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
王安石
褒禅山亦谓之华山。唐浮图(1)慧褒始舍(2)于其址,而卒葬之,以故其后名之曰“褒禅”。今所谓慧空禅院者,褒之庐冢(3)也。距其院东五里。所谓华山洞者,以其乃华山之阳名之也。距洞百余步,有碑仆(4)道,其文漫灭,独其为文犹可识,曰“花山”。今言“华”如“华实”之“华”者,盖音谬也。
其下平旷,有泉侧出,而记游者甚众,所谓“前洞”也。由山以上五六里,有穴窈然(5),入之甚寒,问其深,则其好游者不能穷也,谓之“后洞”。予与四人拥火以入,入之愈深,其进愈难,而其见愈奇。有怠而欲出者,曰:“不出,火且尽。”遂与之俱出。盖予所至,比好游者尚不能十一,然视其左右,来而记之者已少。盖其又深,则其至又加少矣。方是时,予之力尚足以入,火尚足以明也。既其出,则或咎(6)其欲出者,而予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
于是予有叹焉。古人之观于天地、山川、草木、虫鱼、鸟兽,往往有得,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夫夷以近,则游者众;险以远,则至者少。而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常在于险远,而人之所罕至焉。故非有志者,不能至也;有志矣,不随以止也,然力不足者,亦不能至也;有志与力,而又不随以怠,至于幽暗昏惑而无物以相(7)之,亦不能至也。然力足以至焉(8),于人为可讥,而在己为有悔;尽吾志也而不能至者,可以无悔矣,其(9)孰能讥之乎?此予之所得也。
予于仆碑,又以悲夫古书之不存,后世之谬其传而莫能名者,何可胜道也哉!此所以学者不可以不深思而慎取之也。
四人者:庐陵(10)萧君圭(11)君玉,长乐(12)王回(13)深父,予弟安国平父(14)、安上纯父(15)。至和元年七月某日,临川王某记。
赏析
王安石(1021—1086),字介甫,号半山,抚州临川(今江西抚州)人,庆历二年(1042)进士,宋代政治家、文学家,官至宰相,积极推行变法。谥号文,世称王文公。王安石的诗、词、文都很有造诣,其被称为“唐宋八大家”之一。今有《王文公文集》《临川先生文集》两种。
《游褒禅山记》是借记游抒发感慨的名篇,王安石的议论一向以见解独到著称。本文从未能尽兴探索洞穴深处、身临其境一览胜景的遗憾出发,联想到人世间创事业、做学问都会经历的心理历程。人同此心,心同此理,着重指出世间不同寻常的美丽风光常常在险远的地方才能欣赏,要建立不同寻常的功业也必须历尽艰辛,不是有志向、有毅力、有主见、有韧性并得到一定外界条件支持的人是很难坚持下去到达目的地的。正如王国维先生借宋词名句阐发的古今成大事业、大学问须经历的三大境界一样,王安石的这篇文章也同样启人深思,鼓励后人风雨兼程。
(1) 浮图:梵文音译词,也作“浮屠”或“佛图”,本意是指佛或佛教徒。
(2) 舍:建房搭屋。
(3) 庐冢:庐舍(禅房)和坟墓。
(4) 仆:倒、卧。
(5) 窈(yǎo)然:幽深、深远。
(6) 咎:责怪。
(7) 相(xiàng):帮助,辅助。
(8) 焉:兼词,相当于“于此”。
(9) 其:语气副词,难道。
(10) 庐陵:今江西吉安。
(11) 萧君圭:字君玉。
(12) 长乐:今福建福州市长乐区。
(13) 王回:字深父,福州侯官人,宋代理学家。
(14) 安国平父:王安国,字平父,王安石长弟。
(15) 安上纯父:王安上,字纯父,王安石幼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