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承天寺(1)夜游(1 / 1)

苏轼

元丰六年(2)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3)。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庭下如积水空明(4),水中藻、荇(5)交横,盖竹柏影也。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赏析

作者简介见《前赤壁赋》。

这篇短文写于苏轼贬官黄州时,文中记录了一次“乘兴所致”的夜游,所在之地并非名山胜境,令他感动落笔的是此时此地洒满院落的月光。作者在《前赤壁赋》中说过,“惟江上之清风,与山间之明月,耳得之而为声,目遇之而成色,取之无禁,用之不竭,是造物者之无尽藏也”。沐浴在承天寺澄澈的月色之下,苏轼的心灵也仿佛受到了月华的洗礼,收获了精神上的愉悦和慰藉。

月光是皎洁纯净的,苏轼的文字也同样洗练、干净,虚实相间,错落有致,酷似一幅清新隽永的写意画,展示着纯净、自然、朦胧的美。

(1) 承天寺:故址在今湖北黄冈市城南。

(2) 元丰六年:公元1083年。

(3) 张怀民:名梦得,字怀民,清河(今属河北)人,曾寓居承天寺。

(4) 空明:形容月光如水般澄澈。

(5) 藻、荇(xìng):水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