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们在了解自己能力的方式上存在着自我崇拜的偏见与误区。当成功时,人们往往相信这是来源于自己的能力;当失败时,又往往把失败归咎于运气、环境或者他人。这种偏见与误区会导致人们对自己的能力与知识过于自信,从而影响决策。
——热瓦利斯、希顿和奥德安(Gervaris Heaton & Odean)
→ 过度自信可以理解为:一种我们认为自己知识的准确性比事实的程度更高的信念,即对自己的信息赋予的权重大于事实上的权重。
比如,大多数吸烟者认为,和其他吸烟者相比,他们染上与吸烟相关疾病的风险要小。大部分成功者把成功的原因归结为自己的能力和努力,而否认了运气也是很重要的一部分。有的脾气很好的人,开起车来就变成暴脾气,认为马路上前后左右开车的司机都技术太差,这也是过度自信的心理在作祟。
一、过度自信的概念
过度自信,最早源于心理学的研究成果,指人们过高估计了自身的能力和私人信息的准确性。这也是我们常常说的“内行陷阱”,对于自己在行的事情会抬高自己的判断,最终发生结果不符合预期的状况。
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丹尼尔·卡尼曼把过度自信引入行为经济学的领域。他认为:人们对中等概率的事件,容易产生过低的估计;而对于90%以上的概率事件,则认为一定会发生。这些生活中的小细节,看看你有没有中招的。
读经济学的大学生会认为,他们毕业后找到的工作的薪水会比同龄人高。
大多数奢侈品店铺的柜员,会觉得自己比来购物的消费者更见多识广。
新婚夫妇在结婚时都觉得能天长地久,尽管他们对离婚率一清二楚。
大家不要以为过度自信只会发生在少数不太聪明的人身上,事实上,企业家也容易入坑。美国最受年轻人欢迎的社交软件色拉布(Snapchat),创始人是“90后”,他们就曾经拒绝了来自脸书(Facebook)、谷歌300亿美元的收购邀约,选择了自己发行上市。上市后遭遇了股价大跌、隐瞒丑闻、集体诉讼等丑闻,昔日的独角兽变成困兽。这背后,也和CEO(首席执行官)的独裁性格不无关系。所以,“过度自信”是把很锋利的双刃剑。
二、投资中的过度自信
同样是诺贝尔奖获得者的理查德·塞勒把“过度自信”引入投资策略中,因为“过度自信”现象在金融市场上非常普遍,而且对业绩的影响非常深远。下面我们列举几个过度自信所产生的投资偏差行为。
1.过度交易
过度自信最常见的表现就是过度交易,包括交易过于频繁、交易金额过大,以及完全没考虑风险问题就仓促买入股票等。传统经济学的假设是人们的经济行为是完全理性的,但事实上人们常常心血**而随意做出决定,频繁交易就是其中之一。研究发现,无论是中国股市还是美国股市,普通投资者每天的换手率和交易量都非常高,那是因为买入和卖出的人都觉得自己是正确的。这个现象的背后,大家都高估了自己的能力,过度交易,频繁换手也会对投资业绩产生很大的影响。
美国某证券公司分析了6万多个家庭在20世纪90年代的股票交易账户,结果发现,这些家庭的平均年回报率是15%左右,投资周转率为70%。而交易量最大的10个家庭,回报率仅为11%,投资周转率高达280%!这个调查研究了散户交易频率和投资业绩之间的关系,数据结果已经充分表明,投资周转越频繁,不仅不会为投资者带来高收益,盈利反而会越低。当然,这项数据如果放到A股市场中可能会更惨。
因为回顾美股过去30年的走势,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其实整体的市场一直是昂扬向上的,虽然1987年、2008年、2018年和2020年出现过调整,但总体来讲,在这个过程中投资回报还是不错的。如果像A股一样,十几年来沪深300指数都在3000多点,几乎没涨。在这种情况下通过频繁交易去获得长期的稳定收益,几乎是不可能的。
所以,切勿频繁交易是一个铁律。管住手,就是管住了钱袋子。
2.控制错觉
过度自信中还有个很致命的表现就是控制错觉,这在投资领域也屡见不鲜。打个比方,大牛市的时候,连猪都能起飞。但是回到现实中,却有不少过度自信的投资人,把在牛市中赚钱归结于“自己的能力强,投资也很简单”,这就是“控制错觉”。这实际上已经犯了投资的大忌,就是把随机性当成了必然性,把对于过程的控制和结果画等号。你以为自己控制了过程,结果就会对自己有利。实际上这有点本末倒置,是牛市成就了你,使你赚到了钱,而并非你的钱成就了牛市。这是我希望大家在今后的投资中,能客观理性面对的事实。
经常会碰到一个有趣的现象,我们称之为“炒股幻想症”。身边很多朋友投资赚了钱之后经常萌生的一个想法就是:我要炒老板鱿鱼,我要职业炒股了。实际上这只是市场带来的平均回报给到投资者,或者你真的只是运气,仅此而已。一旦亏了钱,那就是市场有问题、监管有问题,都是别人的错。其实,股市涨涨跌跌是常态,我们只有保持一颗平常心,才能获得持久的幸福感。
3.证实偏见
人与生俱来会有先入为主的意识。最简单的例子,中国男足比赛,球迷吐槽一通;女足比赛,球迷万分期待。这就是某个人或事在你心中留下的既有印象,会直接影响你处理问题的判断。当然,男足女足的实力水平基本上是既定的事实。那么放在变化多端的投资中,证实偏见很容易让我们走入投资的误区。比如你从各方小道消息中打听到A上市公司要进行并购,布局新赛道,预计公布消息的当天股价会上涨,经过多方求证属实后,于是重仓了这只股票。但是消息出来的当天,股价反而还下跌得厉害,纳闷儿不?这就是你忽略了本质,其实资本市场的机构买方,并不看好A公司所谓的战略布局,反而变成了一个利空的消息。这时候,证实偏见的负面影响就出现了,投资者对自己掌握的观点过度自信,并倾向于收集那些能够证明自己观点的信息,而忽略那些不支持其观点的信息。
乐视就是个很好的例子。许多投资者一开始都被它光鲜亮丽的外表蒙蔽了双眼。当贾跃亭宣布入局造车开始,从明星股东到普通股民,都纷纷重仓乐视。然而乐视当时的现金流早已发生严重问题,东窗事发后,许多股东的钱都血本无归。所以,有些时候上市公司的宣传都只展现出想传达给公众的那一面,如果要透彻地分析和印证,还是要通过真实的数据。
更重要的是,过度自信还会对整个金融市场的波动造成影响。
一是对交易量的影响。当过度自信的投资者增多时,市场中的交易量会变大。相反,当过度自信的投资者减少时,市场中的交易量会缩小。而现实中金融市场的交易量是非常大的。1998年纽约证券交易所的周转率超过75%。中国的情况更是惊人,1996年上海证券交易所的换手率是591%,深圳证券交易所的换手率是902%。
二是对市场效率的影响。在理性市场中,只有当新的信息出来时,价格才会有变动。但是投资者过度自信,会对市场波动性产生影响。过度自信对市场效率的影响取决于信息在市场中是如何散布的。如果少量信息被大量投资者获得,那么价格可能就会偏离真实价值,出现偏高或偏低的可能。
三是对波动性的影响。过度自信的价格接受者会过度估计他们的个人信息,这会导致总的信号被过度估计,使得价格偏离其真实价格,因为过度自信使投资者扭曲了价格的影响,使市场波动增加。过度自信对价格的影响取决于不同特征交易者的数量、财富、风险承受能力和信息。
三、形成过度自信的因素
接触过股票的人或许都听说过这句话:十个炒股的,七个亏,二个平,还有一个赚钱的。那是因为很少有投资者是完美的,也很难不被各种消息、偏见所左右。信息是无上限的,而人的能力是有上限的。大多数非专业的投资人,都没有经过系统性的学习,没有好好地去了解A股上市公司的业绩情况、财务报表,也没有和过去五年、十年甚至二十年的A股走势进行对比。
另外,没有计划、没有准备也是形成过度自信很重要的原因。有的人会在做一项重要决定前查阅很多资料数据,精心安排计划并且落实;而有的人却喜欢凭着感觉走,还会觉得计划赶不上变化。对,计划是有可能赶不上变化,但没有计划,可能你连面对变化的能力都没有。我们要善于归纳总结,比如:去年的投资收益是多少?比起前年是增加还是下降?哪只股票或基金的收益令你最满意或最不满意?这个结果你满意吗?今年要在哪些方面改进?等等。要知道将军不打无准备之仗,方能立于不败之地。
讲了这么多关于过度自信的问题,但我还必须要和大家强调一点:过度自信并非完全一无是处。恰恰相反,它在我们的社会发展中其实有着重要的意义和价值!比如运动员在做技能性的训练,如打乒乓球、游泳、跑步等。自信能够帮助运动员提高运动成绩,运动员对自身能力有了信心后也会投入更多的努力去训练,不断取得进步。而对于演讲家、演员、销售人员来说,自信是他们必须具备的性格特质之一。
从人类发展的角度来看,特别是在企业家创业这件事情上,100个人创业能有一个成功就不错了。如果企业家没有“过度自信”,内心的想法就会变成:“我去创业,100个人只有一个能成功,我基本不可能是那一个,不如老老实实去打工得了。”但事实上每个企业家都必须过度自信,他一定相信自己就是那百分之一,甚至那千分之一,要全力以赴拼了老命去干。
四、如何避免过度自信
最后,我想和大家聊聊,如何避免过度自信?这个问题要从两方面来看。我前面也说了,过度自信其实是把双刃剑。过度自信的人真的完全没有好处吗?也不尽然。一般来说,过度自信的人都会有种优越感,都有乐观开朗、能言会道的基本特质,还能给自己的生活增加很多乐趣;另外过度自信的人看问题会抓大放小,从宏观角度去看问题而不拘泥于细节,给思维很多发散的空间。
那么,关键还是在于“过度”两个字上。要适度,不能过度,我给大家总结了以下三点。
● 试着接受不同的声音。其实投资很像是一场自我心理的斗争,自我坚持的同时又自我怀疑,尤其是当你亏钱的时候,身边不同的声音就更多了。股市正是因为每天有不同的声音和想法,才会造成这样的起起伏伏,这也是它的魅力所在。去接受不同的声音,值得听的可以采纳,不值得听的就一笑而过,或许可以拓宽你的思路。
● 对风险心存敬畏。任何一只股票或基金,都是有风险的。市场是非常难以预测的。什么叫对风险要敬畏?最简单的,不要存有投机性,在高点还要追涨买入,或者捡所谓的垃圾股,都没有太多意义。投资大师彼得·林奇曾说过,别想试图跟随市场节奏,你会发现自己总是在市场即将反转时退出市场,而在市场升到顶部时介入市场。
● 要有足够耐心。就拿2022年3月上旬至中旬的这场股市波动来说,两周的时间把“恐惧与贪婪”演绎得淋漓尽致。各种外部环境的影响、互联网公司泡沫破裂、情绪的躁动等,缺乏耐心的人们都已经早早卖出离场,没想到这就是黎明前的黑暗,最后靠着高层释放出积极政策信号,外资涌入A股,迎来了“涨声一片”。一个V形反弹,股民们从哀号到喜悦,回过头看,就是需要足够的耐心。
√ 小结
● 人们在了解自己能力的方式上存在着自我崇拜的偏见与误区。
● 投资中的过度自信:频繁交易、控制错觉、证实偏见。
● 过度自信对投资市场的交易量、市场效率、波动性都会产生影响。
● 形成过度自信的原因:人的能力是有限的,没有充分的计划和准备。
● 如何避免过度自信:接受不同的声音,对风险心存敬畏,有足够耐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