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灵岩(1)记(1 / 1)

高启

吴城(2)东无山,唯西为有山,其峰联岭属,纷纷靡靡,或起或伏,而灵岩居其间,拔奇挺秀,若不肯与众峰列。望之者,咸知其有异也。

山仰行而上,有亭焉,居其半,盖以节行者之力,至此而得少休也。由亭而稍上,有穴窈然,曰西施之洞;有泉泓然(3),曰浣花之池;皆吴王夫差宴游之遗处也。又其上则有草堂,可以容栖迟;有琴台,可以周眺览;有轩以直洞庭之峰,曰抱翠;有阁以瞰具区(4)之波,曰涵空。虚明动**,用号奇观。盖专此郡之美者,山;而专此山之美者,阁也。

夫山之异于众者,尚能待人而自见,而况人之异于众者哉!公顾瞻有得,因命客赋诗,而属启为之记。启谓:“天于诡奇之地不多设,人于登临之乐不常遇。有其地而非其人,有其人而非其地,皆不足以尽夫游观之乐也。今灵岩为名山,诸公为名士,盖必相须而适相值,夫岂偶然哉!宜其目领而心解,景会而理得也。若启之陋,而亦与其有得焉,顾非幸也欤?启为客最少,然敢执笔而不辞者,亦将有以私识其幸也!”十人者,淮海秦约、诸暨姜渐、河南陆仁、会稽张宪、天台詹参、豫章陈增、吴郡金起、金华王顺、嘉陵杨基、吴陵刘胜也。

赏析

高启(1336—1374),字季迪,长洲(今江苏苏州)人。元末隐居吴淞青丘,自号青丘子,与杨基、张羽、徐贲被称为“吴中四杰”。明洪武初,召修《元史》,为翰林院国史编修。后被明太祖借故腰斩。他以诗著称而兼长各体。有《高青丘集》。

本文题为游记,主要内容却并不正面描写游历过程,而是以议论为主。作者先是介绍灵岩山的地理位置,然后简单地依次介绍山上的名胜古迹如西施洞、浣花池、吴王夫差宴游遗址以及草堂、琴台、抱翠轩、涵空阁等,烘托出灵岩山的文化底蕴和山水特点。

接下来作者从自己亲身游历的感触说到灵岩山的灵性—它的景色似乎一定要待人而自见,自己作为当地人,之前来游览的时候胜境美景似乎都藏了起来,并没有感受到奇特的景致。这次正是因为饶公等人来游,它才将自己的胜景呈现出来:“升于高,则山之佳者悠然来。入于奥,则石之奇者突然出。氛岚为之蹇舒,杉桧为之拂舞。幽显巨细,争献厥状,披豁呈露,无有隐循。”这种拟人手法呈现出灵岩山的灵性所在,同时也衬托出同游诸公的名士风度。文末作者记录了自己为此次游览作的小记,借此抒写感慨。

(1) 灵岩:山名,又称砚石山,在江苏苏州西南,春秋末,吴王夫差建离宫于此,有古迹多处。

(2) 吴城:吴县县城,今苏州吴中区一带。

(3) 泓(hóng)然:形容水量大。

(4) 具区:太湖的古称。

(6) 淮南行省:张士诚在苏州称吴王(1363—1367)后,仿元代行省建制,设淮南行省,地处当今江苏、安徽两省长江以北、淮河以南地区。参知政事:行省的副长官。

(7) 饶公:名介,字介之,自号华盖山樵,临川(今属江西抚州)人,元末自翰林应奉出佥江浙廉访司事,张士诚称吴王后,任饶介为淮南行省参知政事。吴亡,被俘处死。有《右丞集》。

(8) 蹇舒:舒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