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州洞庭山水月禅院(1)记(1 / 1)

苏舜钦

予乙酉岁夏四月(2),来居吴门(3)。始维舟(4),即登灵岩(5)之颠,以望太湖。俯视洞庭山,崭然特起,霞云采翠(6),浮动于沧波之中。即时据阑(7)竦首,精爽下堕,欲乘清风,跨落景,以翱翔乎其间,莫可得也。自尔平居,缅然思于一到,惑于险说,卒未果行,则常若有物腷塞(8)于胸中。

是岁(9)十月,遂招徐、陈二君,浮轻舟出横金(10)口。观其洪川**潏,万顷一色。不知天地之大所能并容。水程溯洄(11),七十里而远。初宿社下(12),逾日乃至,入林屋洞(13),陟毛公坛(14),宿包山精舍(15)。又泛明月湾(16),南望一山,上摩苍烟,舟人指云:“此所谓缥缈峰(17)也。”

即岸,步自松间,出数里,至峰下。有佛庙号“水月”者,阁殿甚古,像设严焕,旁有澄泉,洁清甘凉,极旱不枯,不类他水。梁大同四年(18)始建佛寺,至隋大业六年(19)遂废不存。唐光化中(20),有浮屠志勤者,历游四方,至此,爱而不能去,复于旧址,结庐诵经,后因而屋之,至数十百楹。天祐四年(21),刺史曹珪以明月名其院。勤老且死,其徒嗣之,迄今七世不绝。国朝大中祥符(22)初,有诏又易今名。

予观震泽(23)受三江,吞啮四郡(24)之封。其中山之名见图志者七十有二,惟洞庭称雄其间,地占三乡,户率三千,环四十里。民俗真朴,历岁未尝有诉讼,至于县吏之庭下,皆以树桑、栀。甘、柚为常产,每秋高霜余,丹苞朱实,与长松茂树相参差,间于岩壑间望之,若图绘金翠之可爱。

后三年(30),其徒惠源(31),造予乞文,识其居之废兴,欣其见请,揽笔直述,且叙昔游之胜焉耳。

赏析

作者简介见《沧浪亭记》。

这是一篇应故人之请记述洞庭山水月寺废兴历程的题记。作者抚今追昔,记述了当年游览洞庭山、缥缈峰的见闻以及在水月寺与诸位高僧宴坐畅谈的情景。作者的视角由远及近,先写俯视之下的太湖、洞庭山,然后写逐渐接近缥缈峰的途中景观,接着登山来到水月寺,历述寺院建设兴废、更名的经过。接下来重点特写被誉为洞庭胜绝之境的缥缈峰,对僧人们远世离俗、超脱快意的生活抒发了感慨。

它的文字灵动清爽,叙述从容、精练,要言不烦,写景视角独特,由远及近,切换自然,把叙事、记游、写景、抒情融为一体,虽为事后回忆,历历如在目前,字里行间可见作者对旧地故人的感怀和思念。

(1) 水月禅院:水月寺。“禅院”,佛寺的雅称。

(2) 乙酉岁夏四月:指宋仁宗庆历五年(1045)初夏四月。

(3) 吴门:苏州。

(4) 始维舟:刚到苏州。“维”,系。

(5) 灵岩:山名,又名砚山、象山、石鼓山,在苏州市西,相传是吴王馆娃宫所在地。

(6) 霞云采翠:形容云霞映衬下花木绚丽的洞庭山远影。

(7) 据阑:凭靠栏杆。

(8) 腷(bì)塞:压抑不快。

(9) 是岁:庆历五年(1045)。

(10) 横金:即横泾,镇名,在苏州市西南,靠近太湖。

(11) 溯洄:谓水程曲曲折折。

(12) 社下:指洞庭西山居民村社边的水上。

(13) 林屋洞:在洞庭西山下。

(14) 毛公坛:在洞庭西山上的毛公洞。

(15) 包山精舍:包山寺,在洞庭西山。“包山”,洞庭西山的别称。“精舍”,指寺院。

(16) 明月湾:在洞庭西山,相传吴王曾在此玩月。

(17) 缥缈峰:洞庭西山的主峰。

(18) 梁大同四年:公元538年。“大同”,南朝梁武帝年号。

(19) 隋大业六年:公元610年。“大业”,隋炀帝年号。

(20) 唐光化中:公元898—901年。“光化”,唐昭宗年号,共四年。

(21) 天祐四年:公元907年。“天祐”,唐哀帝的年号。

(22) 大中祥符:宋真宗年号(1008—1016)。

(23) 震泽:太湖的别名。

(24) 四郡:唐代太湖周围为苏州、湖州、宣州、常州。

(26) 嘿(mò):同“默”。

(27) 于于:行动安然自在。

(29) 惘然:懵懂无知的样子。

(30) 后三年:指庆历八年(1048),作者在这年复官湖州长史,十月病故于苏州。

(31) 惠源:僧人的法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