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
张道浚
康熙甲戌(2),余自蓟北返而东游。潘太史(3)雪石谓余曰:“子之游不虚也,殆将登大小劳而极海山之胜乎?”且为具言其概,余心慕之。三年,愿莫能申。
丁丑四月既望(4),刺史陈君按行部内,余得偕过不其城(5)。兴会适逢,因携一童子周燮入山,一府役章姓引导,马一骡二。由城东南行三十里,群峰当马首,疑绝人径。忽尔峭壁双开,松风夹路而入。约二里许,名峡口。旁有古寺,广庭无他物,惟药品几种曝日下,香气触鼻观;道人知医,时以济人,走廛市。余独坐幡(6)影石坛上,久之。迤逦而东,地复广衍,不知为众山深处。云开霞卷,登一小峰,忽得东海全胜。银涛万顷之上,南望紫翠千层,随波**漾,灵异不可名状,恨不得即插翅飞去。童子牵衣遽下,遵大路,折而南,十里至冷哥庄,憩修真庵。松间犬吠,道童知客至,拾松枝烹茗相款。时邑侯(7)龚君铨,楚人也,命候人设鸡黍(8)于此。余知而止之,与一蒲团上人共蔬饭。
径随峰转,云傍人飞,于横溪绝壑中度飞仙桥。进一道院,寂寥古殿,丹灶依然,此太平宫也。上有白龙、老君、华阳诸洞,扪(11)萝攀磴而上,备历幽绝。时日已西下,斜阳挂松林,二十里之间,郁郁苍苍。松多千百年物,虬枝鹤骨。有挺然千尺凌霄,而具擎天(12)蔽日之概者;有周围合抱,而横枝礧砢蹙缩(13),俨然龙挛虎跛之状,而高不四五尺者;有远架岩壑而岸然高视者;有倒托悬崖如俯首恭而揖者。或三五并列于前;或一枝独秀于后;或两相纠缠,结而为门;或分行排立,整如部伍,而不错乱跬步。更有琼葩珍卉,绵谷沿溪,奇兽珍禽,依人不扰,莫可名识者。
僧摘山蔬供麦饭,味淡而甘,亦非人世间所常服。
赏析
张道浚(生卒年不详),字廷先,一作“庭仙”,清康煕乾隆间书画家,安徽歙县人。寓居虞山(今江苏常熟),善鼓琴,工书画,尤其擅长画竹,画山水。
劳山在海滨,相传是道教福地。作者是画家,擅长刻画山水,素有游览的愿望。在这样的背景下,本文呈现出两个显著的特点:一是弥漫仙山气氛,二是突出海山胜境。比如从修真庵南行登山时,看到“行十里许,两足下巨石剑攒,浪花乘风搏激,雪卷云翻,顷刻万状”,恍惚如升仙界,有声有色,动静融合;写夕阳中的松林,又见“斜阳挂松林,二十里之间,郁郁苍苍。松多千百年物,虬枝鹤骨。有挺然千尺凌霄,而具擎天蔽日之概者……”千姿百态,恍若神灵。在这位清代画家笔下,东海边上的劳山呈现出独特的、引人入胜的意境。
(1) 劳山:即崂山,在今山东青岛境内。
(2) 甲戌:康熙三十三年(1694)。
(3) 太史:古史官名,这里用作翰林的别称。
(4) 丁丑四月既望:康熙三十六年(1697)四月十六日。
(5) 不其城:古地名,在崂山西北。
(6) 幡:旗帜。
(7) 邑侯:县令。
(8) 鸡黍:谓招待宾客的饭菜。
(9) 蹭蹬:失势难进的样子。
(10) 扶桑:古以为日出的地方,又用称日本国。
(11) 扪:抓着。
(12) 擎天:托住天空。
(13) 礧砢(lěi luǒ)蹙缩:繁密不能舒展的样子。
(14) 伐毛洗髓之流:指脱胎换骨之人,此处为道士。
(15) 缯盖:谓丝织佛伞。
(16) 清梵:佛教徒诵读佛经的声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