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章 损失厌恶:沉没成本的陷阱(1 / 1)

“失去的痛苦”比“得到的快乐”力量更强大。

——阿莫斯·特沃斯基

→ 有句俗语叫“拥有时不懂珍惜,失去后才懂得珍贵”,从侧面反映了人们在得到一样东西时会出现“理所应当”的态度;而失去的时候,才会追悔莫及,有切肤之痛。比如健康、金钱,或生命。

下面我们来做一个极端的测试。假设你得了一种病,死亡概率很低,大约在万分之一。为了消除这万分之一的死亡可能性,你可以付费买一种药,你会愿意吗?

再做一个假设,我们邀请你参与一项医学实验,给你注射一针疫苗,但疫苗可能会带来副作用,导致你死亡的概率也在万分之一。在两者都是万分之一的前提下,一个是得到健康,而另一个是失去健康,我想很多人都会选择前者。这就是人们很典型的“损失厌恶”心理。

一、损失厌恶的概念

损失厌恶是指人们面对同样数量收益和损失的时候,会表现出不同程度的心理活动。也就是说,当你得到1000元和损失1000元时,损失1000元所带来的负效用,会远高于得到1000元带来的正效用。正所谓由俭入奢易,由奢入俭难,损失厌恶反映了人们对损失和得到的敏感程度不对称,面对损失的痛苦感要大大超过面对获得的快乐感。

损失厌恶影响着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

商家经常用的广告语“错过这次等一年”“机不可失,时不再来”,这种双重否定的词语,会比陈述句更吸引顾客。这其实就是损失厌恶的行为决策,人们都会赶在最后一刻参与一把。

很多人熬夜备战“双十一”购物节,买家用电器,买衣服,零点准时抢购,生怕自己错过了白菜价的商品。

男士谈恋爱的时候付出了许多精力和金钱,最后分手时痛苦万分,并不是女朋友有多优秀,实际上也是纠结自己的沉没成本……

经济危机时,公司想要降薪的话,员工的怨言就会非常大。即便只是临时性的,也会让员工无法接受。

还有这段时间比较流行的魔镜产品,它在刺激消费者体验购物时就用了成功的一招,就是提倡用户把魔镜带回家先试用一周,如果觉得满意再付费。结果80%以上的用户选择了留下,销售额增长了160%。像一些线上商家采用“七天无理由退货”“货到后付款”等,也是利用这样的心态。

类似的场景,每天都在我们身边上演。我们可以用一个行为经济学名词——“损失厌恶”来解释。

二、投资中的损失厌恶

当然,投资中的“损失厌恶”心理也比比皆是。

在股市投资中,你会发现一个很有趣的现象,有时候忘掉自己股票账户和密码的佛系投资人反而可以赚到大钱,而不断去查看股价走势、频繁操作的偏激投资人反而很难获得成功。

那是因为在人的天性中,都有“损失厌恶”的心态。我们喜欢收益、喜欢寻求风险,可相比之下,我们更讨厌高风险带来的损失。那么,损失厌恶具体有哪些表现,怎样影响着我们的投资决策呢?

1.卖盈持亏

首先想问大家一个问题,在做卖出抉择时,究竟是该优先卖出盈利的品种还是亏损的品种呢?

我想不少人会选择卖出已经盈利的品种,因为害怕浮亏兑现。这种现象还有个学术上的名称,叫作处置效应。认为自己的钱只要还在股市里,就总有逆风翻盘的一天。如果兑现亏损的话,意味着承认自己当下的失败。这其实就是你心中的损失厌恶心理在作祟,讨厌这种挫败感。所以资本市场就会不断出现被套着和等待解套的重复循环,实际上正确的做法应该是优先卖出亏损产品及时止损,而保留盈利产品,让利润再飞一会儿。而很多中小投资者,一旦套牢,都会死扛好几年甚至十几年,而刚一回本就迅速卖出解套离场。

例如,某只股票现在是20元,一位投资者是22元买入的,而另一位投资者是18元买入的,当股价产生变化时,这两位投资者的反应是极为不同的。当股价上涨时,18元买入的投资者会坚定地持有,因为对于他来说,只是利润的增加;而对于22元买入的投资者来说,只是意味着亏损的减少,其坚定持有的信心不强。由于厌恶亏损,他极有可能在解套之时卖出股票。而当股价下跌之时,两者的反应恰好相反。18元买入的投资者会急于兑现利润,因为他害怕利润会化为乌有;但对于22元买入的投资者来说,持股不卖或是继续买入可能是最好的策略,因为割肉出局意味着实现亏损,这是投资者最不愿看到的结果。所以,其反而会寻找各种有利的信息,以增强自己持股的信心。

2.频繁杀跌

通常存在“损失厌恶”心理的投资者,即使选择了较为优质的投资标的,也会拿不住筹码而频繁杀跌,最终成为股价走势的提线木偶。当投资者看到自己持有的股票,连续阴跌了10个交易日没有转好,很多时候他们就坐不住了,开始焦虑,生怕这种跌势会持续不止。若这个时候再放出一些利空的消息,那股民们真的会受到情绪波动的影响,乖乖交出廉价筹码。事实上,可能小散户就是中了机构和庄家这类大户的圈套,成了这把博弈的“小韭菜”。注意了,股市就是人性斗争的场所,不去战胜人性的弱点,你又凭什么成为那10%赚钱的人?

基金投资亦是如此。某基金网上,有部分基金产品的数据。热门股票型基金,投资者持有时间长度平均不到3个月。考虑到还有一些长期持有的人,那持有时间的中位数,估计就只有1~2个月了。大多数人是一遇到下跌,心里害怕,拿不住。能持有股票或基金时间达到5年的人,不到0.4%。0.4%是什么概念呢?山东高考,985大学录取率大约是1.4%。也就是坚持持有股票或基金达到5年,难度是高考考上985大学的3倍以上。所以长期持有这件事情,比大部分人想象的要难得多。

3.短视和保守

损失厌恶的投资者通常会具有短视和保守的资产配置心态。短视的投资者,不太愿意接受短期波动带来的涨跌,视股市如赌场,仿佛在追求“一夜定输赢”的放手一搏。但你们可能没有意识到,通货膨胀的长期影响,可能会跑赢短期内股票的涨跌。也就是说,你丢在股市里的钱,能抵挡钱贬值、钱不值钱的问题。并且,因为太过于在乎短期的收益,你也会在做资产配置时过于保守,喜欢把钱存在银行、购买货币基金等,而不愿意去尝试购买股票或股票型基金等。

三、形成损失厌恶的因素

这个问题,其实得从人类几百万年的进化史说起。在古代,其实大部分平民处于饥一顿饱一顿的状态,种田要看天,狩猎看运气,人一直在为了自己的生存而奋斗,可能一天损失点什么,就会面临死亡。这种思维一直延续到今天,不看重损失的人,就容易饿死,导致拥有“损失厌恶”基因的人越来越多。现代人类,会不由自主地厌恶损失,无论在事业、生活、投资还是感情中,都尽力避免它的发生。

于是在长期的积累中,人们逐渐形成了对损失的厌恶比对得到的快乐更敏感,两者的系数差为2.5倍。也就是说,要想抵消你损失了1万元所带来的痛苦,需要你赚到2.5万元才行。说到底,造成损失厌恶最大的因素,就是我们被过去自己的决策所绑架,而剥夺了未来的部分自由。请认真思考一下,你理解的未来的自由是什么?

四、如何避免损失厌恶

1.告诉自己什么最重要

在我看来,投资是一门科学,所谓科学就是要用数字来说话。所以我要劝诫各位不要把太多的情绪带进投资,更多的是带头脑和计划。头脑,就是确定自己投资中想要什么,最在乎什么,是想要落袋为安、防止通货膨胀,还是就是喜欢分析技术面。制订计划,比如提前制订操作规则和计划,并严格执行操作规则,设置止盈、止亏线,或是投资时间(现在的投资软件都能自动设置),这样到达了你心仪的数字就会卖出,省去了内心纠结和烦闷的过程。

2.多捡廉价筹码,尽量低价买入

对于自己心仪的投资标的,它越跌其实你越应该感到高兴,因为你可以用更低的价格去拥有它,而不是买了一堆泡沫。这就说到了概率学的问题,尽管低位买入的股票还是有下跌的可能,但这个概率和下跌空间要远远低于在高位的时候,对于有损失厌恶心理的伙伴们而言,这会是一个“治愈”的妙招。

比如A股中的茅台,当年在经历了“塑化剂”事件和“反腐”新政规定出台的双重打击后,股价也遭遇过低谷期。当时如果有投资者低价买入,现在也应该获得了不错的收益。中概股也是一样的道理,2021年经过下跌之后,也回到了估值较合理的区间。而且这类平台经济公司,我们平时生活中经常会用到它们的产品或服务。投资者也可以重新考虑一下是否值得买入。

3.隔绝于噪声之外,不做股市的守望者

巴菲特曾说过,一个季度甚至半年查看一次股价走势足够了,避免时时盯盘查看短期结果。这样,除了可以使投资者心情更为愉快外,更重要的是提升决策和结果的品质。对坏消息的典型的短期反应就是加剧损失厌恶。如果你不知道每只股票每天的情况,就不会慌乱之下做出错误的卖出决策,如此才可以赚到长期的大钱。

√ 小结

● 人们对损失和得到的敏感程度不对称,面对损失的痛苦感要大大超过面对获得的快乐感。

● “七天无理由退货”“双十一购物”“错过这次等一年”等促销广告,都是利用了人们损失厌恶的心理。

● 投资中的损失厌恶:频繁杀跌,卖盈持亏,短视和保守。

● 损失厌恶形成原因:人们被过去自己做的决策所绑架,而剥夺了未来的部分自由。

● 如何避免损失厌恶:对投资品种有清晰的认识;多捡廉价筹码,低估值买入;屏蔽外界繁杂的声音。

相关人物

阿莫斯·特沃斯基

Amos Tversky

美国行为科学家阿莫斯·特沃斯基,因对决策过程的研究而闻名。他的工作不仅对心理学,而且对经济、法律等需要面对不确定性进行决策的领域都产生了很大影响。他1982年获美国心理学会颁发的杰出科学贡献奖,1985年当选为国家科学院院士。而他的合作者卡尼曼博士获得了2002年诺贝尔经济学奖。

特沃斯基博士和卡尼曼博士共同开展研究工作,向有关人们是如何形成判断及如何选择的传统观念提出了挑战。

他们通过其他各种事例的实验,建立的理论是:不确定的损失比得到更重要,第一印象对今后的判断很重要,具体而生动的例子比抽象的理论更有分量。这在学术界引起了空前的反响。

他们的前景理论发表在《科学》《经济学季刊》等杂志上,受到了经济学家、心理学家的追捧。前景理论为行为经济学提供了坚实的基础理论并获得广泛的认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