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云山(1)记(1 / 1)

王夫之

湘西之山,自耶姜(2)并湘以东,其复数十;以北至于大云。大云之山遂东,其陵乘(3)十数,因而曼衍,以至于蒸、湘之交(4)。大云之北麓有溪焉,并山而东,以汇于蒸。未为溪之麓,支之稚者,北又东,其复十数,皆渐伏而为曼衍。登小云,复者皆复,而曼衍尽见,为方八十里,以至于蒸、湘之交,遂逾乎湘。南尽晋宁(5)之洋山;西南尽祁(6)之岳侯题名;东尽耒(7)之武侯之祠,东北尽炎帝之陵,陵酃(8)也;北迤东尽攸(9)之燕子巢。

天宇澄清,平烟(10)幂野,飞禽重影,虹雨明灭,皆迎目授朗于曼衍之中。其北则南岳之西峰,其簇如群萼初舒,寒则苍,春则碧,以周乎曼衍而左函之,小云之观止矣。春之云,有半起而为轮囷(11),有丛岫如雪而献其孤黛。夏之雨,有亘白,有漩澓(12),有孤袅,有隙日旁射,耀其晶莹。秋之月,有澄淡而不知微远之所终。冬之雪,有上如暝,下如月万顷,有夕镫烁素,悬于泱莽(13)。山之观,奚止也?

小云之高,视大云不十之一也。大云之高,视岳不三十之一也。岂啻(14)大云,岳之观所能度越此者,唯祝融焉,他则无小云若。盖小云者,当湘西群山之东,得大云之委,而临曼衍之首者也,故若此。是故湘西之山,观之尤者,逮乎小云而尽。

系乎大云而小者,大云庞然大也。或曰:“道士申泰芝者,修其养生之术于大云,而以小云为别馆,故小之。”虽然,尽湘以西,终无及之者。自麓至山之脰(15),皆高柯丛樾(16),阴森葱蒨。陟山之巅,则古木百尺者,皆俯以供观者之极目。养生者去,僧或庐之。庐下莳(17)杂花,四时萦砌。右有池,不雨不竭。

予自甲辰(18)始游,嗣后岁一登之,不倦。友人刘近鲁,居其下,有高阁藏书六千余卷,导予游者。

赏析

王夫之(1619—1692),字而农,号薑斋,学者称船山先生,湖南衡阳人。崇祯十五年(1642)举人。明亡后,坚持抗清,后还乡隐居衡阳石船山麓,努力著述四十年,在思想史上有卓越贡献。著有《船山遗书》等。

这是一篇综述性的游记,它不是记某一次的游览见闻,而是融合了多年时间里,多次游览后的见闻。文中极写小云山之美,在这里可以观赏湘西山水全貌,可见春云、夏雨、秋月、冬雪之变化无穷:“春之云,有半起而为轮囷,有丛岫如雪而献其孤黛。……秋之月,有澄淡而不知微远之所终。冬之雪,有上如暝,下如月万顷,有夕镫烁素,悬于泱莽。”

作者用古朴奇诡的笔墨,顺畅平实的语调,以小云山为视点,把湘西的奇山丽水描绘出富于变换的色彩,寄寓了作者对家乡山水的深情。它有描摹,有抒情,有叙事,切换自如,可谓随心所欲不逾矩,允称记游佳作。

(1) 小云山:在湖南邵阳市东南,大云山东边。

(2) 耶姜:即大云山,为南岳衡山七十二峰之一。

(3) 陵乘:指高度超越大云山的。

(4) 蒸、湘之交:蒸水为湘水支流,至衡阳入湘江。

(5) 晋宁:古县名,在今湖南资兴市。晋时曾称晋宁。

(6) 祁:古县名,故治在今湖南祁阳东南。

(7) 耒:古县名,在今湖南耒阳。

(8) 陵酃(líng):炎帝陵地酃县(今属湖南)。

(9) 攸:攸县,在今湖南省。

(10) 平烟:漫地而起的烟雾。

(11) 轮囷:高大的样子。

(12) 漩澓(fú):水流回旋。这里形容雨被大风所卷,回旋降落。

(13) 泱(yāng)莽:无限的空间。这里指天空。

(14) 岂啻(chì):岂但,不仅。

(15) 脰(dòu):颈,脖子。喻半山以上。

(16) 樾(yuè):树荫。

(17) 莳(shì):培育。

(18) 甲辰:康熙三年(16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