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
袁宏道
天目幽邃奇古,不可言,由庄(2)至巅,可二十余里。
凡山深辟者多荒凉,峭削者鲜迂曲;貌古则鲜妍不足,骨大则玲珑绝少,以至山高水乏,石峻毛枯:凡此皆山之病。
天目盈山皆壑,飞流淙淙,若万匹缟,一绝也。石色苍润,石骨奥巧(3),石径曲折,石壁竦峭(4),二绝也。虽幽谷县(5)岩,庵宇皆精,三绝也。余耳不喜雷,而天目雷声甚小,听之若婴儿声,四绝也。晓起看云,在绝壑下,白净如绵,奔腾如浪,尽大地作琉璃海,诸山尖出云上若萍,五绝也。然云变态最不常,其观奇甚,非山居久者不能悉其形状。山树大者,几四十围(6),松形如盖,高不逾数尺,一株直万余钱,六绝也。头茶之香者,远胜龙井,笋味类绍兴破塘,而清远过之,七绝也。余谓大江之南,修真栖隐之地,无逾此者,便有出缠(7)结室(8)之想矣。
宿幻住(9)之次日,晨起看云,已后登绝顶,晚宿高峰死关。次日,由活埋庵(10)寻旧路而下。数日晴霁甚,山僧以为异,下山率相贺。山中僧四百余人,执礼甚恭,争以饭相劝。临行,诸僧进曰:“荒山僻小,不足当巨目,奈何?”余曰:“天目山某等亦有些子分,山僧不劳过谦,某亦不敢面誉。”因大笑而别。
赏析
作者简介见《虎丘记》。
本文开头作者用“幽邃奇古”概括了天目山的特点,又用“不可言”赞叹其美妙,引人入胜。但作者并不急于作具体介绍,而是先写了一般深山僻岭的病症所在:“深辟者多荒凉,峭削者鲜迂曲;貌古则鲜妍不足,骨大则玲珑绝少,以至山高水乏,石峻毛枯。”为下文写天目山的奇绝做了铺垫。
随后列举天目山的“七绝”:“盈山皆壑,飞流淙淙,若万匹缟,一绝也……余耳不喜雷,而天目雷声甚小,听之若婴儿声,四绝也。……头茶之香者,远胜龙井,笋味类绍兴破塘,而清远过之,七绝也。”作者以活泼的笔调、简洁的语言描写景物的特点,点出独绝处即止,没有刻意铺叙,也不过度渲染,却令人感到新奇,与平铺直叙的文章相比,富有独特的表现力。文章的最后,作者用一个玩笑结尾,更添几分意趣。
(1) 天目:天目山,在浙江西北部,为浙西名胜。
(2) 庄:指的是天目山下双清庄。
(3) 石骨奥巧:是说山石的骨架结构很巧妙,难以形容。
(4) 竦(sǒng)峭:高耸陡峭。
(5) 县:通“悬”。
(6) 围:两手的拇指和食指合拢起来的长度。
(7) 出缠:佛教语,指脱离了人间烦恼的束缚。
(8) 结室:佛教语,指佛门弟子聚会祈祷吉祥。
(9) 幻住:天目山上的寺名。
(10) 活埋庵:天目山上的小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