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尽头(1)(1 / 1)

刘侗

观音石阁而西,皆溪,溪皆泉之委(2);皆石,石皆壁之余。其南岸,皆竹,竹皆溪周而石倚之。燕故难竹,至此,林林亩亩。竹,丈始枝;笋,丈犹箨(3)。竹粉生于节,笋梢出于林,根鞭出于篱,孙大于母。

过隆教寺而又西,闻泉声。泉流长而声短焉,下流平也。花者,渠泉(4)而役乎花;竹者,渠泉而役乎竹。不暇声也。花竹未役,泉犹石泉矣。石罅乱流,众声澌澌,人踏石过,水珠渐衣。小鱼折折石缝间,闻跫音则伏,于苴(5)于沙。

杂花水藻,山僧园叟不能名之。草至不可族,客乃斗以花,采采(6)百步耳,互出,半不同者。然春之花尚不敌其秋之柿叶,叶紫紫,实丹丹。风日流美,晓树满星,夕野皆火,香山(7)曰杏,仰山(8)曰梨,寿安山(9)曰柿也。

西上圆通寺,望太和庵前,山中人指指(10)水尽头儿,泉所源也。至则磊磊中两石角如坎(11),泉盖从中出。鸟树声壮,泉唶唶(12)不可骤闻。坐久,始别,曰:“彼鸟声,彼树声,此泉声也。”

又西上广泉废寺,北半里,五华寺,然而游者瞻卧佛辄返,曰:“卧佛无泉。”

赏析

刘侗(1594—1637),字同人,号格庵,湖广麻城(今属湖北)人。崇祯七年(1634)进士,授吴县(今江苏省苏州市)知县,卒于赴任途中。

本文描述的是作者在北京西郊樱桃沟探寻泉水源头时所见的山水风光。首先引起注意的是在北方燕山一带不多见的竹子,而且是林林亩亩,长势喜人,形成了可观的规模。然后写到山间的泉水,流长声短,在石缝中交错流过,小鱼穿梭其中,机敏异常,一派盎然生机。

接下来写的是难以名状的杂花草木以及树上的果实,还特别提到了今天非常受人喜欢的“香山红叶”—“春之花尚不敌其秋之柿叶……风日流美,晓树满星,夕野皆火。”真是一幅“万山红遍,层林尽染”的美丽画卷。

总体上看这又是一次追根溯源的探索实践,在山水情趣的描述之中又不乏哲思启迪,别有一番滋味。

(1) 水尽头:在北京西郊卧佛寺西北二里多的樱桃沟,沟水是天然泉水,所以又叫樱桃泉。

(2) 委:水的下流。

(3) 箨(tuò):笋壳。

(4) 渠泉:用水渠引泉水。

(5) 苴(chá):水中的浮草。

(6) 采采:不断采集。

(7) 香山:今北京西郊香山。

(8) 仰山:碧云寺以东、卧佛寺以西的一段山。

(9) 寿安山:在卧佛寺北边,即樱桃沟所在。

(10) 指指:用手指一一指点着。

(11) 坎:坑穴。

(12) 唶唶(jí jí):小鸟叫声,比喻泉声较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