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
徐弘祖
自初九日(2)别台山(3),初十日抵黄岩。日已西,出南门三十里,宿于八岙(4)。
十一日,二十里,登盘山岭(5)。望雁山诸峰,芙蓉插天,片片扑人眉宇。又二十里,饭大荆驿(6)。南涉一溪,见西峰上缀圆石,奴辈指为两头陀,余疑即老僧岩,但不甚肖。五里,过章家楼(7),始见老僧真面目:袈衣秃顶,宛然兀立,高可百尺。侧又一小童,伛偻于后,向为老僧所掩耳。自章楼二里,山半得石梁洞。洞门东向,门口一梁,自顶斜插于地,如飞虹下垂。由梁侧隙中层级而上,高敞空豁。坐顷之,下山。由右麓逾谢公岭,渡一涧,循涧西行,即灵峰道也。一转,山腋(8)两壁,峭立亘天,危峰乱迭,如削如攒,如骈笋,如挺芝,如笔之卓,如幞之欹。洞有口如卷幙者,潭有碧如澄靛者。双鸾、五老(9),接翼联肩。如此里许,抵灵峰寺(10)。循寺侧登灵峰洞。峰中空,特立寺后,侧有隙可入。由隙历磴数十级,直至窝顶,则窅然平台圆敞,中有罗汉诸像。坐玩至暝色,返寺。
十二日,饭后,从灵峰右趾觅碧霄洞。返旧路,抵谢公岭下。南过响岩,五里至净名寺(11)路口。入觅水帘谷,乃两崖相夹,水从崖顶飘下也。出谷五里,至灵岩寺(12)。绝壁四合,摩天劈地,曲折而入,如另辟一寰界。寺居其中,南向,背为屏霞嶂。嶂顶齐而色紫,高数百丈,阔亦称之。嶂之最南,左为展旗峰,右为天柱峰。嶂之右胁,介于天柱者,先为龙鼻水。龙鼻之穴,从石罅直上,似灵峰洞而小。穴内石色俱黄紫,独罅口石纹一缕,青绀润泽,颇有鳞爪之状。自顶贯入洞底,垂下一端如鼻,鼻端孔可容指,水自内滴下注石盆。此嶂右第一奇也。西南为独秀峰,小于天柱,而高锐不相下。独秀之下为卓笔峰,高半独秀(13),锐亦如之。两峰南坳,轰然下泻者,小龙湫(14)也。隔龙湫与独秀相对者,玉女峰也。顶有春花,宛然插髻。自此过双鸾,即极于天柱。双鸾止两峰并起,峰际有僧拜石,袈裟伛偻,肖矣。由嶂之左胁,介于展旗者,先为安禅谷,谷即屏霞之下岩。东南为石屏风,形如屏霞,高阔各得其半,正插屏霞尽处。屏风顶有蟾蜍石,与嶂侧玉龟相向。屏风南去,展旗侧褶中,有径直上,磴级尽处,石阈(15)限之。俯阈而窥,下临无地,上嵌崆峒(16)。外有二圆穴,侧有一长穴,光自穴中射入,别有一境,是为天聪洞,则嶂左第一奇也。锐峰迭嶂,左右环向,奇巧百出,真天下奇观!而小龙湫下流,经天柱、展旗,桥跨其上,山门临之。桥外,含珠岩在天柱之麓,顶珠峰在展旗之上。此又灵岩之外观也。
十三日,出山门,循麓而右,一路崖壁参差,流霞映采。高而展者,为板嶂岩。岩下危立而尖夹者,为小剪刀峰。更前,重岩之上,一峰亭亭插天,为观音岩。岩侧则马鞍岭横亘于前。鸟道盘折,逾坳右转,溪流汤汤,涧底石平如砥。沿涧深入,约去灵岩十余里,过常云峰,则大剪刀峰介立涧旁。剪刀之北,重岩陡起,是名连云峰。从此环绕回合,岩穷矣。龙湫之瀑(17),轰然下捣潭中,岩势开张峭削,水无所着,腾空飘**,顿令心目眩怖。潭上有堂,相传为诺讵那(18)观泉之所。堂后层级直上,有亭翼然面瀑。踞坐久之,下饭庵中。雨廉纤不止,然余已神飞雁湖山顶。遂冒雨至常云峰,由峰半道松洞外,攀绝磴三里,趋白云庵。人空庵圮,一道人在草莽中,见客至,望望去。再入一里,有云静庵,乃投宿焉。道人清隐,卧床数十年,尚能与客谈笑。余见四山云雨凄凄,不能不为明晨忧也。
赏析
徐弘祖(1587—1641),字振之,号霞客,江苏江阴人,明代旅行家。他自幼好学,博览群书,欲“问奇于名山大川”。21岁开始专心旅行,30多年间历尽艰险,足迹南至云、贵、两广,北到燕、晋,遍及现在的19个省区。其考察所得,按日记载,死后由季会明等整理成《徐霞客游记》。
这是作者在明万历四十一年(1613)旧历四月初九至十三日游览雁宕山的日记,详细记录了作者一路坎坷艰险的游览历程和沿途见到的奇异风景。他特别注意对具体路径的叙述,比如景致之间有多远的距离,沿途有什么重要的参照物,甚至连台阶情况等都介绍得很细致。在移步换景的过程中,细致地描绘了沿路诸峰及泉水瀑布的形态,比喻十分生动形象,如在目前。文中还记录了作者身临绝境、设法脱险的过程,他不畏艰难的探险精神实在令人叹服。
(1) 雁宕山:即雁**山,位于浙江省温州市境内。
(2) 初九日:指公元1613年(明神宗万历四十一年)旧历四月初九日。
(3) 台山:即天台山,在今浙江天台县北。
(4) 八岙(ào):地名。浙江一带把山间平地叫“岙”。
(5) 盘山岭:又称盘山,在浙江乐清市。
(6) 大荆驿:驿站名。在乐清市东北,通黄岩区界。
(8) 腋:腰。
(9) 双鸾:双鸾峰,在东内谷。五老:五老峰,在东内谷。
(10) 灵峰寺:在东内谷灵峰下,公元1023年(宋天圣元年)文吉和尚创建,公元1041年(宋康定二年)赐匾额。
(11) 净名寺:在东内谷,公元977年(北宋太平兴国二年)建。
(12) 灵岩寺:在东内谷,北宋太平兴国年间建。
(13) 高半独秀:高度有独秀峰的一半。
(14) 小龙湫(qiū):瀑布名。
(15) 石阈(yù):石门坎。
(16) 崆峒:山洞。
(17) 龙湫之瀑:指大龙湫,在西内谷。
(18) 诺讵那:罗汉名。相传是唐代眉州(今属四川)人,叫罗尧运,他最先进入雁**山,在大龙湫看瀑布坐化成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