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章 有限注意力:专注度决定了你的判断(1 / 1)

由于投资者的有限注意力,并不会对所有和盈利、收益相关的公告给予足够的关注,证券价格往往对此类新闻和消息反应不足。

——伯纳德和托马斯(Bernard & Thomas)

也许你听过那个著名的棉花糖实验。

心理学家挑选了几位3~4岁的儿童,考验他们抵御**的能力。当小朋友们走进房间的时候,会被告知如果他们吃了桌上的棉花糖等零食,那么他们就不会获得奖励。如果他们能忍耐15分钟等老师回来再吃,就能获得额外的零食作为奖励。

经过多次实验后,心理学家发现,他们普遍等待的时间在3分钟左右,很少有孩子能等待15分钟。起初,心理学家认为这个实验考验的是孩子们的意志力。那些少有的能够坚持15分钟、获得两份零食的孩子,他们的意志力更坚定。

后来通过对那些意志坚定的孩子的行为分析,心理学家得出了另一个结论。那就是这些孩子都是采用转移注意力的方式来抵挡马上吃到零食的**。他们有的用手挡住零食,不去看它;有的在玩弄手指转移注意力。总之,就是他们刻意忽略了自己想吃零食的欲望。这就是“有限注意力”的典型案例。

一、有限注意力的概念

前文提到的锚定效应、代表性偏差、过度自信、损失厌恶,都是因为人类不从全局去考虑问题或放大偶然事件这些非理性的行为导致的。“有限注意力”的概念,则和整个大的时代背景以及人类大脑的运作、心理因素都有关。

我们生活在一个信息化时代,大量的信息充斥着生活,通过互联网、媒体、身边的朋友等获取信息,大脑每天面对着充满数据和杂物的现实世界。

在有限的时间中,我们的注意力也必然是有限且珍贵的,因为人更愿意把注意力投入在更重要、更能凸显成果的事情上。它令我们善于在经验中寻找规律,但又让我们很容易掉入有限注意力的“陷阱”。

在上述条件下,很多机构会利用人们这个先天的条件反射,把好消息放大吸引市场的注意,而对待坏消息则要谨慎得多,往往会精挑细选一个“恰当的时间”来公布,寄希望于人们的注意力被好消息吸引,而尽可能减少对坏消息的关注。

你平时有没有留意过自己的注意力都被锁定在了哪里呢?我们先通过一个案例来破解迷津。

1997年,全球金融危机爆发。当年,快消品的销量都非常低迷,唯有MARS(玛氏饼干)的搜索量和销量突然大增,公司市场部也觉得非常奇怪,营销策略上并没有什么变化,销量怎么突然离奇增长了?

为了弄清缘由,他们进行了调查。最后发现,是因为同一年美国航空航天局(NASA)探测器“探路人”登陆了火星(MARS),新闻天天在播报MARS,美国民众或许是出于民族自豪感,或许是被这个名称反复洗脑,成就了这个美丽的巧合。

为了验证可靠性,他们还做了其他调查,调查发现,不光是MARS饼干销量大增,玩具也好,餐厅也好,只要叫MARS的生意都变得红火起来。

玛氏饼干的例子,在行为经济学中就是典型的“有限注意力”偏差,人们长期听到某个名字或信息时,他们对其他事情的判断,也会受到它的影响。

同时它也说明,我们的注意力是一种重要的资源,重要程度甚至超过了时间、金钱等,并且在我们工作、学习过程中,注意力会消耗。我们的注意力放在一件事情上,那对其他事情的注意力就自然会下降。这就是此消彼长的道理。

二、投资中的有限注意力

同样,“有限注意力”的影响不但体现在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它造成的行为偏差,在投资中也有许多场景化的案例。

1.坏消息周几公布

如果一家上市公司有一个坏消息要公布,你觉得他会选择在周几公布?

在给出答案之前,我们先来进一步思考这样一个问题:

对一家公司来说坏消息什么时候公布对股价影响最小?

答案是周五的下午。到了周五,大家都沉浸在一周工作总结以及周末到来的喜悦中,对坏消息的关注,自然会比其他工作日要少。同时,周末的股市是不开盘的,讨论度经过两天的发酵也会有所降低,到周一上午再开盘时,股价的反应就不会过猛。所以在业内里会有个不成文规定,如果要公布坏消息,最好放到周五的下午。这个利用“有限注意力”,把坏消息放在周五发布的决策,也在数据统计中得到了印证:

上证综指显示,周五公布的坏消息反应在股价上比其他工作日低15%,交易量低8%。

同样,各类小长假前也是上市公司热衷于披露业绩的“最佳时机”。宁德时代就选择了在2022年五一小长假前的最后一天,发布一季度财报,经营情况果然比预期的要差。选择在这个时间点公布,经过劳动节五天的发酵,节后在股价上的反应,就会淡化许多。

相反地,不少上市公司会选择把利好消息放在周一、周二来公布,也就是为了让子弹多飞一会儿,拉伸长尾效应。

2.为什么老百姓最关注CPI

CPI(居民消费价格指数)和GDP(国内生产总值)、PPI(工业品出厂价格指数),都是国家宏观经济的核心数据,另外还有社会融资总额、社会零售总额等。国家统计局发布这些数据后,经济学家可结合政策与数据变化做一轮分析和预判。

而对社会大众来说,他们最关心的数据是哪个呢?根据搜索引擎百度指数发现,大众对CPI的关注度,要远远超过其他指标,CPI关注度是PPI的2.5倍,是其他指数的10倍,这就是CPI效应。

CPI是指居民消费价格指数,物价与老百姓的生活起居息息相关,也是观察通货膨胀水平的重要指标。比如猪肉、米面粮油、酱油价格变化,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反映政府的宏观政策有没有落实到老百姓的钱袋子上,国内的需求到底是偏强还是偏弱,政策的推动是否积极等。但是,可能是非经济学专业出身的原因,较少老百姓能把CPI和GDP、PPI结合起来看。

这就是老百姓在宏观经济数据上常见的“有限注意力”行为,在研究宏观经济数据时,一定要全面考虑各项数据指标。

那作为老百姓,到底怎么看宏观经济数据,才能获得投资机会呢?

我们要去看PPI和CPI的剪刀差,PPI在上涨,CPI在下跌;或者是PPI在下跌,CPI在上涨。出现剪刀差是很正常的,但如果剪刀差过大,则意味着会出现以下情况。

CPI上涨说明居民消费水平近期提高,但是只是对生活必需品需求增加。PPI下降,说明制造业和工业正在衰退,而现阶段我国还是以工业和制造业为主,CPI和PPI长期存在剪刀差,国家经济可能会滞涨。

如果PPI在下跌,原材料成本可能在降低,也可能反映了市场需求的疲软;CPI上升,说明很多产品价格在上涨,此时经济有通胀的压力。

3.“中小盘基金”的命名

“有限注意力”还体现在基金的命名中。

其实中国基金产品命名的一大特点是直截了当,即某某公司+某某行业偏好+基金投资品类范围。比如易方达∕汇添富+医药∕消费+混合∕股票。这样简单粗暴的基金命名方式可以让投资者一眼就了解这个基金的特征,不需要再看细则。

这样的命名规律长期延续下来,你就会发现一个有趣的现象,就是基金的命名也喜欢“蹭热度”。比如前几年中小盘特别火,很多基金公司乘势发行,取名字都是某某中小盘基金等,结果后面基金持有的还是像茅台、平安这样的大盘股。

“中小盘”这个名字,实际上已是虚设,基金经理每年会根据形势来调仓,所以大家在投资前千万要看清楚这款基金的投资风格,不要被名称误导。这也利用了投资者的“有限注意力”对基金投资决策的影响。

当然这种名字的注意力陷阱其实屡见不鲜。比如美国很多电视剧里的女精英——医生、教授、律师都叫希拉里,只因为希拉里的名字标签太过于深入人心。许多公主的名字也都会叫奥黛丽、凯莉,就是因为奥黛丽·赫本和格蕾丝·凯莉的形象太过经典。

三、形成有限注意力的因素

作家李笑来在《财富自由之路》中讲道:“和注意力相比,钱不是最重要的,因为它可以再生;时间也不是最重要的,因为它本质上不属于你,你只能试着和它做朋友,让它为你所用;而你的注意力才是你所拥有的最重要、最宝贵的资源。所以你必须把最宝贵的注意力全部放在你自己身上。”

形成“有限注意力”的因素其实有很多,外界的、内在的,客观的、主观的,我们总结一下,大致分为以下几点。

1.我们倾向于优先处理重要的事务

在时间有限的情况下,我们更倾向于选择去发展、去执行我们更擅长的、感兴趣的事情。比如我今天只有五分钟时间来看盘,那我肯定会先看下沪深指数,再看一下目前已经持有或想要买入的股票,而对于其他几千只股票的涨跌,我们就没有那么多精力一一去看了。

2.很多我们所看到的东西,其实都没有价值

注意力模型里提到,注意力集中不是个简单的过程,它往往和记忆有关,就好比信号塔检测论。在注意的过程中,人需要不停地刺激大脑,判断其重要性。既然注意力是稀缺资源,那就很难分配到每件事务上。自然而然,我们分析事务,理解每个事情的权重就不同了。

3.媒体等外界的报道在分散我们的注意力

新闻媒体都喜欢去突出报道一些吸引眼球、爆炸性的热点,来左右你的判断。夸大新闻本身的内容,突出它的效果,因此在我们的脑海里,容易高估这个事情带来的影响。比如我们常说的标题党、营销帖等。

四、如何避免“有限注意力”

前面说了很多“有限注意力”引起的决策偏差,那么我们该如何去有效规避呢?

投资要分散吗?要,但要有限分散。如果有人跟你说分散投资是绝对原则,那你绝对不能听他的。的确,鸡蛋放在一个篮子里风险过大。但如果你只有5分的注意力,却要放在10个篮子里,结果也好不到哪去。投资越分散,你涉及的投资品类、股票品种越多后,需要投入的注意力、研究的资料也就会更多。

所以在投资前,要遵循“简单第一性原理”。什么是“简单第一性原理”?就是当我要投资这家公司前,搞清楚这家公司属于哪种投资逻辑,投资逻辑中有没有具体可量化的标准。把这些判断标准牢牢记在脑子里,没有达到这个标准的公司坚决不投,这就是投资中的“简单第一性原理”。

那么,我们首先要认清自己的能力边界和专业范畴,从少到多,逐步累积经验和投资标的。对普通投资者来说,适度的分散投资有利于更深层地研究所投资公司的情况。比如它的行业规模、竞争格局、产品竞争力、团队管理水平等。鱼与熊掌不可兼得,要深度研究就不能覆盖太多公司,而广泛的投资也就必然不会对每一家公司都了解透彻,这需要我们会做取舍。

认清市场热点永远不断,时间终会冲走泡沫。投资市场永远有新的热点出现,从前几年的区块链、大健康、新能源,到最近的元宇宙,投资市场永远有新鲜的概念出现,也一定会有机构去追捧,也永远有股票在涨、永远有股票在跌。那不变的是什么呢?不变的是,我们的注意力有限,我们要把注意力集中在更重要的事情上。如果你是技术流,爱追热点,做技术投资,那你的注意力就放在盯盘,做波段上。但我相信更多的朋友会更看重企业成长性和这只股票所在的行业前景。

明确了注意力是有限的之后,我们该如何把这个弱势转化为优势,进行积极辩证的思考呢?那就是把投资标准上升到一个最基本的投资原则,用这个投资标准去做减法。比如研发投入方面,科技公司的研发投入在总收入占比低于8%我就不投,通过这个门槛筛选掉大多数公司,减少注意力被分散的风险。这个指标拿出来之后,你就可以把相关行业中80%~90%的上市公司淘汰掉,把有限的注意力集中在那些核心的好公司上。抛开所谓的热点、概念,让时间冲走泡沫,把注意力更多地放在选股和择时上,相信时间、耐心、周期带给我们的力量。

√ 小结

● 在有限的时间中,我们的注意力也必然是有限且珍贵的。我们更愿意把注意力投入在更重要、更能凸显成果的事情上。

● 注意力是稀缺资源,注意力分散是人的本能。

● 投资中的有限注意力:坏消息的周五效应;人们最关注CPI;基金命名的由来。

● 产生有限注意力的原因:我们会优先处理重要的事情,外界因素在不断分散我们的注意力。

● 如何避免有限注意力:有限分散投资,坚持长期主义。

相关人物

科林·凯莫勒

Colin F. Camerer

科林·凯莫勒是美国行为经济学家,美国加州理工学院心理学和经济学教授。1981年在芝加哥大学取得博士学位。主要研究领域是风险决策理论和博弈论中的策略性行为。除发表了将近100篇期刊文章外,还合著、编著了4本书,并且撰写了专著《行为博弈》。凯莫勒于1999年成为首位当选世界计量经济学会院士的行为经济学家,并且在2001—2003年间担任经济科学学会的主席。

博弈论,作为对策略选择的标准化研究,起始于20世纪40年代,其方法是考察无情感的“天才”在博弈中应如何行动。但是这种方法忽视了带有情感和有限预见力的一般群体在博弈中究竟会如何行动,这个问题直到近年来才被提及。《行为博弈》中首次所做的有意义的尝试弥补了这种缺陷。科林·凯莫勒利用心理学原则以及数以百计的实验研究来建立有关互惠行为、有限策略选择以及学习过程的数理化理论,这有助于推断真实世界中的个人或团体在各种策略条件下会如何行动。他吸纳了大量研究策略行为的前沿成果,使得行为经济学的实验科学向前迈进了重要一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