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们的行为都具有从众性。稀缺是导致从众行为的因素之一。当人们不确定应该做什么事,他们会认为其他人掌握了自己没有掌握的信息,然后就按照其他人的方法行事。
——刘磊《羊群效应》
这几年,所谓的炒车厘子、炒大蒜现象,就是羊群效应的结果,都是盲从惹的祸。
一群羊前面横着一根木棍,第一只羊跳了过去,第二只、第三只也会跟着跳过去。这时,把木棍撤走,尽管拦路的木棍已经不存在了,但羊群后面的羊走到这里,仍然会像前面的羊一样向上跳。
在外部条件变化的情况下,后面的羊并没有及时做出改变,依然盲目模仿领头羊,在心理学领域,这被称为“从众心理”。
法国科学家让-亨利·卡西米尔·法布尔(Jean-Henri Casimir Fabre)曾经做过一个实验,这个实验后来被称为松毛虫实验。在这个实验中,法布尔将许多松毛虫放在一个花盆的边缘,让它们首尾相接,绕着花盆围成了一个圈。然后,他又在距离花盆不远处,撒了一些松毛虫喜欢吃的松叶。有趣的现象发生了,松毛虫开始一只跟一只地绕着花盆走了一圈又一圈,每一只都紧跟在前面那只松毛虫后面。整个过程整整持续了七天七夜,饥饿劳累的松毛虫最终都因没能吃到松叶而死掉了。实际上,只要这一队松毛虫中的任何一只,稍微改变一点路线,走出这个无限循环的怪圈,就能吃到旁边不远处的松叶。
为什么松毛虫直到死亡都没有走出无限循环的怪圈?其实就是因为羊群效应。
一、人类出现“羊群效应”的原因
说到这里很多人可能会嗤之以鼻,人类的智慧怎么在和动物比呢?但你留意一下身边就会发现,“羊群效应”无论是在我们的生活中,还是投资中都随处可见。
最常见的就是朋友的消费行为会对我们的购物心理不自觉地产生影响。比如和好朋友们购物,他们在商场里买了很多东西,你会受到影响,“不买不好意思吧,看着也挺喜欢的,那就买上几样东西吧”,这是一种羊群效应。
还比如孩子上兴趣班。你看到邻居家几个孩子都报了钢琴班,同班同学报了小提琴班,那你自然会想,“我的孩子不能输在起跑线上!要不要也学一门乐器傍身呢?”这又是一种羊群效应。
而在投资上,投资者也很难排除外界的干扰。往往人云亦云,什么行业热,别人投什么,投资者就跟风而上。即使随着社会的进步和发展,科技日新月异,但“羊群效应”这种心理状态却一直保留下来,原因可能有以下几个:
模仿是人类的本能。新人要取得成功,最快速的方法就是模仿成功者,可以少走弯路。模仿现成的事例,前期投入的时间和成本也较低,如淘宝、腾讯、滴滴,刚创业时多少都有模仿的痕迹。像李书福当年创办吉利的时候,也是把日产车的零部件全部拆开,再逐一模仿。
人从古至今都是群居动物,想要融入社会中的某个群体,适应新环境,首先最重要的就是合群,也就是从众。比如我们新到一家单位或组织,肯定要想方设法融入部门,和领导同事搞好关系。
中国文化讲究中庸之道,不左不右,不上不下。特立独行的人有可能变成“出头鸟”而受到排挤,因此出于安全感的考虑,大部分人都会选择从众。东方人骨子里还是相对保守的,少部分另类的人很容易成为被议论的对象。
但是对大多数事物,我们都应该以辩证的思维去看待和理解,羊群效应也是如此。不能一棒子说羊群效应就是错误的,因为在行为上,它既发挥着正向能量,也留存着负向能量。
二、去芜存菁:关于正负向的羊群效应
在投资行为中,羊群效应的特质可以归纳为以下几点:一是率先做出决定的领袖型投资者或专业机构,对市场上大多数人都会起到一种表率作用;二是这些决策并不一定是完全正确的,可能会导致错误的影响,也就是亏钱;三是“羊群”一旦发现错误后,就会根据最新消息做出相反的决策,导致新一轮的从众行为。
总结一下羊群效应在投资方面的影响:
盲目地相信某些人;
模仿导致决策出现错误;
追随趋势后放大波动。
“羊群效应”分为理性的“羊群效应”和非理性的“羊群效应”,关键取决于从众过程中羊群自身的思考和判断。
1.理性的“羊群效应”
首先我们来聊聊理性的“羊群效应”。怎么理解呢?套用小米创始人雷军的话来说,就是“站在风口上,猪都能飞起来”。顺应外部的环境变化,因势利导,顺势而为。我们可以回顾下中国这30多年改革开放的经济发展史,20世纪90年代的房地产掘金,21世纪00年代的初代互联网企业的崛起,再到21世纪10年代的各种平台经济(视频、外卖、出行、旅游)遍地开花,到现在生物科技、新能源汽车、新基建的发力……每个时代其实都有属于它的符号,很多有想法的年轻人也确实能在时代的浪潮中取得更高的成就。我们投资也是一样,“跟风”可以让我们把精力聚焦在某几个重点上,缩小判断范围。比如在掌握了最新的利好动向后,就投入在某个领域或某个赛道上,着重加深这方面的研究和耕耘。当然,发现是第一步,非常关键,而后续你自己理性的判断也得跟上。
所以,我们首先需要确认趋势的实在性;其次,对趋势中的个案进行仔细分辨。
判断的一些基本依据包括:这个行业的前景是真的好还是只会昙花一现?如果买入了,可能会遇到什么风险?是否需要寻找其他行业的标的来进行风险缓冲?比如十几年前,4G刚开始火的时候,形成了O2O的模式。前面已有在线外卖、在线叫车在今天的广泛使用,大大降低了双方的运营成本。但上门理发、美甲都是一对一的服务,形成不了规模效应,反而因为路途上的时间付出和交通费用开支增加了成本。所以即使O2O是广泛流行的趋势,也会存在失败的个例。具体到某一个投资项目,能不能享受到趋势带来的红利,这对投资者的判断是有要求的。
你需要认真追问自己的是,标的企业的财务数据、现金流、业务模型、主要客户和产业上下游投资者是否真的了解?所谓羊群效应,领头羊也只是半个“师傅”,修行还得靠个人。在顺势的基础上,投资者能做出自主的判断和有效的策略,那么大概率能达到符合预期收益的目的。
2.非理性的“羊群效应”
非理性的“羊群效应”投资者,在市场中也有不小的比例。从20世纪90年代炒股兴起开始,那时候还要去柜面操作,你就会发现交易所大厅或是门口总是人群扎堆,少则5~6人,多则8~10人,多为退休的阿姨叔叔或自由职业者,我们称这种扎堆议论为“股市沙龙”。讨论什么呢?所谓的“内幕消息”,明天哪只股票会涨、哪只股票会跌……到现在这种情况依然没有消退,只不过科技进步了,大伙改为网上讨论,而不是扎堆结伙了。
那么这群人,真正获得内幕可靠消息的可能性有多少?真正的金融从业人员会不会冒着职业风险,去散播小道消息?这些圈外人,只是以讹传讹,自娱自乐罢了。
巴菲特之前就说过,我几乎不参加华尔街的聚会。那里太过于喧嚣和吵闹,也得不到有价值的信息。所以他宁可躲在自己的家乡——宁静的奥马哈小镇,拒绝与大都市的金融人士接触,就是为了养成自己独立判断的习惯和能力。有趣的是,奥马哈小镇反而因为他变得蜚声在外,每年有不少游客慕名前来参观。巴菲特凭着一己之力,成了羊群效应中的“领头羊”。有时候就是如此,过于依赖外界来判断一件事物,希望少花力气多赚钱,久而久之反而会失去自我判断的能力。
三、如何避免掉入“羊群”陷阱
在了解了羊群效应的正反作用后,我们又该如何避免陷入“羊群效应”的圈套呢?我认为,还是要在平时下功夫,关键时刻才能从容淡定,保持独立的思考。
1.宁可错过,不要做错
首先,我们做任何事先要设立底线。投资的底线是什么?那就是保住本金,规避亏钱的风险。那么,对于股市中一些不确定的机会以及不了解的标的,我给大家的建议是,宁可错过,也不要盲目冒险。这也是彼得·林奇和巴菲特一直坚守的重要原则。人这一生只可能赚到你认知范围内的钱。那些靠运气赚到的钱,最终往往会靠实力输掉。所以,如果有人让你买入一只你不了解的股票,那你就摇摇手,一笑置之吧。再参照一条巴菲特在投资方面的准则,就是“不要亏钱”。当你遇到悬而不决、可投可不投的时候,我还是建议你选择放弃。
2.明确心理账户,把投资目标化
在现实中,人们会在脑子里设立各式各样的账户,比如把工资分为好几份,有的用于生活开销,有的用于储蓄,有的用于投资。实际上同样的钱在不同的账户、不同的心理预期下,带来的感受和满足都不尽相同。仅投资这一块,我们也需要设立心理账户,有明确的止盈、止损点,不然就很容易忘了投资的目的是什么。比如我有一笔钱就是为了父母养老的,稳健类的保守投资就可以。那我就要做到果断放弃高风险的杠杆投资,适当降低股票的比例,把投资重点放在混合类或债基的银行理财上。这样反向思考问题,明确我这份钱是做什么的,达到什么预期就不容易被别人牵着鼻子走了。
3.不被情绪搅扰
有个有趣的现象,相比熊市里投资者捂着口袋观望的态度,牛市散户更容易形成强烈的羊群效应。他们互相抱团,互相壮胆,把市场推上新高。而这恰恰是一个转折点,当市场都认为是一个绝佳投资机会时,市场的顶部才会最终出现,继而出现重大的调整。“羊群效应”就是很多追涨杀跌情绪的始作俑者。所以,投资并不是江湖论战,不要讲究什么兄弟情义,尽可能抛开情绪干扰。况且很多人为了面子只会说自己赚钱的好事,而隐藏自己亏钱的坏事。
在投资这场博弈的游戏里,真真假假、孰是孰非,都需要靠时间来检验。一定要具备独立判断的能力,不要去人云亦云,热闹之后发现钱没赚到手,只剩下了一场寂寞。
无论是金融学家还是投资专家都会把市场看作是一场充满不确定性的游走。市场也是一位喜怒无常的先生,没有人能百分之百地准确预测未来的上涨或下跌。但有些散户却盲目地跟从,拿昨天的上涨赌明天的走势,拿他人的成功赌自己的账户,这样得到的结果肯定是喜忧参半的。
投资的过程,其实也是我们和人性较量、自我历练的过程。想要和“羊群效应”说不,我们要学会自主判断,学会接受挑战和问责,也要勇于为自己错误判断承受后果,关键是过程中耐心的培养和经验的积累。另外,我觉得大家可以关注别人没注意到的市场空缺,这些股票往往会跑出黑马。人人都知道茅台是家好企业,但高股价却让人望而却步。我们要做的,是去挖掘下一个“贵州茅台”“宁德时代”,这样无论是收益还是成就感,都会远远大于从众的行为。
√ 小结
● “羊群效应”是比喻人的一种从众心理,从众心理很容易导致盲从,而盲从往往会陷入骗局或遭到失败。
● 造成“羊群效应”的原因:模仿是人类的本能,人从古至今都是群居动物,中国文化讲究中庸之道。
● “羊群效应”的分类:理性的“羊群效应”和非理性的“羊群效应”。两者的区别在于从众过程中羊群自身的思考和判断。
● 如何避免掉入“羊群”陷阱:宁可错过,不要做错;明确心理账户,把投资目标化;不被情绪搅扰。
● 怎么和“羊群效应”说不:要学会自主判断,接受挑战和问责,勇于为自己的错误判断承受后果。
相关人物
乔治·罗文斯坦
George Loewenstein
美国科学院院士,卡耐基-梅隆大学(CMU)行为与决策研究中心主任,社会与决策科学系教授。被认为是行为经济学、神经经济学、判断和决策制定领域的领军学者。
他对行为经济学的主要贡献之一是提出了“冷热共情差距”,这是一种认知偏差,指人们在冷静的时候不能想象自己在情绪激动(也就是处在“热”的状态下)时情绪会发挥多大的作用;同样在“热”的状态下,也无法意识到情绪对决策产生的巨大影响,即人们低估了本能驱动对他们自己的态度、偏好和行为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