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城(1)游北山(2)记(1 / 1)

晁补之

去新城之北三十里,山渐深,草木泉石渐幽,初犹骑行石齿(3)间。旁皆大松,曲者如盖(4),直者如幢(5),立者如人,卧者如虬。松下草间有泉,沮洳(6)伏见,堕石井,锵然而鸣。松间藤数十尺,蜿蜒如大蚖(7),其上有鸟,黑如鸲鹆(8),赤冠长喙,俯而啄,磔然(9)有声。稍西,一峰高绝,有蹊介然,仅可步,系马石嘴(10),相扶携而上。篁筱(11)仰不见日,如四五里乃闻溪声。有僧布袍蹑履(12)来迎,与之语,愕而顾,如麋鹿不可接。顶有屋数十间,曲折依崖壁为栏楯(13),如蜗鼠缭绕,乃得出,门牖相值。既坐,山风飒飒而至,堂殿铃铎(14)皆鸣。二三子相顾而惊,不知身之在何境也。且暮,皆宿于是。时九月,天高露清,山空月明,仰视星斗,皆光大,如适在人上。窗间竹数十竿相摩戛(15),声切切不已。竹间梅、棕(16)森然,如鬼魅离立突兀之状。二三子又往顾魄动,而不得寐。迟明(17),皆去。

既还家数日,犹恍惚若有遇,因追记之。后不复到,然往往想见其事也。

赏析

晁补之(1053—1110),字无咎,号济北,晚号归来子,济州巨野(今属山东)人,元丰二年(1079)进士,历任吏部员外郎等,后遭贬谪,还居故里。他工书画,善诗词文,是“苏门四学士”之一。有诗文集《鸡肋集》和词集《晁氏琴趣外篇》等。

作者是诗词高手,同时擅长绘画,因而在本文中我们可以看到非同一般的景物描写和感觉刻画。开篇一句话就点出北山的特点:深幽。接下来作者先写骑马走在逼仄的山路上见到的山景:路边横竖坐卧奇形怪状的松树、松下草间锵然响动的泉水、大蛇一般的古藤以及长相奇特的山鸟,这一系列的景物色彩感极强,且动静结合,画面布局富有意境,给人幽深、空寂的感觉,烘托出阴森、肃杀的气氛。

接下来写下马上山后在寺院的见闻,山风吹来,殿堂铃铎响动,恍如仙境。九月时节,天高露清,山空月明,星斗闪耀头顶,窗间绿竹随风响动,切切不已,形如鬼魅,居然令客人们夜不能寐。读到这里,一下子就觉得身临其境,感同身受。用朴素准确的文字把瞬时的画面、奇异的感受保存下来,传之久远,正是文学艺术所独具的特别功能,这篇游记可以说为我们树立了一个典范。

(1) 新城:宋代杭州属县,今为杭州市富阳区。

(2) 北山:官山,在新城北。

(3) 石齿:指路面有突出的齿状碎石。

(4) 盖:车盖。盖柄弯曲,故形容曲松。

(5) 幢(chuáng):旧时刻着佛号或经咒的石柱。

(6) 沮洳(rù):低湿的地方。

(7) 大蚖(wán):蝮蛇。

(8) 鸲鹆(qú yù):八哥。

(9) 磔然:鸟鸣声。

(10) 石嘴:石角。

(11) 篁筱(huáng xiǎo):丛生的修竹。

(12) 布袍蹑履:穿着袍子、鞋子。

(13) 栏楯(shǔn):栅栏。直为栏,横为楯。

(14) 铎:大铃。

(15) 摩戛(jiá):摩擦相击。

(16) 棕:棕榈树。

(17) 迟(zhì)明:黎明,天快亮的时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