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金融交易中,投资追求的是“双赢”发展路径,而投机则是利用风险的同时,创造了更多的经济不确定性。而透过短期的危机,我们应该看到背后更健康的力量。
【问答】假设你是月收入3000元的上班族,但你看到了一个5万元的物品,觉得很喜欢,这时候你会怎么做?( )
A.信用卡消费
B.等存够了钱再买
C.咬一咬牙,不买了
选择答案A的人,属于乐观型消费者,选择B的人属于中性消费者,而选择C的人属于理智型消费者。正因为在现实社会中,人类有限的理性、有限的自我控制和有限的利己主义,导致市场交易中出现很多复杂的现象,传统经济学的理论不足以去解释这些。本章内容中,我们会为大家带来多个金融交易场景的故事和案例,告诉大家怎么去正确理解金融交易中的行为经济学。
一、“南海泡沫”事件中折射出的行为偏误
【提问】人们在投资中,喜欢追逐高风险,还是回避高风险呢?
答案:人们喜欢一面追逐高风险,一面回避高风险。
实际上,人就是非常复杂的动物。我们期待着高风险所带来的高收益,同时又喜欢在自己的舒适圈,回避一些冒险的抉择。
先说一个典型案例,那就是牛顿的“南海泡沫”事件。牛顿是非常伟大的科学家、物理学家,发现了万有引力定律、牛顿运动定律。
【提问】牛顿在投资市场上就一定稳赚不赔吗?
答案:牛顿在经历过反复的内心活动和挣扎后,仍然赔得倾家**产。
历史上著名的“南海泡沫”事件发生在1720年的春天到秋天,在英国掀起了一场投资狂潮,引发了股价从暴涨到暴跌。混乱的背后,也折射出人性的贪婪。南海公司说白了就是一家从事从西班牙贩卖黑奴到美洲勾当的公司,之后又转而投身金融业。
南海公司的老板甚至教唆当时的英国国王乔治一世任公司董事长,在民间信用大增,并提出承包全部国债的计划。为了更快搜罗资金实现“债转股”,南海公司大量发行股票。从英国王室到科学家牛顿,很多人都被套了进去。
1719年至1722年,随着资本主义投机市场的形成,南海公司的股票价格走势大起大落。在1720年的前三个月,南海公司的股票价格提高到两倍多,从128英镑上涨到300英镑。4月初,市场停滞了,因为它吸收了前两次的认购款项。4月中旬,又降到280英镑以下,然后又反弹到约340英镑。这一价格一直保持到5月的第三个星期,当公布年金领有者转换条款时,它又迅速上涨,首先上涨到400英镑(5月20日),然后又上涨到500英镑(5月29日),5月31日接近600英镑。这一直线上升趋势一直持续到6月,6月2日股票价格突破700英镑大关,6月4日又增长到800英镑,6周内它上涨了125个百分点[2]。
在超高的利润**之下,四面八方的投机分子蜂拥而至。很多人都知道,南海公司的股价已经脱离了正常的市场轨道,但是唾手可得的暴利让他们还是选择了“赌一把”。
就连英国当时的国王也禁不住**,认购了价值10万英镑的股票,半数以上的参众议员也参与其中。由于购买踊跃,股票供不应求,公司股票价格狂飙。从1月的每股128英镑上升到7月的每股1000英镑以上,6个月涨幅接近700%。
图2-1 1718年—1721年南海公司股价走势图
1720年6月,为了制止各类“泡沫公司”的膨胀,英国国会通过了《泡沫法案》。自此,许多公司被解散,公众开始清醒过来。对一些公司的怀疑逐渐扩展到南海公司身上。从7月开始,外国投资者首先抛售南海股票,英国国内投资者纷纷跟进,南海股价很快一落千丈,9月跌至每股175英镑,12月跌至每股124英镑。“南海泡沫”由此破灭。1720年年底,政府对南海公司的资产进行清理,发现其实际资本已所剩无几,那些高价买进南海股票的投资者遭受了巨大损失。
牛顿一开始就觉得南海计划是个泡沫,先投资了7000英镑,获得翻番的利润后就卖掉股票抽身。但是他抛掉后南海公司的股价还在疯涨,他身边的朋友们也都在赚钱。在这种**下,大科学家牛顿转身回来二度买入。结果不到3个月的时间,南海泡沫破灭,牛顿最终亏损了2万英镑,相当于他当科学家半辈子的工资。最后他只得感叹“我能计算出天体运行的规律,但却无法预知人类的疯狂”。
二、“南海泡沫”事件中折射出的行为经济学知识点
1.牛顿效应
后来牛顿和南海公司的故事越传越广,人们都把这种盲目投资的现象称为“牛顿效应”。牛顿是伟大的物理学家,奠定了经典力学、万有引力的理论基础,却也成了投资界经典的反面教材。其实任何一个盲目的投资者进入投资领域都是这么个过程:先是小资金尝试,赚着赚着,利润就变成了信心,然后加大资金量,忽然来了一次亏损,结果抹掉了前面所有的盈利。
2.羊群效应
羊群效应的特点是,视野宽广的领头羊往有草的地方走,后面的羊越跟越多。糟糕的是,草吃完就没了,一时半会儿还长不出来,但后面的羊却不知道。在投资中,不少人都犯了同样的错误。盲目跟风并不能带来等额的收益,很容易买在“山顶”,既不利于金融市场的稳定,也不利于个人投资的收益。
3.代表性偏差
在金融市场,代表性偏差很常见。在牛顿这个故事中,大家看到南海公司股票不断上涨,那就赶紧买!现在市场上其实也是如此,你看到某位基金经理去年业绩很好,就跟着他的基金标的进行买卖。但你有没有深度研究过,衡量一个基金经理的业绩好坏,至少要看他穿越一个完整牛、熊市的业绩。单看一两年的业绩情况,有许多偶然因素的存在。这也警诫我们,无论是看待一只股票还是一家公司,都要相信“长期主义”,一时的涨跌并不能代表这家企业的好坏,需要通过很多的业绩指标综合起来,判断其价值。
4.风险共担
投资的本质在于对称的风险。鉴别到市场出现泡沫化的特征后,买卖双方必须保证双方平衡的利益,不能一方享受确定性的结果,而另一方承担不确定性的结果。当年的南海公司,很多投资者都是在根本不了解其经营业务的情况下,就入手了股票。如今的证券市场在合规、信息披露方面更加严格规范,卖方必须向买方披露真实可信的公司决策、财务状况信息;买方也可形成一定规模的战略同盟,也就是说股票市场投资者趋于成熟的过程,一定是从散户主导向机构投资者主导的过程。
5.安全边际
安全边际指的是投资标的价值与价格相比被低估的程度。投资中的风险控制是根本所在,在当今的牛市、泡沫市中,行业龙头公司往往“汇集”了市场大部分的资金,形成过热的趋势,比如1719年年底的南海公司,而中小市值公司却受到冷落。最安全的策略并不是买入最瞩目、最亮眼的核心资产,而是买入当前具备安全边际、中等市值、估值合理、未来有希望成为核心资产的公司。
三、金融交易中行为经济学的玄机
看完了牛顿的故事后,我们再把目光放到现实生活中来。
【提问】人一旦出现了决策偏误,市场就会马上纠正这种偏误吗?
答案:否。
为什么呢?传统经济学认为,经验会降低偏误,市场竞争也会让人变得越来越理性,而且非理性的人会在市场上无法存活下去,但事实上,这种说法不一定完全准确。首先,我们在一生中,一些重大的投资行为是不可能高频发生的,比如买房、买车、移民等,我们第一次决策时所发生的偏误往往影响我们后面的行为。其次,市场上永远有新人涌入,能够纠正他们非理性行为的工具其实很少,甚至没有。可以说,市场非但没有纠正非理性行为的工具,有时甚至还会去利用它达到某种平衡。
请参考下表,判断与我们日常生活息息相关的金融交易——投资、消费、储蓄、借贷,都藏着哪些行为的偏误?或许你一直掉在行为的陷阱里而不自知。
表1-3 生活中的消费行为偏误
1.投资
股票市场上经常会出现这种有趣的“谣言现象”。比如2022年年初的时候,股吧上一直在炒作:“宁德时代跌出一个浦发银行!宁王不行啦!”谣言正是利用了股民急功近利的心态。人们为了获得利益,需要大量的信息来支撑自己的市场判断和投资决策。但由于信息无法充分、透明地供人们自由提取,这就为那些似是而非的“谣言”提供了滋生的土壤,只要有效信息匮乏或模糊,它们就会成为填充信息的“替代品”,被人们近乎本能地注意和接受。
社会心理学家奥尔波特(Gordon W. Allport)曾经用一个公式来表征谣言传播的强度:
R(谣言强度)=I(事件的重要性)×A(事件的模糊性)÷C(公众识别力)
股市中的各种“事件”对股民而言显然是重要的;如果这些“事件”本身的有效信息不充分,那么“谣言”滋生和传播就难以避免。
换言之,“谣言满天飞”是一个成长中股市的基本特征。长期以来,大多数股民并不热衷于根据公告披露来选择个股,而是热衷于根据所谓的“内部消息”来选择个股。这样的情况你碰到过吗?你当时是怎样判断的?从监管机构到上市公司,都应及时公开信息,让谣言止于真相;而投资者应提高信息鉴别能力,让谣言止于智者。
2.消费
再来看消费,陷阱就更多了。我们经常会看到一些店内促销活动,价格看上去非常让人心动——洗衣液买2送1,面包3件8折。听起来很划算,但事实上让本来只需掏20元的你花了50元。类似的例子比比皆是,包括各种游乐园的季卡、年卡,航空公司的“周末随心飞”套餐,听起来是买了一张“无限畅玩”的通票,其实你的钱早早就被锁定在商家的钱包里了!以上例子,都是利用了人们的“有限注意力”心理。
“有限注意力”是心理学名词,用以刻画个体在认知过程中存在的缺陷。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丹尼尔·卡尼曼提出“有限注意力”理论,强调了人在处理信息或执行多任务时的能力是有限的,因此注意力变成认知过程中的一种稀缺资源。人在面临多信息或多任务时,必须分配其有限的注意力,对某一事件投入更多的关注,势必意味着在另一个事件上注意力的下降。
我们都只是用有限的时间和有限的经历来处理某一件事。所以,即便今天把这些玄机告诉大家,可以预见,以后你还是会不自觉地掉入这种“有限注意力”的陷阱。
3.储蓄
如果以传统经济学理性人的假设,一个家庭最理想的资产配置比例为40%投资,30%开销,20%储蓄,10%保险。但事实上,中国一半以上的家庭都在做“自杀式”的资产配置,买房用了200%的杠杆,直到退休都还要还房贷。其实这已经远远超出了经济学家研究的“房贷三一”定律,每月房贷金额以不超过家庭当月总收入的三分之一为宜。可现实中依然有那么多人前赴后继地加入买房大军。
从他们的角度来说,有错吗?没错!房子是安家之本,从中国人的传统思维来看,总不能居无定所租房住,还是要有个属于自己的家。这时候,人的感性就已经战胜了理性。
4.借贷
最后来说说借贷。大家不要以为借贷离我们挺远,其实借贷这种提前消费的观念正在侵蚀年轻人的价值观。比如信用卡、花呗、借呗,用的时候一刷很爽,还款日到了就一筹莫展。现在很多购物平台都喜欢推出买手机6个月、12个月甚至24个月免息分期的政策,来刺激大众消费,这些政策非常符合年轻人当前享乐的价值观。这样的小心机,你是否甘愿掉进去呢?另外不少人发现,一些借贷平台的套路很多,往往是你花得越多,还款越多,往后放给你的额度也越多。一些年轻人的消费欲望被放大后,可能会出现还款不及时的情况。所以,没必要的消费欲望我们需要克制,一定要理性消费。
四、投资中应关注的核心要素
我们来具体看下有关投资方面的知识体系。金融市场的投资对人性的考验,尤其是对行为经济学的考验,远比我们其他正常的商品市场要严峻。换言之,金融市场会放大我们行为偏差中非理性的部分,我总结了以下六条理由。
● 金融市场的投资更加具有**性。哪怕今天的大盘暴跌,只要你压中了一只涨停股,这就意味着你一天的收益就能达到10%或以上。假设一年200多个交易日天天都压中涨停股,那五年之后身价就超过沃伦·巴菲特(Warren E. Buffett)了。这就是为什么股市虽然风险大,仍然有那么多人前仆后继,冲锋陷阵。
● 金融市场很难总结出有效的盈利规律。我们说过,无论是从上市公司业绩、资金流还是从资本市场的长期运行来看,都有一定的规律。短期的市场波动,在物理学中叫作布朗运动,一个小分子不停地波动,没有人知道它会落到何处。但正因为它没有成熟的规律,才会有很多“股神”不断地摸索总结规律,在此过程中不断地有资金涌进股市。把错误的方法当成正确的经验,由此可能会产生更大的损失。
● 投资金融就是投资未来。因为它是不确定的未来,所以人们会容易产生不切实际的想象,幻想一个月、一年以后会出现一些变化。比如经常有人说,在熊市中却不愿离开熊市。因为经常会有一些重要的信号,比如跌了十天、半个月了,突然有一天涨了8%,所有人都觉得行情要来了,一根阳线改变信仰。那么未来到底会不会来呢?股票市场的魅力正是在于无法度量,但只要你一直在江湖中,总会期待向好的方向变化。
● 金融市场充满着奇迹。现实生活中不可能存在那么多奇迹,薪资、奖金基本上都有个固定的范围。但在股市中,会发生一些小概率事件。比如受到环境因素影响,医药股、口罩股都强势上涨;ST公司突然宣告资产重组,股价出现连续多次的涨停。这样的奇迹历史上是存在的。所以每个投资者,都希望自己是“奇迹”的获益者,这就会导致投资行为出现非理性的偏差。
● 金融市场的谣言猛于虎。金融市场是个纷繁复杂的市场,存在信息不透明的地方较多,因此出现一些负面消息时,市场上猜测和质疑声音就会出现。金融市场上的参与者或围观者,都有可能是信息的生产者和传播者。不排除有以“博眼球”为目的的人士;在一些事件中存在多方博弈,亦不排除部分人通过这样的方式从中牟利。一些股市的论坛更堪称“谣言大本营”,各种谣言传播、跟帖起哄,这就是股市和其他市场的巨大区别。
● 金融市场出现偏差,未必会被及时修正。在商店里,如果一瓶可乐明明卖3元,却标错成了30元,马上会被指出并改正。但是在股票市场,有些股票明显被低估了,但它就是不涨甚至跌得更低。而有些股票已经涨得很高了,还是会有人追涨买入,所以它还会继续涨。这就是金融市场非理性的地方,不会被及时修正,反而会延续下去。这对于做价值投资的人士来说,是一个很大的挑战。
√ 小结
● 大多数人在利益面前无法做到绝对理智,即使大科学家牛顿也一样。
● 投资中的风险控制是根本所在,选择估值合理的潜力标的,好过跟风盲从。
● 股票投资中的谣言现象,是利用了信息的重要性和公众了解的匮乏,信息不透明、不对等给谣言滋生提供了土壤。
● 生活中的决策偏误无处不在,依赖于金钱、时间等关键变量,对你来说哪个更重要?
● 以上所讨论的行为偏误,应将选择、价值以及决策三者合为一体来分析。
相关人物
乔治·阿克洛夫
George A. Akerlof
美国著名经济学家,2001年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美国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经济学教授。他与美国经济学家约瑟夫·斯蒂格利茨(Joseph E. Stiglitz)、迈克尔·斯彭斯(A. Michael Spence)一同提出了信息不对称理论。
该理论指的是,在市场经济活动中,人们对相关信息的了解是有差异的。信息掌握充分的人,往往处于有利地位;信息掌握不充分的人,往往处于比较不利的地位。
他们认为,在市场中,卖方比买方更了解商品信息;信息掌握较多的一方,通过向信息匮乏的一方传递可靠信息来获利;信息不对称是市场经济的弊病,政府应该在市场体系中发挥强有力的作用。
这一理论使金融市场的很多现象得到了合理的解释:就业与失业、信贷配给、商品促销等等。
在与罗伯特·席勒(Robert J. Shiller)合著的《钓愚》一书中,阿克洛夫提出了市场并非永远是正确的。他认为市场实际上充满了欺骗和操纵。因为有利润的存在,市场总会提供一些错误的选择。
[1] 资料来源:前景理论[Prospect Theory(1979)]
[2] 内容摘自理查德·戴尔(Richard S. Dale)的The First Crash:Lessons from the South Sea Bubb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