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部分 了解人的非理性行为 第3章 锚定效应:第一印象的重要性(1 / 1)

在许多情况下,人们会通过初始值来确定最后的答案。初始值或起始点,可能是从问题形成之时得到的提示,也可能是在稍微计算之后得到的结果。但无论是前者还是后者,其调整都不会太过充分。不同的起始点会产生不同的估测,但都会偏向于初始值。我们将这个现象称为锚定。

——丹尼尔·卡尼曼

→ 锚定是一种认知偏差,在日常生活中普遍存在。当某人告知的一个信息影响了你的判断,进而导致你得出结论时,锚定就会发生。

在下面的游戏中,人们被要求估算埃菲尔铁塔的高度。许多使用了左边比例尺的参与者严重高估了塔的高度。如果锚定没有发生,他们或许可以客观地思考塔的高度,并尝试进行合理的猜测。本章我们就从这个有趣的案例出发,了解锚定效应的特点和应对方法,跳出思维误区,摆脱偏见,成为一个更理性的人。

图3-1 埃菲尔铁塔的高度是多少

一、锚定效应的概念

锚定效应是由行为经济学创始人丹尼尔·卡尼曼在20世纪70年代提出的概念。什么叫“锚”?大家知道船是往远海开,船想停下来需要抛锚。车停下来不叫抛锚,那叫停车。所以“锚”一定是来自海上,来自轮船。锚抛下去之后,船就可以定住了。

所谓“锚”的概念就在于此。“锚定效应”就是指我们在做判断、给结论的时候,往往会人为设置一个起点或参考值。这个起点或参考值会对你未来的决策产生巨大影响,甚至会导致我们的行为和决策之间产生巨大的偏差,这就是锚定效应的基本概念。锚定在那儿之后,船就走不了了。但实际上,船可能应该走,不能一直停在那里。

怎么证明锚定效应的存在?

丹尼尔·卡尼曼是心理学家出身[1],为了验证一个又一个的行为经济学的规律概念,做了很多心理学实验和行为实验。其中有两个经典的实验。

第一个实验发生在1974年,卡尼曼邀请了两组高中生参与实验。实验特别简单,甚至有点滑稽和搞笑,但它证实了“偏差”的存在。

两组实验者被要求做一道很简单的数学题,需要在几秒钟内给出计算结果,不能借助其他辅助计算的工具。

A组:1×2×3×4×5×6×7×8

B组:8×7×6×5×4×3×2×1

大家都知道这两道题的答案肯定是一样的,但实际上,我们的大脑很难在三五秒的时间内就计算出结果。

所以这几秒实际上考验的是人在第一时间的直观反馈。

照理说,这两组实验的最终答案都应该是40320,但最终结果A组和B组的学生给出的答案都是错误的,而且离4万这个数字相差甚远。

不过实验的目的不是看算数结果的正确与否,而是看“偏差”的比较。

A组是从1乘到8,估算值的中位数是512;B组是从8乘到1,估算值的中位数是2250。这虽然跟40320的数值都差了很多,但为什么两组数值相比较,一个是500多,一个是2000多,偏差达到了4倍之多呢?

其实道理很简单,因为你根本就不知道答案是什么,纯靠“瞎蒙”,所以你看到的第一个数字,直接决定了最后的判断。A组看到的第一个数字是1, B组看到的第一个数字是8,所以A组就估低了,B组就估高了。

另外一个实验更加“无厘头”。你可以先在脑海中想一个固定的数字,比如手机号的后三位。假如有几个人的手机号后三位是1,8或者9开头,那这第一印象就是100多、800多或900多。把这个数字写下来后,再回答这个问题:

西罗马帝国灭亡的年份是多少?

大部分人对这个年份肯定没印象(不要百度),但规则要求你必须马上写出答案。

实验结果发现,手机号后三位数字大的,他们写出来的西罗马帝国灭亡的年份数字也大。这其实也是一个锚定效应。因为显然你的手机号跟西罗马帝国灭亡的年份没有任何关联,但实际上人的大脑会不自觉地形成一个“锚”。

二、投资中的锚定效应

1.数字锚定

购买股票后,你会把成本,也就是购入价格作为一个锚,非常不愿意市场交易价格低于成本价格,也就是在亏损的时候卖掉股票。其原因之一就是锚定效应[2]。

如果以数字为锚,有一种情况需要特别注意,就是锚的标准发生了变化。比如上证指数从2000点涨到3000点,你觉得已经涨了50%,不能买,因为“锚”就是2000点。但如果指数继续涨,从3000点涨到4000点,你一直没买,然后从4000点开始下跌到了3500点。这相较于4000点来说已经跌了500点了,并且大家都说是牛市。

那是不是可以买了呢?想一下,在3000点的时候你觉得贵没买,是因为你以2000点为锚;从4000点跌到3500点,你就不觉得贵了,马上入手,实际上是以4000点为锚。但3500点比3000点要高很多!所以数字锚本身会发生很多变化,这是我们经常会遇到的一个问题。

2.观点锚定

对我们投资影响最大的行为就是以成本价格作为锚,忽视了公司发展的基本面或者投资逻辑。这是跟投资有关系的第二个锚定效应的偏差,我称之为观点锚定。

各种概念题材板块是A股特有的一个现象,比如说白马股。什么叫白马股呢?业绩稳定,现金流稳定,ROE(净资产收益率)比较高,分红也比较高。

这些概念组合在一起,实际上就人为定了一个“锚”,比如贵州茅台、格力电器、美的集团、海天味业等,都属于大概意义上的白马股。但这样会产生什么问题,那就是这些股票既然属于白马股阵营,它们一定满足现金流、收益稳定等条件。你会一直盯着这些标准,认为它们一直是白马股。但我们需要牢记的是,公司的基本面会发生变化。

按白马股的几个特点来讲,格力肯定是家电行业当中的白马股。

但请你再思考这样一个问题:15年前,同样是做空调,那时候空调行业的第一白马股是江苏的春兰股份。春兰股份这家公司在当时的市场地位、竞争优势比格力、美的要强得多,后来转行去生产摩托。但企业转型的结果却是业绩下滑,摩托没卖掉,空调业绩也不行了,最终不再成为“家电白马股”了。

如果你一直认为春兰股份就是一个白马股的话,后面可能会产生投资亏损。这就是所谓的观点锚定典型例子,在A股市场中非常有代表性。回过头来看,如果把白马股作为一个观点锚,其实还能接受,因为基本符合价值投资的理念。

如果有其他的热点事件引出的概念,比如元宇宙、三孩政策、冰墩墩等概念股炒作,把它们当成一个锚、一个范畴、一个投资标准,似乎有了这些题材股价就能涨。这其实是人为地把自己局限到一个概念里,这属于投资中的第二类误区。

3.理念锚定

第三类误区是对市场的评判。

你可能会形成一些错误的理念。比如听别人说A股是个政策市、消息市,于是天天盯着政策和消息,听风就是雨,却忽略了一条真理:股市可能会受政策的影响,但股市毕竟还有自身运行的规律。纵观世界的股市,政策措施只能影响市场的短期波动,并不可能完全把控指数变化趋势。另外,那些所谓的消息更是无稽之谈,真正有价值的消息,需要从股市的盘面和公司的基本面中去挖掘。掌握绝密消息的人,更不会冒着职业生涯被毁的风险把消息传播出去。

哪怕出现了一个政策支持的信号(俗称“政策底”),之后市场还是会下跌。我们认为2021年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是“政策底”的表达,2022年的全国“两会”是“政策底”的表达,包括2022年1月央行的信贷集中投放,这也是“政策底”的表达。

但是从规律上来讲,“政策底”之后还有“市场底”,两者之间的偏差幅度可能会非常大。特别是2022年又受到乌克兰局势的影响,股市跌了很多。这是“自以为是”的一个锚。如果我们按照这个锚去做投资,也会有损失。

三、为什么会出现锚定效应

在回答“为什么会出现锚定效应”这个问题前,我们先来探索为什么我们的认知之间会有这么大的偏差。

远古时代,找到一个简单的对比标准,会更容易让原始人活下去。比如一个原始人吃了一个白蘑菇,吃的时候没中毒,还吃挺饱,而且活下去了。第二天又看到一个类似的白蘑菇,他必须第一时间做出判断:能不能吃?

“肯定能吃,因为我昨天吃过一个类似的蘑菇!”这就是一个锚。但如果他一直思考这蘑菇有没有毒,能不能吃,除非等其他人先吃一口,否则他自己会先饿死。

所以锚定效应的底层逻辑是人们为了偷懒,为了生存,就必须有一个“标准”,再迅速根据标准做出决策。这就是锚定效应的来源。

图3-2 打折消费中的“锚定效应”

当然在生活、消费中,很多商家都会利用锚定效应?先把原价提上去再打折。我们在生活当中也可以利用锚定效应去达到自己的目的。

比如有的小孩子吃饭比较挑食,父母不要问宝宝今天想吃什么,如果他说想吃鱼翅、海参、鲍鱼,我们可能给不了。父母要问的是:“宝宝今天想吃什么?咱们家有包子和馒头你选一个。”或者你约一个客户见面,这位客户可能会拒绝你,怎么办?有的人可能会这样问:“请问您下周什么时候有时间我们来见一下?”客户可能说一周都没时间。如果换个问法:“下周是周一见比较方便,还是周二见比较方便?”给他一个锚的参考,见面的成功概率就会大大增加了。

回到“为什么会出现锚定效应”这个问题,背后其实有两个原因。

第一个原因就是容易偷懒。比如我们分析俄乌之间的军事冲突对投资的影响,最简单的方法就是把过去的军事冲突翻出来做参考。有了参照物或以往经验,只需要计算相对量就能找出决策答案,相对简单。我们发现,过去的军事冲突之后,黄金价格会涨,石油价格会涨,但涨两天就跌下来了,股市基本上不受影响。

分析新冠肺炎疫情对股市的影响,我们可能会用2003年非典时期作为一个锚,看看当时非典对股市、经济的影响。但事实上,两个事件之间差别很大。因为2003年的非典大概持续了半年,到当年夏天就结束了。但这次新冠肺炎疫情对经济和社会的影响效应明显要长得多。

第二个原因就是人不太愿意改变自己,因为改变自己需要耗费很多精力和时间。人进行自我否定是很难的,所以投资市场中出现的各种锚定效应,其实跟消费中的锚定效应非常相似。人一旦设定了锚定对象,就很难去改变。这就和我们买手机是“苹果粉”还是“华为粉”“小米粉”一个道理。

在投资中,大多数人也会直观地把本金当作锚,账面上的钱多了就会开心,少了就会难受。但随着投资者认知的升级,越来越多的人开始转换思路,把“锚”变成了投资标的估值的高低和市场所处的阶段。

四、如何避免出现锚定效应

既然锚定效应是一个偏差,那怎么去解决这个偏差呢?有三种方法。

第一种方法:知识越渊博,懂得越多,经验越老到,越能够摆脱锚定效应。

有一段时间市场跌得很厉害,某天大盘甚至跌了四五个点,这时,如果有个经验比较老到的人,就会想:这算什么?因为他经历过当时2015年一开盘,所有股票全部跌停板的情况,都跌了10%。今天这只股票跌幅可能就五六个点,这样一比,那真是小巫见大巫。何况2015年股市跌下来之后又涨起来了。

所以经验越老到、越丰富的专家,受到锚定效应的影响就越小。我们要尽量多实验、多尝试,多经历、多体会,多研究、多思考。

第二种方法:不要让自己犯懒。

锚定效应产生的本质原因,从人的角度来讲,主要是懒。

巴菲特身边有个比他还老的老头——芒格。他们经常会有观点的碰撞。巴菲特认为某只股票挺好,但芒格并不赞同。巴菲特就回去认真思考。如果他依旧坚持认为自己的观点是对的,这时候芒格就会说行,那我跟你一起投资这只股票。

芒格这样做,其实是逼着巴菲特不要偷懒。从我们自己角度来讲,当我们坚定地看好一个投资机会,就反过来想一想,强迫自己看看风险,一定要思考,一定要写出来,哪怕写出来是否定的,也要去做这件事情。

当然我们要推演一下如果发生最坏的情况,自己能不能承受。如果这样做下来,还觉得可以的话,这事基本上就成了。所以不要让自己偷懒,凡事把正反两面都考虑好。

第三种方法:换位思考。

比如10块钱买的股票跌到8块钱了,有些人会心疼:“天呐!两块钱跌没了,几万块钱跌没了!我要赶紧去赚回来!”这时可以找一个比你还懂的人问问,或者假想这账户是别人的账户,不亏你的钱。

这样换位思考后,你的立场就跟10块钱的成本没有任何关联,这时候再去思考:股票价格跌到8块钱后,将来会涨还是跌?是继续持有还是立马卖掉?静态观察,投资这些核心资产,它的估值到底合理不合理,这家公司的业务是被人们都抛弃了,还是继续在正常开展?这样就可以避免出现锚定效应。

其实,锚定效应并不完全是贬义词。如果锚定效应利用得好,甚至可以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我们如果无法避免出现锚定效应,那该如何选择正确的“锚”呢?

1.更好地读懂自己

从纵向思维来看,我们可以看看自己三五年前投资的公司,现在经营得怎么样了?公司业绩增长了吗?公司规模、团队、产品线扩张了吗?股价、估值对比过去有变化吗?以这样的标准来考核过去的自己,审视自己有哪些优劣势。

从横向思维来看,也就是按投资标的的种类、行业、风险偏好来做划分。比如:有人就是擅长做基金,不擅长个股;有人对传统行业的判断比较准确,而对科技行业、医药行业不甚了解。你对投资这件事的理解和态度,你承受亏钱的底线在哪里,都是你读懂自己的一些标准。

我们在读懂自己这个过程中就要取长补短,把自己有优势的那部分继续放大,并不断地弥补自己的短板。就如彼得·林奇(Peter Lynch)所说:“最终决定投资者命运的不是股票市场,甚至也不是上市公司,而是投资者自己。”

意思就是要读懂自己,把自己的能力圈搞定。

2.更好地了解投资标的

除了全面地读懂自己,我们对投资的公司,应该以其内在价值为锚,按照价值投资的理念去深入了解。企业价值本质上是企业未来现金流的折现值,而不是以你买入或卖出的价格为锚。过去涨过了,将来股票不可能再涨了,或者过去涨过了,利好政策下来它还会涨,这些想法其实都是锚定效应在作祟。

我们把眼光放长远,不要看过去涨了多少倍,要看公司的未来还有多少空间,这家上市公司的核心竞争力能否支撑公司继续前行。即使已经涨了上百倍的公司,未来也有可能继续上涨一百倍,成为世界的行业龙头。比如一些非常优秀的生物科技公司、芯片公司,只要国家需要、产业资本需要、市场需要,即便它们今天还是幼苗,未来也会长成参天大树。

这两方面的能力方向确定之后,我们才能让自己变得更成熟。即使面对市场的波动,锚定效应的影响也会减到最小。

√ 小结

● 人类大脑有快与慢两种做决定的方式。我们经常依赖情感、记忆和经验迅速做出判断,但这很容易做出错误的选择。

● 投资中常常出现的三种锚定效应:1.数字锚定;2.观点锚定;3.理念锚定。

● 锚定效应的底层逻辑,其实是人们为了偷懒,为了生存得有一个“标准”,能根据这个标准迅速做出决策。

● 锚定效应出现的原因:1.人们容易偷懒;2.人们不太愿意改变自己。

● 如何避免出现锚定效应:1.知识越渊博,懂得越多,经验越老到就越能摆脱锚定效应;2.不要让自己犯懒;3.换位思考。

相关人物

丹尼尔·卡尼曼

Daniel Kahneman

丹尼尔·卡尼曼是现今在世的最有影响力的心理学家之一,他因对判断和决策制定的理性模式提出挑战而荣获2002年度的诺贝尔经济学奖。他的研究打开了社会心理学、认知科学以及行为经济学的新局面。他著有《思考,快与慢》《噪声》等著作。

卡尼曼最重要的成果是关于不确定情形下人类决策的研究,他证明了人类的决策行为如何系统性地偏离标准经济理论所预测的结果。在他之前,经济学和心理学在研究人类决策行为上有着极大的区别:经济学家认为外在的激励形成人们的行为,而心理学家则认为内在的激励才是决定行为的因素。卡尼曼看到了经济理性这一前提的缺陷,发现了单纯的外在因素不能解释复杂的决策行为,由此正式将心理学的内在观点和研究方法引进了经济学。卡尼曼认为大脑有快与慢两种做决定的方式。常用的无意识的“系统1”依赖情感、记忆和经验迅速做出判断,它见闻广博,使我们能够迅速对眼前的情况做出反应。但是系统1也很容易上当,它固守“眼见即为事实”的原则,任由损失厌恶和乐观偏见之类的错觉引导我们做出错误的选择。有意识的“系统2”通过调动注意力来分析和解决问题,并做出决定,它比较慢,不容易出错,但它很懒惰,经常走捷径,直接采纳系统1的直觉判断结果。

他的发现激励了新一代经济学研究人员运用认知心理学的洞察力来研究经济学,使经济学的理论更加丰富。他的理论指出我们在什么情况下可以相信自己的直觉,什么时候不能相信;指导我们如何在商场、职场和个人生活中做出更好的选择,以及如何运用不同技巧来避免那些常常使我们陷入麻烦的思维失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