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
陆游
二十三日,过巫山凝真观,谒妙用真人(2)祠。真人即世所谓巫山神女(3)也。祠正对巫山,峰峦上入霄汉,山脚直插江中,议者谓太华(4)、衡(5)、庐,皆无此奇。然十二峰(6)者不可悉见,所见八九峰,惟神女峰(7)最为纤丽奇峭,宜为仙真(8)所托。祝史(9)云:“每八月十五夜月明时,有丝竹之音(10),往来峰顶,山猿皆鸣,达旦方渐止。”庙后,山半有石坛,平旷。传云:“夏禹见神女,授符书于此(11)。”坛上观十二峰,宛如屏障。是日,天宇晴霁,四顾无纤翳,惟神女峰上有白云数片,如鸾鹤翔舞徘徊,久之不散,亦可异也。
赏析
陆游(1125—1210),字务观,号放翁,越州山阴(今浙江绍兴)人,南宋诗人,创作诗歌今存九千多首。有《剑南诗稿》《渭南文集》《老学庵笔记》等。
《入蜀记》是陆游赴任夔州通判途中所作的日记,详细记录了沿路所见所闻,既有对山水景物的描写、名胜古迹的记录,也涉及沿路所见风土人情,间有对相关记载和诗文的考证评论,行文平实朴素、语言活泼自然,在朴实的叙述中流露着作者的志趣。
本文写的是三峡巫山神女峰,作者把眼见的景观与流传的传说故事融为一体,娓娓道来,情景交融,恍如仙境。特别是“天宇晴霁,四顾无纤翳,惟神女峰上有白云数片,如鸾鹤翔舞徘徊,久之不散”,简单的几句话就让神女峰充满了神秘感,宛如神女再生,令人无限神往。
(1) 巫山:位于重庆、湖北两省市边境,因山势曲折盘错,形如“巫”字而得名。
(2) 妙用真人:后世给巫山神女加的封号。
(3) 巫山神女:晋人习凿齿撰《襄阳耆旧传》记载:“赤帝(古代传说的五天帝之一)女曰瑶姬,未行(未出嫁)而卒,葬于巫山之阳,故曰巫山之女。楚怀王游于高唐,昼寝,梦见与神遇,自称是巫山之女,王因幸之,遂为置观于巫山之南,号为朝云。”(据《文选·高唐赋》李善注引)
(4) 太华:即西岳华山,在陕西华阴境内。
(5) 衡:即南岳衡山,在湖南境内。
(6) 十二峰:即巫山十二峰,据《方舆胜览》载,它们的名称是望霞(神女)、翠屏、朝云、松峦、集仙、聚鹤、净坛、上升、起云、飞凤、登龙、圣泉,并列长江两岸。
(7) 神女峰:即望霞峰。
(8) 仙真:指巫山神女。
(9) 祝史:祠中主持祭祀者。
(10) 丝竹之音:管弦音乐。
(11) “夏禹”二句:这是关于巫山神女的另一个传说。据《禹穴纪异》《墉城集仙录》所记,神女从东海游玩回来,路过巫山,当时夏禹正为治水驻扎在山下,于是神女命令侍女把“玉篆之书”(即本文所说的“符书”)送给夏禹,并派她的部下帮助夏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