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
白居易
匡庐(1)奇秀,甲天下山。山北峰曰香炉峰,北寺曰遗爱寺,介峰寺间,其境胜绝,又甲庐山。元和十一年秋,太原人白乐天见而爱之,若远行客过故乡,恋恋不能去。因面峰腋寺,作为草堂。
明年春,草堂成。三间两柱,二室四牖,广袤丰杀,一称心力。洞北户,来阴风,防徂暑(2)也;敞南甍(3),纳阳日,虞(4)祁寒(5)也。木斫(6)而已不加丹;墙圬而已不加白。砌阶用石,幂(7)窗用纸,竹帘纻帏,率称是焉。堂中设木榻四,素屏二,漆琴一张,儒、道、佛书各两三卷。
乐天既来为主,仰观山,俯听泉,傍睨(8)竹树云石,自辰及酉,应接不暇。俄而物诱气随,外适内和。一宿体宁,再宿心恬,三宿后颓然嗒然(9),不知其然而然。自问其故,答曰:
噫!凡人丰一屋,华一箦,而起居其间,尚不免有骄矜之态;今我为是物主,物至致知,各以类至,又安得不外适内和,体宁心恬哉?昔永、远、宗、雷辈十八人同入此山,老死不反;去我千载,我知其心以是哉!
赏析
作者简介见《冷泉亭记》。
这篇文章作于唐宪宗元和十二年(817)四月九日。两年前,白居易因触怒权贵被贬为江州司马,后来到了庐山,看上了香炉峰下、遗爱寺旁的一个地方,就建了座草堂,落成后写了《庐山草堂记》。
白居易的文章很注意表现自己的志趣风格,在对山水景致的描绘中,注入了自己对山水自然、朴素、真挚的喜爱,凸显了独特的审美眼光。作者对庐山草堂四周景物的描写,从容不迫,富有清丽淡远的意境。
值得称道的是,作者细致记录下了他辛苦建造草堂的过程,每一个环节都凝聚着这位大诗人的独特匠心,这段描述也成为今天研究中国古代园林,欣赏中国园林建筑丰富内涵的重要史料。
(1) 匡庐:指江西庐山,传为匡俗结庐处。
(2) 徂(cú)暑:盛夏的开始,《诗经·小雅·四月》:“四月维夏,六月徂暑。”
(3) 甍:屋脊,这里指房屋。
(4) 虞:防范。
(5) 祁寒:严寒。
(6) 斫(zhuó):砍削。
(7) 幂:覆盖。
(8) 睨(nì):斜看。
(9) 嗒(tà)然:物我两忘的样子。
(10) 轮广:纵横。南北为轮,东西为广。
(11) 戛:摩,摩挲。
(12) 幢(chuáng):古代作仪仗用的一种旗帜。
(13) 萝茑(niǎo):女萝和茑,都是蔓生植物。
(14) 翳(yì):遮盖。
(15) 垤(dié)块:积土成堆。
(17) 霏微:细雨飘散的样子。
(18) 杖屦(jù):扶杖步行。
(19) 显晦:风景明亮和昏暗。