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章 代表性偏差:追涨杀跌有多可怕(1 / 1)

通俗来说,人类往往会对那些明显的、直观的、好理解的、抓人眼球的数据或者信息特别关注,对一些难懂的、实在的、有科学性的信息往往置若罔闻。

——丹尼尔·卡尼曼

→ 人们总是倾向于根据代表性特征冲动地做出判断,归根结底,还是源于人们把小部分细节的权重放大了,导致把大局给忽略了。

我们都知道盲人摸象的故事:摸到腿的盲人觉得大象像一根大柱子,摸到鼻子的盲人觉得大象像一条大蟒蛇,摸到耳朵的盲人觉得大象就像一把扇子,而摸到身体的盲人认为大象就像一堵墙。这个寓言生动地解释了代表性偏差:判断一个陌生事物时,人们通常会与其他的事物进行类比,如果具有相似性,那么就会认为是相同的事物,这种简化的分析方法就是代表性偏差。

一、代表性偏差的概念

代表性偏差,最早由诺贝尔奖得主丹尼尔·卡尼曼教授提出。代表性偏差指的是人们喜欢将事物按特质划分为几类,然后根据已有的思维模式制定决策,过分强调其中几类代表的重要性,而忽略了整个大环境和其他事物,也就是习惯于用大数样本中的小数样本去判断整个大数样本。

心理学研究表明,人们在面对不确定的、没有现成算法的问题时,大脑倾向于用思维捷径来降低分析复杂度,这些捷径使大脑在完全吸收消化现有信息之前就可以得出一个大致答案。这种思维捷径依赖于直觉而非理性,特点是快速给出答案、自行生产,适用于初步计算的场合,比如评价新的同事是否容易相处等。这种思维捷径的缺点,在于不用数据科学统计、忽略事物间的不同点,导致难以正确地分析新的信息,进而得出错误的结论。

比如要去分析研究眼前的一个事物,我们就会把它切分成很多块,并贴上A、B、C、D的属性标签。我们会习惯性地选择其中一个最鲜明、最简单的属性并得出结论,这就是所谓的“代表性偏差”。

此外,我们经常提及的一个词就是“线性思维”。什么是“线性思维”?就是指你看到A,认为A后面就是B, B后面就是C,这种片面的思考逻辑,也印证了代表性偏差的存在。

为了更形象说明这种线性推演的行为带来的偏差,卡尼曼教授在《思考,快与慢》中举了这样的例子:

汤姆同学是美国普林斯顿大学的高才生,他虽缺乏创造力但有高智商,他需要有序整洁的生活环境;他字迹潦草马虎,有很强的控制欲,看起来缺少同情心,不喜欢与别人互动;他尽管以自我为中心,但有很强的道德观。请回答,在以下这四个选项中,你觉得汤姆是什么专业的?

A.法律

B.医学

C.商科

D.艺术

从汤姆的特质上来分析,有很强的道德观,学法律的;有序整洁的生活环境,学医学的。相信你们会在商科、法律和医学这三个专业里面选,很少有人能凭直觉选艺术专业。

正确答案:汤姆就是学艺术的。

原因就是,只要你上网查询一下就会发现,普林斯顿大学虽贵为常春藤大学,却一直崇尚小而精的精英学院风格,并没有商学院、法学院,更没有医学院。这个例子能证明,我们对一个人专业的判断,往往会利用他的性格、特质来辅助分析,但这与事实不一定相符。

我们试着把这个问题换一种问法,舍弃许多假设条件,比如:“你朋友的孩子,去美国普林斯顿大学学什么专业?”那你拿到问题后,肯定会和朋友确认,或者在百度上搜索答案,那就会知道普林斯顿大学没有商学院、法学院、医学院,也就不会因为代表性偏差而给出错误的答案。

在地域方面,我们也会产生很多代表性偏差。比如我们通常认为四川人爱吃辣,上海人爱吃甜,北方人爱吃面食,西北人爱吃羊肉等。甚至很多人觉得内蒙古人都会骑马,但很多内蒙古城市里的居民并不会骑马。如此看来,代表性偏差在我们生活中比比皆是。

二、投资中的代表性偏差

代表性偏差在投资行为中非常常见。比如股价的涨跌,包含了多方面综合因素的影响结果,但很多投资者受到代表性偏差的影响,分析股票时无法抓住公司的关键因素,或过度重视一些并非紧要的信息,比如分股、增加分红、新闻发布等。

我们再来聊聊,在投资中我们会产生哪些代表性偏差的行为?这些行为会给我们带来哪些不够客观的决策?

第一,普通投资者会对“明星基金经理”情有独钟。投资者在选择基金的时候,你身边如果有银行理财经理,大都会给你推荐基金。推荐基金前面有一大堆的信息,基金公司是哪家,基金经理是谁,他的从业经历、过往业绩等,理财经理一定会把这一堆固定的宣传资料发给你。下面会加一句话,这句话一定不是简单从公告里面摘出来的,而是这位基金经理去年业绩在同类型基金排名前五或前十,是非常靠前的。

但对于大多数人来说,实际上那些基金的信息,很多人搞不清楚,债券型基金、混合型基金、偏股型基金……可能认准了排名前几名,那一定是个很厉害的角色。比如2020年年初股票市场非常火热,公募基金的经理也迎来了高光时刻,产生了所谓的千亿基、日光基。当然也有不少明星基金经理凭着优良的业绩数据,被自家的基金公司和投资者捧上了神坛。随着2020年年底股票市场产生的波动,基金经理又一下子被骂上热搜,又有了“赚钱喊总,亏钱是狗”的嘲讽。实际上,投资者掉入了基金公司“代表性偏差”的陷阱。其实,基金公司在宣传产品时,往往会向投资者展示这个产品最亮眼的成绩;另外,投资者因为无法完全掌握基金的投资策略,也无法实时对变化的经济数据做比较分析,从而会通过基金经理荣誉、历史业绩、基金规模等显而易见的数据,来形成这个产品的“代表性”指标,而不看有关其他潜在可能性的依据,如基金经理的投资风格、基金的抗跌性以及这个赛道目前在大盘的整体情况、是否有政策加持等。可以说,这也是部分基金公司利用信息不对称向普通投资者售卖产品的一个特殊技巧。

另外还有个行业的“秘密”。基金公司会把大部分热门行业都安排基金去做配置,按比例去配置几个细分赛道,然后买市值排名靠前的几家公司做一个比例组合,等到基金业绩好的时候,就重点推出。所以并不是这只基金或者基金经理厉害,而是这种组合方式带给你的认知偏差,会让你误以为是个人的能力。

第二,为什么普通投资者那么喜欢“追涨杀跌”?实际上,我们一直推崇的以巴菲特为代表的价值投资并不是市场的主流,因为它是逆人性的,需要经得住市场长期考验。而趋势投资、追涨杀跌往往是散户爱干的事。散户喜欢盯盘,喜欢根据这几天的盘面趋势、表象去做决策。比如,股价连续上涨了几天,一片飘红,人人都在赚钱的时候,他们觉得自己会一直赚钱,不断买入;而股票开始变绿了,即认为自己要亏钱了,赶紧清仓。这就是股市中典型的高买低卖、追涨杀跌。其实,这也是一种代表性偏差,片面地看到了表象,忽略了股票涨跌的本质其实是价值回归。“当股价高于其估值,股价终将下跌;股价低于其估值,股价终会上涨。”这看似简单的理论,在操作中却变得很难!所以在业内经常会有个问题,到底择时难,还是择股难?择股是要去看懂这家上市公司的基本面,而择时则是要精准把握股市大周期高低点精准进出,既考验判断力又考验耐心和决断力。正因为这种代表性偏差的存在,使投资变成了反人性的游戏,只有少数人,才能在这个游戏中赚钱。

第三,利润高的上市公司,就值得持有吗?很多投资者会进入一个误区,认为利润高的公司盈利能力很强,是一家好公司,值得去买入甚至长期持有。那么事实确实如此吗?实际上,这也是一种很典型的代表性偏差。把利润率作为代表,来判定一家公司。这个问题要拆成两个部分看,首先,利润率高并不能作为一家公司好坏的唯一判断标准。很多非常优秀的互联网公司的利润率很低,但拥有超高的市场份额,比如亚马逊、京东、美团等。当然有些产品利润率很高也能稳居宝座,比如茅台。利润率高的产品,要么是有技术壁垒,要么是有品牌和人性的壁垒。另外,在资本市场持有一只股票,光看利润率肯定是不够的,营业额、行业属性、市场占有率、资产负债率、净资产收益率等核心指标都要去观察分析,不能靠一项利润率来一锤定音。

三、为什么会出现“代表性偏差”

讨论了三个和代表性偏差相关的案例后,我想问问大家,我们为什么会仅仅凭借几个代表性特征就做出判断呢?最重要的原因就在于,人们会不由自主地用“小数定律”的偶然性去代替“大数定律”的规律性。

“大数定律”指的是当试验次数足够多的时候,呈现的统计规律性。比如抛硬币当次数足够多,5000次甚至10000次之后,正反面的概率将无限接近相同。这里的前提是样本量足够多、数据量也足够多的情况下,才能得出此结论。而代表性偏差中的“小数定律”,就是人们往往用了少量的样本,就以此为代表做了决策。在小数中,具备一定偶然性,下一次出现的情况,未必和上一次相同,这就会导致我们发生代表性行为偏差。前面所说的挑选明星基金经理的产品、喜欢追涨杀跌、买入利润率高的公司,都是相似的规律。

很多人没有对每一件事做非常深刻且透彻的思考。我们每个人投入到一件事中的时间和精力都是有限的,很难去做完整的思考。没有时间、没有精力、没有体力去投入,所以只能根据看到的最能够打动自己的那个重点得出一个心中的结论,这就往往形成代表性偏差。

四、如何避免“代表性偏差”带来的投资问题

在了解了投资者“代表性偏差”普遍存在的问题后,我们来聊聊投资市场中有哪些应对之道?

1.在基金市场中,是否有“大数定律”的规律性可以参照?数据显示,在中国证券市场,基金的热销都会有阶段性的高点,所以前一年的“冠军基金”到了第二年可能会成绩不佳。

而许多头部基金公司中的热销基金,可能会存在抱团取暖的“潜规则”,即好几只基金买了同一只股票,个股被基金抱团后,就能推动股价上涨,从而推动基金净值上涨,基民就能赚钱盈利。另外,基金的规模并不是越大越好,因为任何基金经理的能力都有边界,千亿基金经理,肯定会触及他不擅长的赛道。

既然选择了基金产品,那还是要相信专业的力量比散户要强,所以要摒弃短期交易行为,抱有长期的投资思维才能获得长期回报。

2.在股票市场中,可以贯彻巴菲特先生的那句名言——“别人贪婪时我恐惧,别人恐惧时我贪婪”。前面说过,投资是反人性的游戏,财富密码只会掌握在少数人的手里。贪婪和恐慌两种极端情绪会不停地在股市中出现,而且时间点变幻莫测,难以捉摸。而当市场由于某个事件的恐慌达到高点的时候,恰恰是我们最佳的买入点。股价不振很多时候是由于负面情绪所引起的,比如疫情、战争等;有时则是因为行业的负面新闻。而这些情绪波动导致的下跌,正是我们进入市场的黄金期。

这句名言并不是让我们和全世界反着干,而是保持“独立思考”的能力,多思考、少操作。在操作时,要做到谨慎,三思而后行。在选股上,我们要自己判断哪些是一门优秀的、可以长期发展的、对未来社会有价值的生意,以此来买入。而不是说所谓“聪明的投资”就是和分析师、大众反着干,那结果可能是与羊群效应的策略一样片面。靠专业的头脑去独立思考,而不是逆向投资。如果你不懂得股票的价值,那就等于玩火自焚。总之,我们要避免这种从A到B的简单推演,而是要在A到B之间做认真的思考和讨论。

√ 小结

● 人们总是对明显的、直观的数据或信息特别关注;反之,对一些难懂的、实在的、有科学性的信息视若无睹。

● “代表性偏差”说明了,人们习惯于用大数样本中的小数样本去判断整个大数样本。

● 投资中一些常见的“代表性偏差”:明星基金经理,追涨杀跌,偏爱高利润率公司。

● “代表性偏差”产生的原因:人们不会对每一件事做认真且透彻的思考,而是会不由自主地将“小数定律”的偶然性去代替“大数定律”的规律性。

● 如何避免“代表性偏差”:摒弃短期交易行为,坚持长期主义;逆人性而动,而不是跟风盲从。

相关人物

比尔·米勒

Bill Miller

比尔·米勒是美国公募基金历史上最成功的基金经理。他保持着金融圈至今无人打破的纪录:从1991年到2005年,连续15年跑赢标普500指数。

这个纪录已经超过大名鼎鼎的彼得·林奇。他曾经被晨星评选为20世纪90年代最佳基金经理,也被纳入了Barron’s杂志1999年的世纪明星投资团队。

曾经有人做过计算,如果投资者在1990年投资比尔·米勒的基金10万美元,到了2007年7月已经涨至92万美元,创造了年化回报率14%的全新纪录。因为巨大的成功,比尔·米勒管理的Value Trust基金规模,从1990年的7.5亿美元涨到了2006年的200亿美元。

从概率视角来看,这个概率或许只是十万甚至百万分之一。米勒先生因为卓越的投资业绩,获得了公募界、投资界的多项奖项和荣誉。然而,2006—2008年、2010—2011年,受到经济波动影响,米勒先生所管理的基金每一年在扣除管理费用之前就已经跑输大盘。投资者一定没有想到,正因为代表性偏差,自己选择的基金经理,会给他们带来甚不理想的投资回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