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方山(1)四记之一(1 / 1)

袁宗道

自乌山口起,两畔乱峰束涧,游人如行衖(2)中。中有村落、麦田、林屋,络络不绝。馌妇(3)牧子,隔篱窥诧,村犬迎人。至接待庵,两壁突起粘天,中间一罅,初疑此罅乃狖穴蛇径,或别有道达颠(4),不知身当从此度也。前引僧入罅,乃争趋就之。至此游人如行匣中矣。三步一回,五步一折,仰视白日,跳而东西。踵屡高屡低,方叹峰之奇,而他峰又复跃出。屡踄(5)屡歇,抵欢喜台。返观此身,有如蟹螯郭索(6)潭底,自汲井中,以身为瓮,虽复腾纵,不能出栏。其峰峦变幻,有若敌楼(7)者,睥睨(8)栏楯(9)俱备;又有若白莲花,下承以黄趺(10),余不能悉记也。

赏析

袁宗道(1560—1600),字伯修,号石浦,湖广公安(今属湖北)人。万历十四年(1586)进士,入翰林院,授庶吉士,进编修,充东宫讲官。与弟宏道、中道齐名,并称“三袁”。前后七子倡导“诗必盛唐”,他们则崇尚本色,反对摹拟,世称“公安派”。平生崇敬白居易与苏轼,著有《白苏斋集》。

该文选自《白苏斋集》。上方山在北京房山区,原是北方佛教圣地之一,本文是作者游览上方山所作的小记。这一段写的是从乌山口到欢喜台的奇特见闻;全文一处一景,语言简洁明快,尤其是描写在石缝中前进的过程:“三步一回,五步一折,仰视白日,跳而东西。踵屡高屡低,方叹峰之奇,而他峰又复跃出。”形象生动,惊险刺激。文中穿插百姓僧人的生活情景:“村落、麦田、林屋,络络不绝。馌妇牧子,隔篱窥诧,村犬迎人。”更显示出此地的风土民情。作者心境闲淡,看似随笔而记,却自然有趣,引人入胜。

(1) 上方山:在今北京市房山区。

(2) 衖(lòng):通“弄”,小巷。

(3) 馌(yè)妇:给种田人送饭的妇女。

(4) 颠:通“巅”,山顶。

(5) 踄(bù):行步。

(6) 郭索:形容螃蟹爬行的样子或声音。

(7) 敌楼:城楼。

(8) 睥睨(pì nì):城墙上的女墙。

(9) 栏楯(shǔn):即栏杆。

(10) 趺(fū):花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