的研究。在理论研究中,他对反常行为、经济人假设、禀赋效应、跨期选择、心理账户和股票市场等方面的研究做出了重大贡献;在实际应用上,他分析和解释了消费者行为、社会福利政策、储蓄投资政策等行为经济案例。其代表作有《赢者的诅咒》《准理性经济学》《助推》等。
塞勒对生活中反常现象的思考,构成了他独特的研究视角,正是这种新的研究视角使塞勒的研究成果具有独创性与开拓性。塞勒指出,按照科斯定理,政府应该做的就是尽量降低市场的交易成本,使产权明晰,使市场效率趋于最优。但由于存在禀赋效应,政府这样的努力或许还不够。初始的产权配置对最终的资源分配有着决定性的作用,这就要求政府考虑到市场效率的低下,在分配产权的初始阶段就必须更注重效率,而不能指望过分地依赖市场的调节。
由于禀赋效应,人们要避免失去所拥有的东西,容易产生“安于现状情结”,害怕改变可能带来的损失。当社会制度变革时,那些可能利益受损的群体为了避免损失带来的痛苦,必定会不惜付出很大的代价来维持原有的制度,而社会的进步就必须要克服这种惰性。他针对经济学现有理论体系中的某些缺陷进行了深入的研究,贡献了诸多理论研究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