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昌(1)九曲亭(2)记(1 / 1)

苏辙

子瞻迁于齐安(3),庐于江上。齐安无名山,而江之南武昌诸山,陂陁(4)蔓延,涧谷深密。中有浮图精舍,西曰西山(5),东曰寒溪(6),依山临壑,隐蔽松枥(7),萧然绝俗,车马之迹不至。每风止日出,江水伏息。子瞻杖策载酒。乘渔舟乱流(8)而南,山中有二三子,好客而喜游,闻子瞻至,幅巾迎笑,相携徜徉而上,穷山之深,力极而息,扫叶席草,酌酒相劳,意适忘反,往往留宿于山上,以此居齐安三年,不知其久也。

然将适西山,行于松柏之间,羊肠九曲而获小平,游者至此必息。倚怪石,荫茂木,俯视大江,仰瞻陵阜(9),旁瞩溪谷,风云变化,林麓向背,皆效于左右。有废亭焉,其遗址甚狭,不足以席众客。其旁古木数十,其大皆百围千尺,不可加以斤斧。子瞻每至其下,辄睥睨(10)终日。一旦大风雷雨,拔去其一,斥(11)其所据,亭得以广。子瞻与客入山视之,笑曰:“兹欲以成吾亭耶?”遂相与营之。亭成而西山之胜始具,子瞻于是最乐。

昔余少年,从子瞻游。有山可登,有水可浮,子瞻未始不褰裳(12)先之。有不得至,为之怅然移日。至其翩然独往,逍遥泉石之上,撷(13)林卉,拾涧实,酌水而饮之,见者以为仙也。盖天下之乐无穷,而以适意为悦。方其得意,万物无以易之;及其既厌(14),未有不洒然自笑者也。譬之饮食,杂陈于前,要之(15)一饱,而同委于臭腐。夫孰知得失之所在?惟其无愧于中,无责于外,而姑寓(16)焉,此子瞻之所以有乐于是也。

赏析

苏辙(1039—1112),字子由,号颍滨遗老,眉州眉山(今属四川)人,嘉祐二年(1057)进士,历任翰林学士等。死后追复端明殿学士,谥文定。有《栾城集》。

这篇题记虽然题目突出的是九曲亭,实则聚焦苏东坡的洒落襟怀。苏辙在这篇题记中主要叙述了从少年春风得意之际到如今贬谪外放之时,他和兄长苏轼每每寄情山水,登高临远,杖策载酒,与二三好友乘兴所致,力极而息,翩然若仙的快意情景。

九曲亭在他们游山途中休息的地方,在大自然的帮助下复建了可供同行友朋休息的亭子,于是“西山之胜始具,子瞻于是最乐”。最后苏辙总结了天下快乐的源泉在于适意,无愧与中,无责于外,随遇而安,才有机会享受这神仙般的快乐。

(1) 武昌:今湖北省鄂州市。

(2) 九曲亭:旧址在鄂州市西山九曲岭,为孙吴遗迹,苏轼重建。

(3) 齐安:古郡名,即黄州,今湖北黄冈。

(4) 陂陁(pō tuó):倾斜不平的样子。

(5) 西山:即樊山,在鄂州西,上有九曲岭,这里指西山寺。

(6) 寒溪:水名,在樊山下,这里指寒溪寺,一名资圣寺。

(7) 枥:同“栎”,即柞树。

(8) 乱流:横绝江水。

(9) 陵阜:高山。

(10) 睥睨(pì nì):侧目斜视,有所打算。

(11) 斥:排斥、驱逐。

(12) 褰(qiān)裳:提起衣服。

(13) 撷:摘取。

(14) 厌:满足。

(15) 要之:总之。

(16) 寓:住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