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九华(1)记(1 / 1)

施闰章

昔刘梦得(2)尝爱终南、太华、女几、荆山,以为此外无奇秀,及见九华,始自悔其失言。是说也,尝窃疑之。而李太白以山有莲花峰,改九子为九华。予舟过江上,望数峰空翠可数,约略如八九仙人云。

其山,外峻中夷。由青阳(3)西南行,则峰攒岫复(4),环奇百出;而入其中,则旷以隐。由山麓褰裳,则寒泉数十百道,喷激沙石,碎玉哀弦;而入其中,则奥以静。盖岩壑盘旋,白云蓊郁,道士之所族处者,是为化城(5)。一峰屹然,四山云合,若群龙之攫明珠者,是为金地藏塔(6)。循檐送目,虚白之气,远接江海。而四方数千里来礼塔者,踵接角崩(7),叫号动山谷,若疾痛之呼父母,蹈汤火之求救援。道士争缘为市,几以山为垄断矣,宁复知有云壑乎?

于是择其可游者,曰东岩。其上有堆云洞、师子石,僧屋数间,刻王文成(8)手书。文成聚徒讲学,游憩于斯,有《东岩燕坐诗》。今求其讲堂,无复知者。天柱峰(9)最高,俯视化城为一盂。绝壁矗立,乱山无数,所谓“九十九峰”(10)者。迷离莫辨,如海潮涌起,作层波巨浪。青则结绿,紫则珊瑚,夕阳倒蒸,意眩目夺。盖至此而九华之胜乃具。惜非闲人,不得坐卧十日,招太白、梦得辈于云雾间相共语耳。

游以甲午岁十月,从之者查子素先、徐子道林。

赏析

施闰章(1618—1683),字尚白,一字屺云,号愚山,又号蠖斋,安徽宣城人。少孤,博览群书。顺治六年(1649)进士,授刑部主事。康熙年间召试博学鸿儒,授翰林院侍讲,参与修撰《明史》,转侍读。施闰章擅长写诗,与宋琬齐名,人称“南施北宋”。著有《施愚山全集》等。

这是一篇随笔式的游记,文字激扬,笔触生动。文章从先贤的命名写起,先说九华山的整体特点“外峻中夷”,并以化城寺、金地藏塔显示出这里曾为佛教圣地,如今人头攒动,喧嚣扰攘,已不复当年。

接下来叙述可游之处:一处是明代学者王守仁当年讲学的地方,可惜已经没有人了解相关情况;一处是九华绝顶天柱峰,这里“绝壁矗立,乱山无数,所谓‘九十九峰’者。迷离莫辨,如海潮涌起,作层波巨浪。青则结绿,紫则珊瑚,夕阳倒蒸,意眩目夺”,这才是九华山最佳胜境。作者在此抒发了不得久留观赏,与李白、刘禹锡在云雾间交流共语的感慨。

(1) 九华:九华山,在今安徽青阳西南,旧名九子山,唐代诗人李白改为九华山。

(2) 刘梦得:唐代诗人刘禹锡,字梦得。

(3) 青阳:即今安徽青阳。

(4) 峰攒岫复:峰峦聚集繁复。

(5) 化城:指化城寺,在九华山西南部。401年(东晋安帝隆安五年)始创,780年(唐德宗建中元年)赐额“化城”,1435年(明宣德十年)重建。

(6) 金地藏塔:在化城寺西,神光岭山麓。相传唐肃宗至德年间(756—758)新罗国王子金地藏(又名金乔觉)航海来中国,到九华山聚徒讲学,至99岁坐化。他的信徒用三年时间修建了这座塔,保存他的遗体。

(7) 角崩:形容礼拜的人以额触地。

(8) 王文成:即明代哲学家王守仁。“文成”是他的谥号。

(9) 天柱峰:在九华山东部,山峰耸拔千仞,如柱直插云天,为九华山东部第一高峰。

(10) 九十九峰:九华山周回二百余里,有山峰几百座,比较有名的有数十座。所谓“九十九峰”是一个大概的说法,并非确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