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
姚希孟
西洞庭多古寺,有十八招提(2)之目。余次序游之。
十七日从包山(3)至罗汉坞,有寺废而将兴。上方寺亦苍凉,无足观。是日登缥缈,循山后坡陀而下,问西湖寺,宿焉。寺衰飒,将成菜圃,赖沈朗臞修净因于此,而某生新之。坐稍定,有声渹然(4)鸣,以寺逼西太湖,奔涛震响,霜月之下,倍觉凄清。夜半梦醒,巨声轰磕,欲排匡床(5),使我神骨俱栗。诘旦(6),缘湖入村坞,朱实黄离,与旭光相照。此昔人所谓“好景君须记”也。
将抵水月寺,长松夹道。寺前银杏数本,大可合围,霜叶凌舞(7),令人须眉古淡(8)。摩石碑,读白香山(9)、苏沧浪(10)二诗。迂道观无碍泉,涓涓一泓而已。
渡岭,得华山寺。寺在山之阴,连冈矗矗,拨黛挼蓝,当仲伯包山。长松类水月(11),龙鳞虬干,寿且数倍之。映月更角(12),奇炫怪第。山高,月出岭背,比树头发白,夜阑矣。
又次日,离华山,渡一小岭,橙橘愈繁,篱落间不胜绝冶,乃其风格严直,非若春葩撩人,差可拟安石榴(13)耳。
行行入长寿寺。寺所踞不甚胜,且摧圮,赖主僧修,已饶韵致,能淹客。去寺半里,得松台、磐石,如生公说法处。一古松,嵯峨骄蹇,前对霜橘百株,又为青林点绛。
廿三日复从包山至天王寺。松林无际,横被数亩,其大小类水月。而近寺数十株,鳞叠羽缀(16),殆华山雁行(17),正殿亦就颓然。制度古雅,前朝遗式也。坐华藏阁,独一面见山,而东西不穴窗,以为恨。
尝谓名刹之胜,不在焜炫(21),而在古雅。老树插天,连章合抱,霜皮绉理,滴溜成痝(22),一古也。殿阁参差,丹雘(23)暗淡,女萝(24)陵苕,赤纷绿骇(25),二古也。小有颓落,不伤静窈。若金碧烁睛,固为严饬,搜讨幽怀,转非所惬。
西山诸寺虽焕丽不足,而邃穆有余,大都借荫于叠岫,而贷色于崇柯。更以缔构既远,兵燹不经,非六季之遗规,则唐宋之故址。倾听而清音集,瞠视而矞影现。嚣垢屏涤,靡侈汰净,正令人超忽荒薾,有烟外之意。若使梵响(26)时闻,禅规肇整,即鹫峰、狮窟,何多让焉。
赏析
姚希孟(1579—1638),字孟长,吴县(今江苏苏州)人。万历四十七年(1619)进士,官至詹事,曾主持南京翰林院。在东林党事件中受牵连而降职。有《循沧集》《响玉集》等。
本文记述游览西洞庭山古寺庙的历程和观感。作者的目光聚焦在寺庙的古雅上,他在文章的后面说:“名刹之胜,不在焜炫,而在古雅。老树插天,连章合抱,霜皮绉理,滴溜成痝,一古也。殿阁参差,丹雘暗淡,女萝陵苕,赤纷绿骇,二古也。小有颓落,不伤静窈。”因此文中比较关注的是清幽的古物遗迹和风姿苍劲的古树,特别是古人引为君子的松树和银杏。
值得注意的是作者在叙述过程中对两处景物做了较为细致精彩的记述,一个是在西湖寺听到的令人神骨俱栗的湖水声,一个是在甪庵,作者记下了一次日落景象:“颓阳忽忽将堕,蒸霞飙发,目留而饯之。赤盘半玦,至深红一线。既灭既没,湖水倒映,忽如长虹,而四山冥合矣。”这些描写都跟其他寺庙点到为止不同,值得品味。最后作者对寺庙群整体的邃穆赞叹不已。
(1) 洞庭:江苏苏州西南太湖中的东洞庭山(又称洞庭东山、东山)和西洞庭山(又称洞庭西山、西山)的总称。东山原为岛山,元明间与陆地连成半岛。西山是太湖中最大岛屿。本文记叙的是西洞庭山。
(2) 招提:寺院的别称。
(3) 包山:古时西洞庭山统称为包山,此指山上的包山寺。
(4) 渹(hōng)然:水波冲击发出的声音。
(5) 匡床:方正的床,指作者卧床。
(6) 诘旦:次日早晨。
(7) 凌舞:形容枝叶晃动,像凌空起舞。
(8) 古淡:年老而稀疏,形容神情怆老。
(9) 白香山:唐代诗人白居易,晚年自号香山居士。
(10) 苏沧浪(láng):宋代作家苏舜钦,晚年流落苏州,买水石,筑沧浪亭,自号沧浪翁。
(11) 水月:指水月寺。
(12) 更角:打更的角楼。
(13) 安石榴:即石榴。
(14) 阑入:擅自闯入。
(15) 蒸霞:形容霞光像从湖上蒸发出来。
(16) 鳞叠羽缀:形容树老,树皮绉裂,像鱼一样层层叠叠,像羽毛一样缀合在树上。
(17) 雁行:大雁飞行时平列而有次序,这里比喻老松树年龄如同兄弟辈。
(18) 暾:初升的太阳。
(19) 曛:落日的余光。
(21) 焜(hūn)炫:光明耀目。
(22) 痝(máng):肿起,隆起。
(23) 丹雘(hùo):指殿阁上的青紫涂料。
(24) 女萝:草名,菟丝。
(25) 骇:四边散开。
(26) 梵响:诵经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