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石潭记(1 / 1)

柳宗元

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隔篁竹(1)闻水声,如鸣珮环 (2)。心乐之,伐竹取道,下见小潭,水尤清洌。全石以为底。近岸卷石底以出(3),为坻(4)为屿,为嵁(5)为岩。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

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日光下澈,影布石上,怡然不动,俶尔(6)远逝,往来翕忽(7)。似与游者相乐。

潭西南而望,斗折(8)蛇行,明灭可见。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坐潭上,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9)。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

同游者:吴武陵(10),龚古,予弟宗玄。隶而从者崔氏二小生:曰恕己,曰奉壹。

赏析

柳宗元(773—819),字子厚,河东解(今山西运城市西南)人,贞元九年(793)进士,曾任校书郎、蓝田尉等职,后因参与王叔文“永贞革新”获罪,贬邵州刺史,再贬永州司马,十年后改授柳州刺史,卒于任所。世称柳柳州。他是唐代著名文人,与韩愈并称“韩柳”,积极推动古文运动,他的文章结构严谨,语言简洁,以《永州八记》为代表的游记作品具有划时代的历史地位和作用,被视为山水文的典范。有《河东先生集》。

本文聚焦的是一个不起眼的小石潭,作者从远处听到的清脆的流水声写起,具体到清洌的流水、全石的潭底、四周葱郁的树木草丛,一派幽静景象。后面着重描写潭中的游鱼,在阳光透底的映照之下,几百条鱼就像游在空中,往来穿梭,无拘无束,好像在跟岸边的游人互动。动静结合的描写呈现给我们的是清澈、宁静而不乏灵动的小石潭,就像一幅细致灵动的工笔写生画。

后半段着眼于小石潭周围寂寥无人的环境,作者为之感到凄神寒骨、怆然心伤,触动了作者自己的身世之感,隐约表现了自己光明澄澈的志趣。

(1) 篁(huáng)竹:丛生的竹子。

(2) 珮环:古代士大夫佩带的两种玉制服饰,走路时发出和谐声音,以协步调。

(3) 卷石底以出:石底有些部分翻卷露出水面。

(4) 坻(chí):高出水面的小块陆地。

(5) 嵁:坎坷的岩石。

(6) 俶(chù)尔:忽然。

(7) 翕(xī)忽:轻快敏捷。

(8) 斗折:像北斗七星那样曲折。

(9) 悄(qiǎo)怆幽邃:幽静深远,弥漫着忧伤的气息。

(10) 吴武陵:作者的朋友,也被贬在永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